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儿童哲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儿童哲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成人哲学就是儿童哲学的理想化
马修斯1929年7月出生在阿根廷,在美国的伊利诺伊州和田纳西州长大。他对“儿童哲学(Philosophy of Childhood)”的思考起源于1963年。当时他是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位哲学教授,经常困惑于不知该如何为大学生们讲授“哲学导论”这门课。许多学生觉得哲学是门无用的课程,也不认为从事哲学是人类自然而然的行为。于是马修斯努力向他们证明,当他们许多人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进行哲学的思考。这种努力使得马修斯对“儿童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马修斯认为“在某种方式上,成人哲学不过是儿童哲学的理想化,是成长中的儿童在认知能力或道德能力受到威胁时,对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的理性重构。”他在1980年的著作《哲学与幼童》中就指出,儿童能够自然而然的提出问题,发表评价,甚至进行哲学家式的思考和推理。“作为成人研究对象的哲学可被看作对儿童提问的成熟的回答。”他自己6岁时关于宇宙起源的想法,就与神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十分相似。他以自己的童年经历证明了这一观点。当时,他问妈妈宇宙到底是怎么来的,妈妈答不上来,而他却用了一个类比做了回答,“我想,这就像有人画了一个圆。画的时候要是你在边上,就知道圆的起点在哪里。但现在再看的话,就说不出来从哪里开始的。它(宇宙)就像一个圆,终点和起点连在一起,分不出来。”
(二)儿童哲学始于儿童生活中的困惑
儿童的哲学往往从儿童对现实生活的迷惑与困惑开始。在《哲学与幼童》一书的开始,马修斯以6岁的提姆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个孩子一边舔罐子一边忧心忡忡地问:“爸爸,我们怎么知道现在不是在做梦呢?”他爸爸不知该如何回答他。不过,他又舔了几下罐子后,用自己的逻辑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要是现在是做梦的话,我们就不会问这是不是梦了。”罗素曾经说过:“逻辑上讲,全部人生都是一场梦的推断并非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梦中自己创造了眼前的一切事物。”白居易也曾有过类似的思考:“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笛卡尔在他著名的《沉思》一书中描绘了他是如何对自我的存在产生质疑的。他试图说服自己就在“这里,坐在炉火边上,披着长袍,手里拿着纸。”可是他又突然想起,他经常也会梦见自己在“这里,坐在炉火边上,披着长袍,手里拿着纸”,尽管他其实躺在床上!当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后,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来推断自己究竟是醒着还是睡着。最后,他通过“我思故我在”的经典论述结束了他的迷惑。由此可见,儿童对自己所处困惑的思考与结论完全可以和经典哲学家的观点相媲美。
对于儿童来说,深奥的哲学问题起源于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困惑与好奇,又通过游戏的方式和儿童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马修斯引用了苏珊·萨克的《儿童智力发展》一书中的故事来说明儿童如何把哲学与游戏联系在一起。4岁6个月的丹尼斯试图对爸爸詹姆斯解释:一个东西可以同时既在前面,又在后面。詹姆斯不能理解,于是丹尼斯在圆桌旁边给爸爸演示:“假装我们现在绕着桌子一直走、一直走——现在你在前面,我在后面——然后我在前面,你在后面。”马修斯发现儿童的这种相对观同亚里士多德的相对逻辑思想极为相似,而且同样的想法在柏拉图的著述中也大量存在。
(三)儿童哲学始于儿童天然的质疑精神
儿童哲学还来源于儿童天然的质疑精神。马修斯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5岁的乔丹是一个地道的怀疑主义者。他对时间产生了疑问:“要是我8点上床,早上7点起来,我怎么才能知道那个短针(时针)只走了一圈呢?我是不是必须整夜盯着它?要是我有一会儿看向别的地方,没准这个短针就跑了两圈了。”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让乔丹得出一般人认为是基本常识的结论。所有观察到的现象和行为是否足够可靠,使得我们能够推论出没有观察到的结论呢?如果人们观察到太阳在过去每天都会升起,就代表它明天一定会升起么?这个孩子的疑问恰恰涉及到了哲学中的“归纳问题”。
B. 如何进行儿童哲学教育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儿童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在学术研究与实践传播中,儿童哲学探究计划、儿童哲学、儿童哲学课程等概念的内涵相近又有所不同,更易与儿童哲学教育相混用。儿童哲学教育,是一个包含理念、实施、方法、宣传等内容的整体,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而非单纯地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更非简单的儿童哲学课程的开设。
