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哈啰酒店已具雏形,但行业困局依旧亟待解决
作为共享单车行业中为数不多存活旁早下来的平台,哈啰出行尽管在此前已经宣布放弃赴美上市,但其在业务端的拓展也早已使得其不再只局限于共享单车。而无论共享电单车、顺风车,还是电动车等出行类业务的拓展,也使得其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平台。
并且哈啰出行执行总裁李开逐此前就已经表示,“哈啰并不把自己定位在只做出行的公司,我们希望能够发展成综合性的超级普惠生活平台,所以哈啰布局做了两轮、换电、顺风车、打车、本地生活等业务。综合性的超级普惠生活平台,将是哈啰在未来几年的重要目标”。
再拓业务边界,哈啰酒店衔接出行与本地生活服务
从2016年完成A轮融资,哈啰出行在5年时间里已经完成了10次融资,事实上早在2018年,更名为哈啰出行后也已经展现了其业务拓展方面的意图。继此前陆续推出顺风车、电单车、电动车销售、换电等业务,并开始涉足本地生活服务等领域后,酒店无疑也成为了哈啰出行试图突破业务边界的又一次尝试。
随着业务范畴的日益扩展,哈啰出行如今显然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出行平台,而不断在出行产业链上下游的 探索 ,到布局到与出行相关的酒店业务,也更像是其补齐出行生态的意图。在其此前公布的招股书中已经显示,共享两轮业务及顺风车已经成为了主要营收来源。
继2020年4月,哈啰方面就上线生活消费入口,提供餐饮到店、金融、地图、 旅游 等服务后,俨然也使得其本地生活服务的雏形已经形成。而对于要做“超级普惠生活平台”的哈啰出行来说,在这一基础上推出酒店业务,除了是对出行业务下一环节的补齐外,显然也是在对本地生活服务业务的一种补充。
不过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哈啰出行目前构建平台生态以满足更多用户需求的情况下,无论是以互联网出行服务为基点,还是向着本地生活服务进发,酒店这一业务现阶段都面临的将是强敌环伺之势。
切入酒店细分行业,哈啰酒店或依旧还有机会
从目前官方所公布的业务形态上来看,哈啰酒店采用了类似于OYO的轻加盟模式,主要面向的是中小规模的单体酒店。除了在品牌上统一改为“哈啰酒店”外,哈啰酒店将以流量赋能、运营赋能,以及收益管理优化为切入点,为单体酒店实现降本增收。在酒店加盟后,哈啰方面将对其提供一对一专业指导,帮助酒店从OTA平台优化、渠道开发等方面优化前端展示,并通过商圈流量数据变化及时调整运营策略。
据官方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在经过运营团队的专业指导后,四川一家加盟店23天后的散客订单比调整前提升37%,OTA点击量提升35%,OTA服务质量分平均提升17%。所以不难看出,哈啰方面实在试图将一个个的单体酒店纳入这一体系后,将其形成连锁酒店集团。
这种加盟模式事实上对于初入酒店行业的哈啰出行来说,显然是一种相对更低成本的切入方式,毕竟相比于自建酒店的庞大投入,对于其目前还尚未盈利的情况下也有着更大的风险。而现阶段,单体酒店则是一个极度分散、相对蓝海的市场。根据《中国酒店产业报告》显示,国内酒店存量市场中约有92万家单体酒店,占比超过85%,可触达的市场规模接近1万亿。尽管此前OYO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并不太尽如人意,但哈啰显然看到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
但也正式有了OYO在这一领域的尝试,无疑也给了哈啰酒店宝贵的经验。此前哈啰出行CEO杨磊曾透露,“哈啰的用户大部分是下沉市场的老百姓,基于这样的用户基础,哈啰希望做偏中低端的酒店”。而这类酒店在服务标准及运营尚未建立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显然也将给其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如今在市场上,已经获得高星酒店及成熟连锁酒店资源的OTA平台,在业务端与用户习惯上已经构建了相对较深的护城河。但从同样进入这一领域时间并不运厅雀长的美团方面来看,其所公布的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到店、酒店及 旅游 业务收入达65.84亿元,同比增长112.7%。由此也不难发现,在传统OTA平台之下,依旧还有着大有可为的市场空间。
