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百果园时隔两年将再次赴港IPO
百果园时隔两年将再次赴港IPO
百果园时隔两年将再次赴港IPO,百果园不是第一次被传出将上市,2020年4月,百果园完成股份制改造,两个月后向中国证监会国际部递交材料,百果园时隔两年将再次赴港IPO。
百果园时隔两年将再次赴港IPO1
素有“南百果、北鲜丰、西洪九”之称的水果零售市场,或将迎来“水果第一股”。
3月16日,有消息称,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果园”)预计将于4月份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对此,《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百果园方面,但是对方未给予回复。
优势逐渐被抹平
据了解,在2020年6月份,百果园已向中国证监会国际部递交《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包括普通股、优先股等各类股票及股票的派生形式)审批》,拟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从最新进展来看,中国证监会今年3月14日已接收百果园递交的材料。
公开资料显示,从2015年起,百果园就先后获得大量资本的青睐。2015年9月份,获得天图资本、广发信德、前海互兴合计4亿元的A轮融资;同年12月份,获得A+轮融资。
2017年,获得中金前海发展基金、招商局资本的战略融资。2018年1月份,获得15亿元B轮融资;同年7月份,获得中金祺智投资的股权融资,以及自贸区基金、阿特列斯资本和中信农业产业基金的战略融资;同年11月份,百果园完成股权融资,投资方为金雅福投资。
在2015年完成对百果园的A轮领投后,天图资本首席投资官冯卫东曾预计,百果园将在3至5年内上市。如今,5年时间早已过去,这期间,生鲜电商、社区团购发展迅猛,每日优鲜、多多买菜、美团买菜等项目崛起,除了品类齐全外,从成本到配送速度,百果园、鲜丰水果们的优势或逐渐被抹平。
扩张难,管理更难
事实上,百果园的门店几乎都是加盟店,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定下的万店目标是:“2020年开1万家店、年销售额达到400亿元的目标。”
如今,这一目标实现了吗?百果园方面没有给出回应,但是记者在其官网查询发现,目前百果园门店数量显示为5000+,距这一目标甚远。
然而,跑马圈地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加盟商的种种投诉。从2020年至今,关于退货引发的纠纷不断。此前,有消费者投诉称,在百果园购物因为口感不好选择退货,百果园海口青年路店的店长却发短信辱骂恐吓,还要该消费者退回金额。
《证券日报》记者就此事向百果园相关负责人核实,其称目前已致歉,并得到消费者谅解。
然而,2022年2月底,仍有消费者遇到相似的问题。
百果园方面是否对店主有处罚或制约措施,未来该如何约束呢?《证券日报》记者再次就上述问题采访百果园方面,却未收到回复。
3月16日,《证券日报》记者在黑猫投诉上发现,关于百果园的投诉多达1300余条,包含恶意锁定账户、账户余额无法提现、果品变质等投诉,其中“三无退货”投诉居多。
“百果园开放加盟后,整个运营规范化有很大压力,因此我并不看好水果零售品牌做加盟。”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百果园开放加盟其实与周黑鸭开放加盟是一样的,希望通过快速的规模化达到较高体量,形成规模化、品牌化。
不过,鲍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鲍跃忠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直营和加盟各有利弊,但是不能否认加盟是一种不好的管理模式,因为加盟店在一定程度上有自管能力。“退货的情况属于个别情况,不会对百果园造成根本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百果园IPO之际,作为对手的鲜丰水果也已完成A股上市的第一期辅导工作。在百果园、鲜丰水果激战正酣之际,2021年10月29日,重庆起家的洪九果品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主板挂牌上市。
此前,洪九果品曾在2019年与东兴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A股IPO,但在2021年9月份,公司终止了A股上市辅导,转战港股。可以预见的是,在水果连锁超市品牌密集奔赴上市的背后,行业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百果园时隔两年将再次赴港IPO2
时隔两年,百果园再度被传上市。
3月14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包括普通股、优先股等各类股票及股票派生的形式)审批》材料已经被接收。
市场有进一步消息称,百果园预计于今年4月份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
百果园不是第一次被传出将上市,2020年4月,百果园完成股份制改造,两个月后向中国证监会国际部递交材料,启动赴港上市流程。
证监会相关资料显示,2020年9月,百果园境外上市申请就已经被核准,时效期为一年。
而早在2019年,百果园就谈及过上市问题,现任百果园总裁徐艳林曾表示:“百果园在考虑上市,这是方向。”
对于上市目的,徐艳林称,资本进入后,让产业能做的更好。
事实上,头部水果零售商素有“南百果、北鲜丰、西洪九”之称,三家企业的上市步伐也是“你追我赶”,争抢水果连锁第一股。
目前,鲜丰水果已完成A股上市的第一期辅导工作;重庆起家的洪九果品于去年9月向证监会递交境外上市申请,今年1月13日正式获批(“大路条”),拟主板挂牌上市。
上市后能广开融资通道,对百果园的发展能起到增益作用。不过,屡次被曝出筹备上市的百果园,是否也有着“难言之隐”。
新冠疫情发生后,生鲜行业迅速火爆,百果园亦是在此时再曝出实质性的上市进展,但一众互联网巨头在疫情后持续发力社区电商赛道,让竞争环境变得扑朔迷离。
卖水果起家的百果园,还能靠水果“大盘”走多远?