C.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儿童哲学教育
儿童哲学首先在美国兴起,儿童哲学课程引进中国也有十几年的时间。早前,云南、上海、浙江等地的一些小学,也做过类似的努力。儿童哲学主要以训练儿童的思想、思考为主以及行事的方法,教导儿童如何思考事物的本质,让儿童亲身体验哲学讨论的过程,逐渐增加儿童对世界整体性的认识,让儿童在学习思考技巧中培养生活的智慧。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和探究,儿童对很多事物都会充满好奇和疑惑,而哲学恰是对这些事物的追寻和探究。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而且还常常惊奇于自己的各种发现。“好奇”往往为探究之始,“惊奇”往往为探究之果,无限的好奇与惊奇充分表现出了儿童对智慧的追求。
据讲朱熹小时候刚会说话,父亲就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父亲指着天说:“天也。”朱熹反问道:“天之上何物?”从中可以看出,其实儿童也是具有哲学思维的。哲学是一种研究式的追求真理的主动过程,伯特兰·罗素曾表示,哲学“即使不能回答我们所希望解答的许多问题,至少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增加对宇宙的兴趣,甚至在日常生活最平凡事物的表面现象下,看到事物的新奇与值得怀疑之处。”
在成人世界里,哲学总是有着一系列极其深奥和高度抽象的哲学术语。虽然儿童并没有这些术语,也不懂思辨和逻辑,但在他们的提问与解答中,同样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性种子。如果对儿童的一些问题保持沉默,不去理会,则会使儿童感到疑惑,不利于儿童思想发展。哲学教育不仅包含了对哲学概念的掌握和运用,更重要的是对思想的见解、逻辑的推理,不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主要是思维的训练。儿童学习哲学的方法有很多种,把对哲学的思考通过故事讲出来,尽量用儿童熟悉的语句和概念,儿童便不会觉得枯燥。
哲学是通向理性时代的最好工具,能够更好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儿童是世界、是未来,尽早对儿童进行哲学思维的训练,有利于促进儿童自身的发展。
D. 请问现在国内的少儿国学加盟市场怎么样了临风堂加盟前景好吗
现在国内少儿国学加盟市场都好得很,前景都很不错,只要是搞教育,就能挣钱挣到钱
E. 儿童哲学课怎么上
诗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哲学家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实际上后来真正成为诗人或哲学家的总是少数,天性并不是石头,风雨都不会动摇,它如同溪流,没有其他溪流的汇聚,没有汇入更宽阔的大江大河,也会慢慢枯竭的。潜能则像一座座富矿,没有发现和发掘,也无法变现,只能沉睡。因此,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李普曼就提出“儿童哲学”的理念,编写儿童哲学课程,设立儿童哲学研究所,将儿童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学校推广,他也因此被称为儿童哲学之父
好奇心、求知欲、追根究底”是哲学的关键词。而这三点,也是儿童之所以是儿童的关键,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本质联系。但儿童哲学绝对不是去研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理论,而是一门和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促使儿童了解自己和世界的学问。儿童哲学教育,是以儿童身边的哲学问题为载体,激发儿童进行探索和思考,使儿童具有探索自身和世界的勇气,具有辨析能力,追求真善美的能力。简单地说,儿童哲学教育,关注的是儿童的灵魂丰富和思维发展。
02
为什么要设置儿童哲学课程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为何后来真正成为哲学家的寥寥无几?因为天赋就如同火花,没有点燃就会湮灭。而我们当前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对这方面的培养。所以,儿童哲学课程不仅要设置,而且需要及早地设置。
学海无涯,吾生有限,这个矛盾一直困扰着人类。一方面知识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知识又不断淘汰更新,网络时代还存在大量伪知识和虚假信息,因此教育必须给予儿童带得走、用得久的能力。那这样的能力指的是什么呢?通过对全局性问题的学习,使人拥有全局性理解能力——也就是具有深刻见解,可以用来指导生活,可以在不同场合进行应用的能力。
F. 学前教育界关于儿童哲学类的书籍或者比较有名望的人有哪些
推荐给你《杰出青少年的14堂人生哲学课》《谁说没人用筷子喝汤:大人必修的20堂儿童哲学课 》《回归智慧,回归生活-教师教育哲学研究/继续教育学 》等等,内容都非常不错
G. 为什么要进行儿童哲学教育
哲学即是对思维的诘难和问责,也是对生活的反省和理解。
前一部分更多的体现在深奥艰涩的哲学理论当中,而后一部分则于生活中无处不在。
进行儿童哲学教育,既是引起儿童思考生活,理解世界的乐趣;也可以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树立思辨意识,有百益而无一害。
H. 教师怎么教和儿童哲学都属于什么
教师怎么教和儿童哲学,
孩子是受到监护的研究者,
儿童是小小的研究者,
他们用作科学的本来方式来学习科学;
老师是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