无论酒店还是OTA,哈啰现阶段仍需进一步 探索
对于如今已坐拥4亿用户的哈啰来说,其俨然已经展现出了流量平台的优势,以将用户从新的酒店业务上引流显然也或只是伏帆变现的一种方式。但如今在连锁酒店领域,根据盈蝶咨询发布的《2019中国酒店连锁发展与投资报告》显示,早在2019年中国连锁酒店品牌规模TOP10中,门店数最少的全季酒店也有553家,而7天酒店的门店数则最多,达到了2283家,如家酒店的客房数更是达到233226间。因此这也意味着哈啰酒店想要在这一领域快速突破,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事实上,单体酒店同样也面临着诸多尚未解决的痛点,并且由于知名度等方面的问题,这类酒店也容易被OTA所“绑架”。此曾有爆料称,OYO就曾给携程和美团方面分别支付了2亿与4亿元的渠道费,同时在相应平台上达成交易还需支付一定的佣金。但相比之下,哈啰出行本身就是一个流量渠道,只是现阶段用户习惯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
所以现阶段对于哈啰出行来说,在酒店业务刚刚起步之时,如何完成冷启动,并将平台的流量导入这一业务,并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或将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至于这一业务线能否拓展出行业务,并补齐其在本地生活服务方面的布局,则还有待时间来给出答案。
② 鍏变韩鐢靛姩杞﹀叕鍙哥數璇
鍝堝暟鍏变韩鍗曡溅鐨勫㈡埛鏈嶅姟鐢佃瘽鍙风爜鏄95218900鍜(021)80255734銆傝ュ叕鍙告婚儴浣嶄簬涓婃捣甯傞椀琛屽尯绉鏂囪矾898鍙疯タ瀛愬浗闄1鍙锋ゼ5妤硷紝涓哄搱鍟板嚭琛屾棗涓嬬殑涓娆惧叡浜涓氬姟妯″潡銆
鑷2016骞9鏈堟垚绔嬩互鏉ワ紝璇ュ叕鍙哥患鍚堜笟鍔$Щ鍔ㄥ嚭琛屽钩鍙板寘鎷鍝堝暟鍗曡溅銆佸搱鍟板姪鍔涜溅銆佸搱鍟拌溅鏈嶃佸搱鍟版崲鐢靛拰鍝堝暟椤洪庤溅绛夈
鎴鑷2020骞7鏈堬紝鍝堝暟鍑鸿屾棗涓嬬殑鍝堝暟鍗曡溅宸插叆椹360澶氫釜鍩庡競锛岀敤鎴风疮璁¢獞琛237浜垮叕閲岋紝绱璁″噺灏戠⒊鎺掓斁閲忚繎280涓囧惃銆
姝ゅ栵紝鍝堝暟鍑鸿岃繕鎻愪緵浜嗗叾浠栬仈绯绘柟寮忥紝渚嬪傚崟杞﹀姞鐩熷悎浣溿佸姪鍔涜溅鍔犵洘鍚堜綔銆佺數鍔ㄨ溅鍚堜紮浜烘嫑鍕熴侀珮鏍″悎浣滀互鍙婂粔鏀夸妇鎶ョ瓑銆
鍝堝暟鍑鸿岀殑鍒涘嬪洟闃熺敱鑱斿悎鍒涘嬩汉銆丆EO鏉ㄧ婏紝鑱斿悎鍒涘嬩汉銆佹墽琛屾昏佹潕寮閫愶紝鑱斿悎鍒涘嬩汉闊╃編浠ュ強鑱斿悎鍒涘嬩汉銆侀珮绾у壇鎬昏佹睙浼熺粍鎴愩
③ 哈喽共享单车,客服电话是多少
哈啰共享单车的客户服务电话号码分别是95218900和(021) 80255734。该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秀文路898号西子国际1号楼5楼,为哈喽出行旗下的一款共享业务模块。
自2016年9月成立以来,共开发了哈啰单车、哈啰助力车、哈啰车服、哈啰换电和哈啰顺风车等综合业务移动出行平台。
截至2020年7月,哈啰出行旗下的哈啰单车已入驻360多个城市,用户累计骑行237亿公里,累计减少碳排放量近280万吨。
(3)哈啰换电加盟店扩展阅读:
一、哈啰出行其他联系方式:
1、哈啰单车加盟合作:(021) 3336 1880;(021) 6108 6166。
2、助力车加盟合作:(021) 60760311 分机号8194。
3、电动车合伙人招募:(021) 6191 6023。
4、高校合作:(021) 5296 8533。
5、廉政举报:热线:18916010040;固话:021-52968628。
二、哈啰出行创始团队:
1、联合创始人、CEO杨磊,创业者。
2、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李开逐,曾任携程旅⾏网移动服务端研发负责人及爱立信(中国)研发中⼼技术专家。
3、联合创始人韩美,曾任支付宝外卡全国业务负责人以及阿里巴巴B2B业务。
4、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江伟,曾任阿里巴巴共享事业部中间件团队高级技术专家,携程旅行网架构部高级研发经理。