守住“水果”基本盘
2001年,学农业蔬菜专业出身的余惠勇,在深圳开出第一家百果园门店,这是中国第一家水果特许连锁专卖店。
二十余年来,百果园专攻水果品类,并逐步改造传统产业链。
针对国内水果产区分散、产品非标化的现状,百果园根据水果肉质、糖度和外观等指标,将产品分为“招牌、A、B、C”、“大、中、小”共12个等级,相当于建立一套果品标准体系。
同时,百果园将采购渠道分为五大类,头部第一类第二类渠道为百果园自主投资的生产基地,以及百果园合作的'包销果园,而尾部的第五类为传统的批发市场采购。
2015年,《中国企业家》报道称,百果园前两类采购渠道占比达20%。
不仅是对水果产品、采购渠道按标准进行分类,百果园还深入到水果原产地,强化建设产地直采链路,进一步降低水果供销的流通成本和损耗率。
截至去年8月,百果园在全国布局超200个水果种植基地、17个生鲜配送中心,以及大量运输车队资源,这些基础设施也保证百果园能将产区水果,以更低损耗、更高时效送抵门店。
例如水果的采后处理环节,水果被采摘后需要尽快遇冷处理以保持鲜度,因此百果园在“仓到仓”的干线运输中全程采用冷藏车,且车内配用温湿度仪,仓库能借此及时追踪每一辆车的温、湿度情况。
供应链优势是百果园发展的地基,亦是其产品定位中高端的关键因素。
余惠勇曾表示,百果园的最佳目标客群应该是有一定经济能力、对水果有一定辨识能力、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女性。
可见,与一般的水果连锁品牌不同,百果园主打产品品质,即使是最常见的苹果、香蕉、梨,百果园都会按内部标准进行分级,且门店售卖的产品,在品质与价格上不输友商品牌。
以北京地区为例,百果园上重量600克的A级进口香蕉,售价6.9元;而叮咚买菜上同规格的产品,售价7.9元。
作为水果连锁品牌的百果园,产品能力自然不遑多让,但现实状况是,各大玩家都在分食百果园存量的水果生意。
截止2021年8月,百果园在全国拥有超过5000家门店,但水果连锁店品牌依然高度分散、群雄割据,典型如鲜丰水果、洪九果品等。
即使从2016年起,百果园就相继收购南京鲜时代、一米鲜等地方水果连锁及生鲜品牌,但一批头部“水果店”依然有实力,与百果园共同角逐“水果连锁第一股”的头把交椅。
更关键的,在消费者没有强品牌认知的基础上,鲜丰水果、洪九果品等都将分流百果园既有的市场份额。
而一众互联网玩家更是抢食了百果园的增量市场。
2020年后,前置仓、社区团购等行业异常火热,互联网巨头在不断创新次日自提、即时配送到家的场景,而水果亦是上述场景模式中的主推产品之一。
在新兴的社区电商领域,互联网巨头皆是携百亿级资本入场,短时间内将业务覆盖到全国,再通过产地直采、社会协作等模式,深入改造产业链。
巨头来得迅猛且彻底,是百果园所无法比拟的。
显然,不仅在水果连锁行业,百果园还面临着区域品牌分散的市场竞争业态,而决胜意志强烈的互联网玩家,更是以重塑产业链的思维,将战火烧到了生鲜水果领域。
如此市场环境下,倘若百果园成功上市,估值又能有多少?
