㈠ 代理、加盟、经销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如何
,是指一人代另一人为法律行为,其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所代的另一人。代他人为法律行为的人,称为代理人;为其所代并承受法律行为效果的人,称为被代理人。代理制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l)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间是一种法律关系。尽管一方代表另一方,或为了另一方的利益去实施某种行为的情形很多,但只有这种行为能够影响到另一方法律地位时,也即另一方通过一方的活动对第三人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时,才是法律上所称的代理。
代理与社会义务或其他非法律关系的义务毫不相干。例如,丈夫可以派他的妻子去参加一个婚礼,并代表他向新婚夫妇表示祝贺。这种情况下,代表仅仅服务于一种社会目的,而不是一种法律目的,因此,这种代表不适用代理法。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过雇佣代理人来达到的法律目的一定是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一位母亲让他的儿子从牛奶工人处购买牛奶,母亲的儿子就是她的代理人。同样,公司让它的董事去签订合同,那么董事就是代理人。考察一项关系是否是代理关系,就一定要区分一方是为另一方去完成一项社会义务,还是执行或解除某种法律行为,并取得某种法律后果。如果是前者,就不是代理关系;如果是后者,就是代理关系。因此,某人是代理人的最重要标志是他的行为能够改变被代理人法律地位。
(2)代理是一种涉及被代理人、代理人和第三人之间的三方关系。代理人代表被代理人实施行为暗含着,代理人既不可能直接和被代理人,也不可能和自己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因为如果代理人和被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那么二者都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当事人,不存在一方代表另一方的情形。代理人如果和自己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并以此来约束被代理人,这直接违反了代理人的义务。因此,代理的特征之一就是它是一个三方关系。第一个是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代理权关系,第二个是被代理人和第三人之间的法律效果归属关系,第三个是代理人和第三人之间的代理行为当事人关系。
(3)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是一种信任关系。代理人代表被代理人、或者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决定了被代理人和代理人是一种信任关系。在代理关系中,被代理人处于一种消极地承受代理人法律行为后果的地位,因此,信任关系主要是针对代理人而言的,由信任关系所引申的受托信义也是代理人对被代理人所负的一项重要义务。根据受托信义义务,代理人在代理关系存续期间,如果没有被代理人的许可,不得代表与被代理人对立的一方,或为了其利益而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从被代理人和第三人的交易中谋取自己的利益;不能把自己或他人的利益置于和被代理人的利益竞争的位置。概括起来,受托信义义务表明代理人不能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利益而有损被代理人的利益。
代理和代理人的术语在商业上经常被运用。例如汽车经销商也可以被称为代理人,但是这种称呼并不意味着,通过经销商的介入,使得汽车生产商和购买者之间签订买卖合同。实际上,汽车经销商首先从制造商处购买货物,然后在销售给购买者。如果汽车有瑕疵,购买者只能根据销售合同向经销商寻求救济。如果购买者愿意向生产商寻求救济,他只能追究生产商的瑕疵担保责任,或者就生产商的疏忽而导致的产品对财产或人身的损害而提起侵权之诉。同样,独家代理协议虽然赋予代理人独家销售产品的权利,但这不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代理关系。
加盟是在已经存在的企业的基础上,你来跟这个企业挂钩,一种是提供管理与技术与产品资料(包括原料,成品等等)一种是只提供产品。两种方式都属于分级的合同关系,一般除了履行相关的义务外,提交一部分加盟费用。使用该企业的品牌产品。实际经营属于自负盈亏。当你的业绩不能达到标准的时候,你们的合作关系就结束,你则不能再用该品牌产品进行经营活动。
㈡ 法律术语问题
间接故意,是犯罪故意的一种类型,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没有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有效地阻止,既无所谓希望,也无所谓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它发生与否,对结果的发生在行为上持一种消极的态度,但在心理上是肯定的,不与其意志冲突。
㈢ 名词解释 代理
代理,名词解释
1.[agency,procuratory]:以他人的名义,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对被代理人直接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
2.[surrogacy]:本职工作外,代理人的职务。
3.[proxy]:指代理服务器。
(3)加盟代理的法律术语扩展阅读:
代理,动词解释
1.[act as agent]:本职工作外,短时间代人担任职务。