④ 哈啰换电柜项目可以加盟吗
这个是可以加盟的,加盟的话具体你得去问他们客服。因为这个东西比较详细,然后涉及到的条款也比较多。我这边加盟的是有电有车,他家不错,专门做换电租车平台服务的,总部在常州,提供换电柜、电池和系统,会协助落地运营。
⑤ 哈啰电动车要怎么下单听说哈啰也开始做电动车了,要在哪里买呢
可以在支付宝上的哈啰出行小程序里下单,预约到哈啰电动车实体店里看车提车的。
在哈啰出行APP上或者在淘宝的天猫旗舰店里也能买,或者在附近买车里找附近的实体店,直接去店里挑也行。
当别家互联网企业都在造四轮电动车的时候,哈啰出行却积极地搞起了两轮电动车。“只租不卖”的共享模式,终究成为了过去。
主打“共享”概念的哈啰出行,正在撬动两轮电动车的市场。
相比于共享电动车,销售电动车能极大降低投放、维护等一系列成本。哈啰出行直接开启了电动车销售业务,推出自主品牌的电动车产品,或许能为其带来更大的收益增长。
据了解,自哈啰出行售卖电动车产品以来,就一直在飞速扩张。目前,已经有1400家加盟店独家销售哈啰电动车产品,累计门店远超2000家,已经遍布全国100多个城市。
趁着“618”促销活动,哈啰电动车的步伐越走越快。6月16日,哈啰电动车便宣布,平台内的数千家门店都会参与到活动中。
为进行数字化转型,哈啰电动车在互联网运营的基础上,更别出心裁地采用了线上营销、线下销售的新方式。
双渠道建设,推进了哈啰电动车的销售进程,更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众所周知,电动车产品换代周期较长,消费者购买时也会较为慎重。
在哈啰电动车的布局下,消费者可以在线下超2000多家的门店内认真了解并实地体验产品,随后在用线上购买的方式享受到相应的折扣优惠。
电动两轮车市场,2020年市场规模已超1000亿元。尽管目前市场由雅迪这种传统企业把持多年,但电动车属于价格敏感型产品,消费者对品牌的追求并不是那么强烈。
面对千亿级的市场以及较低的入局门槛,一直对电动车有所了解的哈啰出行“转租赁为销售”,似乎是在情理之中。
小牛电动的财报显示,2020年小牛电动实现营业收入24.4亿元,全年营收同比增长17.7%,公司全年净利润为1.69亿元,毛利率达22.9%。
单从Q4来看,小牛的整体销量就高达15.05万辆,实现营收6.72亿元。
与小牛相比,电动车巨头雅迪的业绩更是亮眼。2020年上半年雅迪的电动车销量实现了同比翻倍的增长,销售额同比增长了87.5%。
除此之外,在超标车过渡期政策的要求下,过渡期后的超标车将报废处理,于是电动两轮车有着较长时间的存量替换期。有数据指出,新国标替换需求将于2022-2024年达到高点。
从共享两轮出行平台,跨界到电动车产销品牌,哈啰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两轮电动车市场虽好,竞争压力也少不了。
从目前来看,电动车市场中雅迪的品牌关注度以绝对优势位居第一,小牛位居第二,后续梯队品牌还有爱玛、台铃、新日、绿源等。
哈啰出行入场,虽然顶着破局的压力,但其主打智能创新的战略,或许能让“电动两轮车格局稳定”变成疑问句。
⑥ 哈罗单车的客服电话是多少
1、95218900
2、(021) 80255734
哈啰出行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舒适出行工具和服务的专业移动出行平台。自2016年9月成立以来,哈啰出行凭借差异化策略、智能技术驱动的精细化运营、成本控制能力和不错的用户体验,进化为囊括哈啰单车、哈啰助力车、哈啰车服、哈啰换电和哈啰顺风车等综合业务的专业移动出行平台。
(6)哈啰换电加盟店扩展阅读:
截至2019年12月,哈啰出行累计注册用户已超过 3 亿,稳居行业第一。哈啰出行旗下的哈啰单车已入驻360多个城市,用户累计骑行189.8亿公里,累计减少碳排放量近147万吨,相当于种植7874万棵树;哈啰助力车也已进入全国260多个城市,用户累计骑行超过21.49亿公里;哈啰顺风车目前覆盖超300个城市,总完单量达8000万。
⑦ 共享出行的最后一片战场
认识县长能有什么好处,哈啰或许可以给你一个答案。
在哈啰出行的官网上,有一个专门用来给共享电单车业务招代理商的页面,上面赫然写着,合伙人需要良好的政府资源,而这些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城管局、交通局、招商局、分管县长/副县长,分管市长/副市长。