面对外部竞争,百果园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早在十年前,百果园就开启多元化策略,进军线上化、开售蔬菜产品,但一路行至此,百果园的策略收效几何?
“多元化”前途未卜
2008年,在淘宝商城推出“双十一购物节”的前一年,百果园就正式推出网上电子商务销售平台。
启动线上业务九年后,百果园的线上单月销售额超过1.2亿元。此后,百果园不断试水线上业务。
2018年,百果园进军无人货架领域,一度在北京、上海投放超200台无人货柜;2019年,百果园上线独立生鲜平台“百果心享”,品类从水果拓展到大生鲜;2020年,百果园推出社区团购平台“熊猫大鲜”……
在零售业态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百果园的线上业务多端并举,这也实属正常,但擅长建设水果供应链和线下门店运营的百果园,破局线上化的道路并不顺利。
余惠勇曾认为,水果的特性决定了它只能面销,“直接To C的、直接从大仓到家模式,基本上也无法复制,因为它不是最佳模式,一定是往下滑的趋势。”
同时,面对社区团购赛道的互联网巨头,百果园很难挡住“群狼围攻”。地歌网发现,在上海,百果园的“熊猫大鲜”平台上,重量400克的西红柿售价11.8元,相同产品在多多买菜上售价为2.39元。
单一的产品价格对比或许难以说明问题,但另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百果园的会员数超过8000万,而美团旗下社区团购业务,一个季度就能为平台带来近3000万的新增用户。
差距不仅出现在价格与用户数据上,更出现在平台思维上。
永辉超市创始人张轩松就曾表示,不能说弄个App就是新零售。对百果园而言,数字化不仅是多业态、多场景布局,更不是简单地上线多款应用,而是组织能力与管理思维的迭代,最终使整个组织架构更趋近于扁平管理模式。
新零售是场长线战役,更会成为烧钱的“无底洞”,互联网巨头尚且在不断试错中摸索路径,百果园新零售转型又谈何容易?
当然,作为传统的水果连锁品牌,百果园通过线上业务尽可能满足不同消费客群的需求,平台也是在不断挖掘增量市场。
“找增量”策略是正确的,除线上化之外,百果园还在持续拓宽品类。
2019年4月,余惠勇就宣布百果园将进军生鲜综合领域,对标亚马逊,从单一品类入手,逐步扩张到全品类商业帝国。
2020年2月起,百果园率先在华南地区部分城市引入蔬菜品类,目前“熊猫大鲜”上也有蔬菜、海鲜等生鲜品类在售。
在需求方面,吃饭是刚需,因此蔬菜与肉禽蛋的消费频次明显高于水果,而国内的蔬菜产业链与水果产业链其实面临着相似的问题,百果园还可以复用其在水果领域的供应链经验。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百果园要拓展的生鲜领域,亦是部分电商巨头的主要发力点,例如拼多多提出“百亿农研项目”,淘菜菜、京喜等发力建设产地直采链路。
包含水果、蔬菜品类在内,中国农业产业链还面临着复杂的问题,在产品供销通道上更是如此。因而,体量、资本实力更为雄厚的电商巨头,在改造产业链上也更有底气、更有实力。
但对百果园而言,“品类多元化、发力大生鲜”的故事并不好讲。
在百果园的发展道路上,“上市”会是里程碑的事件,但上市之前,百果园内部业务缺乏多元长板、外部竞争形势激烈的严峻现实,恐难以缓解。
最关键的,专注水果生鲜零售的百果园,未来想象力又何在?