2.[act for]:受委托代表当事人进行某种活动。
民法上的代理
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名义与第三人为民事法律行为,从而对被代理人直接发生权利义务的行为。例如,甲委托乙代其购买某种物品,乙即以甲的名义与丙订立该种物品的买卖合同,由此而产生的合同权利义务,直接由甲承受。
这里,甲是被代理人(又称“本人”),乙是代理人,丙是第三人(又称“相对人”)
商法上的代理
是指代理人根据与被代理人达成的某种合同关系,从事合同规定领域、程度、时间的商务活动行为。商法上常见的代理包括项目代理、产品代理等。
代理作为法律术语的基本特征
1.代理行为是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民事法律行为。
2.代理人一般应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从事代理行为。
3.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独立为意思表示。
4.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
分类
一、以代理权产生根据的不同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
①委托代理,又称意定代理,即代理人依照被代理人授权进行的代理。
②法定代理,是根据法律的规定而直接产生的代理关系,主要是为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而设定,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代理。
二、以代理是否转托他人分为本代理和再代理
①本代理。
②再代理。再代理又称复代理,指代理人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转托他人实施代理的行为。与此相对,由代理人亲自进行的代理则为本代理。
三、以是否以被代理人名义从事代理分为显名代理和隐名代理
①显名代理。所谓显名代理是指代理人所进行的代理行为,必须以被代理人本人的名义进行。
②隐名代理。所谓隐名代理,是代理人虽未以本人名义为法律行为,但实际上有代理的意思,且相对人明知或应当知道,从而在法律上亦发生代理的效果。
㈣ 《民法通则》中各种代理的含义
《民法通则》第64条规定:“代理包括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1)委托代理
委托代理是指基于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权而发生代理权的代理,由于它是依据本人意思而产生代理权的代理,本人意思表示是发生委托代理的前提条件,因此又称为意定代理。委托授权行为是被代理人以委托的意思表示将代理权授予代理人的行为。它是委托代理产生的根据。我国《民法通则》有关委托代理的规定,明确使用了“授权委托书”、“委托书授权”等术语,可见,我国《民法通则》也把授权行为作为委托代理发生的根据。
一般认为代理权的授予,并不是一种契约关系,而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它不必取得代理人的同意,仅凭被代理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就能发生授权的效力。我国《民法通则》第65条规定,授权委托书只需要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即可。
通常情况下,在本人完成授权行为之时,本人与代理人之间往往已设定一种合同关系作为代理权赖以产生的基本法律关系。所以,委托合同是产生委托代理授权的原因或基础,委托代理权就成为受托人处理委托事务的一种手段。但是,委托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并不当然产生代理权,只有委托人作出委托授权的单方行为,代理权才发生。此外,劳动合同关系、合伙关系、职务关系,并不存在委托合同关系,也能产生委托代理授权。
委托代理授权,一般为不要式行为。《民法通则》第65条第1款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委托代理,可以用书面形式,也可以用口头形式。法律规定用书面形式的,应当用书面形式。”在法律规定必须用书面形式时,口头形式为无效。
(2)法定代理
法定代理,是依照法律的规定发生代理权的代理。这种法律规定,即法定授权行为,是国家立法机关基于保护公民和维护交易秩序的特别需要,而作出的关于具有特定身份的民事主体有权代理他人为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取得法定代理人的资格既不需要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也不需要人民法院的指定,这是法定代理的一个显著特征。
法定代理通常适用于被代理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情况。《民法通则》第12、13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实施;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民法通则》第14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因此,具有监护人资格的人,依法享有法定代理权。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实施代理行为时,应遵循《民法通则》第18条第1款规定的行为准则,本着有利于被监护人利益的精神而为之。监护人实施代理行为违反监护职责的要求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时,应当承担由此产生的不利后果;若因此致被监护人受有损失,应负赔偿责任。
(3)指定代理