不止是哈啰,美团、滴滴青桔以及一些小公司都在通过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跑马圈地”,有的为了招揽加盟商,甚至打出“零加盟费”、“半年回本、一年盈利”的口号,有的根本没把监管放在眼里,称“三年之内回报率可以达到350%-550%”。
2017年,共享电单车因为安全、市容、占用道路资源等一系列负外部性问题被一线城市拒之门外,现在又有卷土重来之势,但是这次的主战场是二三线城市以及小县城,目前形成了滴滴青桔、哈啰以及美团三足鼎立的格局,这三家公司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
王兴认为共享电单车具有高频消费场景的特征,可以弥补美团用户对于平台业务需求频次不足的问题。去年上半年,美团发起了专门针对滴滴的”百日大战“,计划在100天之内集中投放200万辆电单车,被青桔CEO视为是“珍珠港偷袭”,对此,滴滴董事长程维下达的指令是:“要顶住”、“必须拿下”,由此可见这项业务的战略意义。
本文将主要聚焦以下三个问题:
1. 共享电单车是一门好生意吗?
2. 这些车都去哪儿了?
3. 加盟真的赚钱吗?
共享经济分两种:真的和假的,前者可以盘活 社会 闲散资源,后者是制造 社会 多余资源,两者之间存在天壤之别。
比如,在Airbnb上租空房属于共享经济,但当二房东的Wework不是,它赚的是写字楼装修之后的差价;在嘀嗒上打一辆顺风车属于共享经济,但是去神州或者GoFun上租一辆不算。除此之外,单车、充电宝、雨伞、衣橱、按摩椅都是打着共享幌子的租赁商,它们的商业模式也完全不同,前者抽的是佣金,而后者赚的是租金。
按照资产模式轻重和需求强弱,这些“共享经济”企业可以大致分为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轻资产、强需求、毛利率高,比如顺风车和充电宝。以嘀嗒为例,2019年的业务收入达到5.8亿,净利润1.7亿,顺风车毛利率达到86.3%。另外,怪兽充电去年的毛利率也达到85%(大部分都给了渠道),和白酒不相上下。
第二象限:轻资产、需求一般、有一定盈利空间,比如Airbnb,它一边向租客收取6%-12%的服务费,一边向房东收取3%的服务费,收入稳定。2020年第三季度,Airbnb收入为13.4亿美元,净利润达到2.19亿美元。
这两个象限的共同点在于平台双边效应强、边际成本低,容易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以Airbnb为例,它只是一个交易撮合平台,不控制房源,两端分别是房东和租客,两者相辅相成,房东越多,租客的选择越多;租客越多,房东的空置率就会降低、收入增加,从而吸引更多房东加入,形成滚雪球效应。
第三象限:需求强、资产较重、盈利空间取决于采购端的话语权和运营效率,典型例子是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单车,比如哈啰共享两轮业务(单车和电单车)的毛利率已经在2019年实现转正,去年是6.7%,但距离扭亏为盈仍需一段时间。
第四象限:需求弱或者是伪需求,资产重、盈利最难,最典型的莫过于共享 汽车 、共享衣橱、共享办公,这些业务对现金流要求极高,只能靠融资输血,包括途歌、Ezzy、衣二三等明星公司过去两年都先后宣布破产或者是停止运营。
下面两个象限不具备明显的双边效应,而且边际成本也比较高。以共享两轮车为例,不是供给越多越好,相反,如果过度占用道路资源、影响市容市貌,很可能会遇到政府强制清退;另外,成本也不是随着规模的增加而递减,相反,不同政府对于人车运维比都有严格规定,人力成本会随着供给的增加而同步增加。
和共享单车相比,共享电单车的周转率更高[3],前者大概是一天1-2次,后者在旺季时一天可以达到5-8次,淡季时也有1-3次,而且单价也更高,理论上来说是一门更大的生意,但从实际情况看,两者面临的困境其实是类似的,最关键的就是监管。
2017年共享电单车刚兴起,因为骑行安全、消防、电池污染和违规投放等问题,被交通部“劝退”,虽然没有一棍子打死,但从那之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一线城市开始陆续清退共享电单车。
转机出现在2019年3月,“新国标”明确了两轮电单车“非机动车”的属性,但是需要符合以下条件:整车质量不超过55kg,必须具有脚踏功能,最高时速不超过25km/h,电机功率不超过400KW,电池电压不超过48V,任一条件不符合,就会被视为“超标车”。
