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谈谈连锁医疗服务机构
谈谈连锁医疗服务机构
首先要明确:医疗连锁服务机构是连锁型企业还是民营医院/科室连锁?
这里面有个优先权的问题:医疗优先?还是管理运营优先?
我们可以做个对比:
美国最大的连锁医院为HCA(市值约430亿美元),属于医院运营机构,与医生集团(国外医生多点执业更自由)是合作关系。面对更加有话语权的医生群体,只能退而求其次做一个重资产扩张的运营公司。属于管理运营优先。
而国内的连锁医院首先是医生集团。具体来说,连锁医疗服务的核心在于医生,而国内医生虽然可以多点执业,但由于国内患者认庙不认和尚,以及各地公立医院的强势地位等等诸多原因,实际医生集团也基本必然落地成民营医院才能正式营业,故国内的连锁服务成为了连锁医院和医生集团的结合体。典型的中国式中庸。
所以, 中国的连锁医疗服务往往是医生创业后的成功下的本能扩张,天然存在医疗优先的属性。
这其实是公立医疗管理的模式下的思维和市场惯性,但本质而言,医院是一种特殊行业的企业,需要讲求管理和效益。在做好人文关怀的同时,严格遵守质量安全要求,实行基本的医疗、护理、行政三线分立,要将医疗和管理运营分开。医院的管理需要职业经理人进行专业化管理。
一句话: 医生的归医生,管理的归管理。
目前市场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连锁医疗服务机构有:
综合医院连锁:和睦家
公立医院的私有化运营:通策医疗
眼科医院连锁:爱尔眼科
体检门诊连锁:美年大健康,爱康国宾
口腔诊所连锁:欢乐口腔,拜博口腔
中医门诊连锁:固生堂,和顺堂,云南圣爱
整形美容医院连锁:美莱医疗,华韩整形
糖尿病医院连锁:瑞京
下面专科连锁统计表可做参考:
另外,互联网式的医疗服务机构也发展迅猛。部分知名 互联网医疗公司 及其代表性主营业务一览:
从最近的爱尔眼科新闻事件和疫情当中的国家队表现来看公立医院是国内医疗的绝对主体。不仅体现在诊疗人次所反映的患者信任程度上,更在于医生体系、公信力、公共资源和政策等。
国内主要的医院机构为 公立医院 体系(包括卫生部直属,各级政府,各大医学院校、各大国企、央企,部队等机构开办),包括教学用三级医院以及一、二级医院和社康、乡镇卫生院等由政府建设的非盈利医疗机构。截至2018年,国内共有三级医院2340家,二级医院8422家,一级医院10050家,未定级医院1024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652家,乡镇卫生院36551家,合计102259家,整体数量年增速约为2%。以上统计中排除社康及乡镇卫生院,能够被称为医院的数量约为3.2万家,其中约2万家为民营医院。从就诊人数来看,公立医院27.6亿人次,同比提高4.0%;民营医院4.7亿人次,同比提高13.6%。公立医院就诊人次是民营医院的5.87倍。
虽然公立医院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但公立医院的基因也决定了其弱企业、强体制的机制问题。特别是在服务端,灵活性差很多。
再放眼 国外医院:
和国内医院的组织结构一般是是医院+门诊不同,在国外,医院管理公司+医院的模式非常常见,其优势在于形成医疗服务的流水式作业,医疗设备、人才资源共享,有效地降低了医疗成本和优化了资源配置。对医院之间的病人实施双向转诊、合理分流,形成入院前诊断治疗、术后病人恢复和慢性病人康复的一条龙服务,缩短了住院日,实现了管理和服务的规模效益。
可见,在医生和管理之外,还有个服务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对于患者来说,并压于医生的重要性。而这正是连锁医疗机构的优势所在。
连锁医院在服务内容和形式上,建立有独立于医院之外的相关主体,如体检中心、康复中心、护理中心、物流中心,实现资源共享;连锁集团内的核心医疗机构通过流动手术、人才培训,提高连锁医院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连锁医院集团大大改善了医院整体品牌形象,方便了病人就医,节约了会诊成本。
当然,连锁医院也有潜在的风险:
比如行业内企业普遍杠杆率很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流动再融资能力,限制了企业对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对于发行可变利率证券的公司,存在利率风险引发的债券违约事件的可能性。另外卫生保健行业整体面料运营成本的上升(主要体现在医务人员薪酬)、商业医疗保险合作合同的竞争压力(尤其对私营医院)、法律法规的限制(对床位限额、并购审查的规定)。
综上:医疗服务作为准公共用品,应该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而连锁企业在其中的机会,就是服务水平以及差异化服务。同时,互联网技术则为企业引流和成本下降带来新的方式。最后,在整体医疗市场形成基本理疗政府化,高端医疗市场化的格局之下,连锁医疗服务机构能够获得体系内的基本医疗服务引流,高端医疗创收的平衡,也是医疗服务公益行和市场性的平衡。
Ⅱ 家附近有家拜博口腔的,请问那靠不靠谱
拜博有加盟的所以得鉴别清楚。不然医生水平不一样。可以去北大口腔或者佳美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