依据人民法院或者有关单位的指定行为而发生的代理,称为指定代理。这里所谓的“有关单位”,是指依法对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负有保护义务的组织。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为那些因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处理自己事务,又不能通过法定代理人或委托代理人处理其事务的公民指定代理人。如为失踪人指定财产代管人,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诿代理责任的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指定诉讼代理人。在不能由法院指定代理人的情况下,应由依法对他的合法权益负有保护义务的单位为其指定代理人。
㈤ 法律术语
法律分析:①法律文件文本中表述某一概念的文字(词或词组),是创制规范、规范性文件的基本材料。法律术语在法律技术中具有普遍的、基本的、不可少的意义,是在法律上反映立法者意志的初始环节。表述法律规范时常常使用三类术语:通用术语、专门技术术语、专门法律术语。专门法律术语属法律技术,有其特属的涵义,是说明法的内容的技术手段。合理使用术语应具备以下条件:(1)术语应统一,在表述法律规范时,相同的术语应有同一含义,不应使用不同的术语来表示同一概念2)术语应是在科学中、实践中获得普遍承认的3)术语应具有稳定性。没有特别理由,不应放弃以前惯用的术语,而采用某些学者自认为是“更好的”术语。许多术语需要在规范性文件中直接作出解释,在定义性规范和描述性规范规定中,就包含这种解释。②法律文件中使用的专门法律术语,可称狭义的“法律术语”。③一切法律文件、法律行为、法学研究中使用的专门法律术语。人们往往在这种意义上使用“法律术语”这个词组。法律术语的使用,通常应与正式立法文件中使用该术语的含义一致。但法学研究的发展、法律文化水平的提高又促进立法文件和法律活动中术语使用的完善、准确、一致。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当事人送达诉讼文书,可以采用下列方式:
(一)依照受送达人所在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中规定的方式送达;
(二)通过外交途径送达;
(三)对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受送达人,可以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受送达人所在国的使领馆代为送达;
(四)向受送达人委托的有权代其接受送达的诉讼代理人送达;
(五)向受送达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设立的代表机构或者有权接受送达的分支机构、业务代办人送达;
(六)受送达人所在国的法律允许邮寄送达的,可以邮寄送达,自邮寄之日起满三个月,送达回证没有退回,但根据各种情况足以认定已经送达的,期间届满之日视为送达;
(七)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受送达人收悉的方式送达;
(八)不能用上述方式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公告之日起满三个月,即视为送达。
㈥ 简述代理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8-05
㈦ 代理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
代理是法律术语,根据《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又称本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内与第三人(又称相对人)实施民事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实施代理行为。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代理行为。代理主要是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㈧ 表见代理为例子,解释一下以下以下法律术语
1、法律依据:《合同法》第49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2、法理分析:从学理上分析此案构不构成表见代理。
3、相关判例:法院关于表见代理案子的判决。
4、分析分析:本案从表见代理入手,能否胜诉,以及存在的风险等。
5、策略分析:就是如何从表见代理入手进行诉讼。
6、经验分享:案件判决之后,分析案情,得出经验,与他人分析。
㈨ 法律术语“表见代理”是什么意思
楼上说的是“承诺禁反言”,简称“禁反言”跟表见代理没有任何关系。
“表见代理”是指代理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超过代理期限的而仍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相关代理行为的,第三人基于善意有合理理由相信该代理人有代理权的,则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有效,应由被代理人承担相应的行为后果。
通俗的讲就是代理人本来没有代理权其代理行为无效,但因为让人合理的觉得他有代理权,所以代理行为属于“表见代理”,其代理行为有效。
㈩ 这句话怎么用正确的法律术语表达
你属于免责任条款的约定,如果不归责、不究其原因造成一切损失后果,乙方均不承担责任明显显失合同的公平原则,甲方不会认可的。
如果要进行表述,可以表述为:“在实施合同约定事项过程中,乙方按照甲方要求和提供的标准完成相关工作事宜,产生质量问题或其它损失的,在乙方没有明显过错或失误时,不承担损失或损害的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