截至2019年年底,国内电动两轮车的保有量约为3亿辆,而其中70%需要被替换成符合“新国标”规定的车型,必须在过渡期内更换,具体到共享电单车,这意味着之前投放的大部分车辆都需要被替换,整个市场迎来一次“存量替代”和“增量开发”的机会,对于资本玩家来这说无疑是一次圈地的绝佳机会。
投放电单车这种交通工具,往往需要综合考虑城市人口密度、公交需求、政策友好度以及通勤时间等等,一线城市虽然看似地广人多,但因为严格的准入制度并非最理想的目标市场。
松果出行的创始人翟光龙曾在2017年创立过一家叫”7号单车”的公司,但是以失败结局,他反思道,“一线城市的政策和商业模式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他认为,大城市公共交通过于发达,且有高峰低谷,电单车难以实现高效,而县域市场让共享电单车接近公共交通。
三四线及小县城等地方公共交通不发达,公交车站点少、间隔长、运营时间短,电单车可以成为整个公交系统的有效补充。
2020年,中国共享电单车的投放数量与用户均集中于二三线及以下城市,投放数量占比合计高达98.5%;用户占比合计高达98.3%,一线城市的存在感几乎为零。
共享电单车主要有两种运营模式:自营和加盟。
自营对于资金需求量非常大。通常来说,一辆电单车的采购成本价在3000-4000元之内,单辆车的年运维开销在1095元[4],以100万辆电单车的投放计算,企业光一年的采购成本和运维开销就在40亿以上,而且这还不包括道路占用费以及线上APP的开发等。
为了轻装上阵,同时也为了尽可能快地去抢市场,大部分公司都选择了加盟。笔者找到了湖南一家名为“去选出行”的公司,上面列出了4种合作模式:
01. 资源合作模式:不需出钱,只要搞定城市准入资质,每个月就能从运营企业手中获得1-3万中介费,或者一次性可以拿到10-50万。
02. 加盟模式:零加盟费,但是需要自己出资购车建站,自主运维,能获得90%以上的营收。
03. 联营模式:零加盟费,利润分成可达40%以上,保证金需要至少15万起(合作期满才可退)。
04. 合伙人模式:零加盟费、起投,数量在300-600辆(起投额至少在15万起),按股份比例分利润。
除此之外,这家公司还列出了非常诱人的投资回报率,比如在省会城市,每天的订单数可以达到12万以上,月收益达到1000万元以上,一年之内回本,三年投资回报率可达350%,如果是在县城,即便每天的订单量3万多,也能在一年之内回本,三年内回报率高达550%。
事实上,除了第一种模式可以保证稳赚不赔之外,其他三种模式虽然都号称“零加盟费”,但都存在一定风险,比如政府重新招标并且签独家协议、竞争加剧、安全事故、平台破产等等。
至于高额的回报率,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个县城每个月的收益普遍在50万到100万之间,能做到200万的县城极少,如果能拿到政府批文,并且在保证不错的运营效率的前提下,加盟商的利润率大概为10%左右,一年之内回本根本不可能。
共享电单车本质上是一门B2G2C生意,从B端采购车辆,从G(政府)端获得牌照,从C端获得流量和租金,而在整个链条中,最关键的无疑就是牌照。
理论上来说,只有拿到政府批文才能在当地投放车辆,但是很多大公司为了抢占市场,同时也仗着财大气粗,冒着被集中清退的风险,实行“盲投”策略。
以长沙为例,去年长沙共享电单车数量达到40万辆,有牌照的只有6万多辆,这其中,小溜共享1.53万辆、喵走2.7万辆、哈啰出行7974辆、青桔6782辆、美团6358辆。
哈啰、滴滴和美团的做法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先斩后奏的流量逻辑,它的思路是,先烧钱把用户圈进来,做大规模,把竞争对手搞垮,垄断整个市场,然后再凭借市场地位,对上游砍价,对下游加价,实现盈利。
但这种逻辑在出行行业里显然玩不转。
无论是网约车、共享单车还是共享电单车,都是准公共服务性质,它的特殊性也决定这些行业都会得到监管的特殊照顾,盈利空间不完全取决于里面的玩家们,相关部门也不太可能允许一两家公司独大的局面。
想要赚钱,就必须得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突破,努力提高线下的运营效率,这也是习惯了资本野蛮打法的互联网公司必须要适应的“新常态”。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