百果园时隔两年将再次赴港IPO3
20岁的百果园,即将赴港上市。
有报道称,百果园预计4月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
事实上,这并不是百果园首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兜兜转转一圈后,百果园似乎放弃了深交所上市计划,回到了最初的赴港上市道路上。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已完成股份制改革的鲜丰水果,于2021年2月传出了上市消息,其目标也是成为“中国水果零售第一股”。
于是,“水果连锁第一股”的两强争夺战,正式打响。最终花落谁家,仍未可知。
水果“夫妻店”:收获8000万会员,年销售额超百亿
百果园始创于1997年,其缔造者是余惠勇。
直到2001年12月,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方才开启公司化运营。余惠勇的妻子徐艳林选择夫唱妇随,两人现分别担任着董事长和总裁的职务,是名符其实的“夫妻店”。
如今,这家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水果连锁企业已经走过20多年的风风雨雨。百果园也发展壮大成为了一家集水果采购、种植支持、采后保鲜、物流仓储、标准分级、营销拓展、品牌运营、门店零售、信息科技、金融资本、科研教育于一体的大型连锁企业。此外,从2019年1月推出第一个自有品牌“红芭蕾草莓”开始,至2021年12月,百果园已总计推出了29个自有品牌。
翻看百果园的发展历程,“连锁+电商+北上”无疑是关键的三步。
首先是连锁:百果园是水果连锁经营业态的开创者,早在2001年就开出中国第一家水果特许连锁专卖店。在2002-2009年的八年里,百果园只开设了115家门店。而也正是在慢工出细活的探索中,余惠勇总结出了一套可快速复制的经营模式,为之后快速在全国扩张铺平了道路。
其次是电商:早在2008年12月,百果园就推出了网上电子商务销售平台。2017年7月,百果园宣布线上单月销售额超过1.2亿元,并且实现规模化盈利。早早触网,也为日后其全渠道销售额破百亿奠定了基础。
第三则是“北上”:2015年8月初,百果园开始进军北京市场,而这也为三个月后并购果多美埋下了伏笔。
事实确也证明着余惠勇的这三步,成效显著:
2015年,百果园已发展超过1000家连锁店,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100多个水果种植基地;
2017年,百果园在全国13大省区的43个城市开设超过2800家连锁门店,当年交易次数近2亿,销售额达84亿元;
2020年,百果园服务人次已超2亿,全渠道销售额已超100亿。
截至2021年8月,百果园在国内外布局了200多个水果种植基地,建立完善了全球采购系统。拥有覆盖全国90余座城市、超5000家连锁门店,收获了超8000万会员,其中,付费会员超110万。
目前,百果园也已打造了体验店、高端店、普通店以及简约店四种门店形态。其中,体验店位于写字楼、机场等场景;高端店的选址则在核心商圈、CBD等;而普通店和简约店就是基于城市的划分,前者主要在一、二线城市,后者则以四、五线城市以及城中村为主。
根据百果园方面透露,2021年新开的三、四线城市区域门店在总体新店数的占比约为30%,而2022年则计划提升至40%。
“北上”后开启并购模式,先后将果多美等5家企业收入囊中
2009年6月,果多美果品超市正式开门营业,门店大多选址在居民区和交通枢纽附近。值得一提的是,果多美在生鲜水果经营方面以严格控制损耗成本为盈利法则,其水果损耗被严格控制在1.5%-3%。
开业近5年,2015年的果多美已成为北京市场规模最大的水果连锁店,门店覆盖北京近百个重点社区和商圈,妥妥的区域龙头。
正如上面提到的那样,2015年的8月,“外来的和尚”百果园进入了北京。由于未建冷库,百果园店内80%的水果都靠上海和深圳运输,供应链成本极高。对于“北上”,彼时的余惠勇并无必胜的把握,他曾低调地表示:“百果园与北京本地水果连锁超市还谈不上竞争,只是共生共存,把市场做大。”
此前雄踞南北的两大果业巨头,终于短兵相接,业界一致认为百果园与果多美会激烈“火拼”。
然而,事态的发展终究是让业内人士大跌眼镜。2015年11月,“北上”仅仅3个月后,百果园就与果多美宣告并购重组。果多美在大店超市运营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与百果园的精品小店模式形成差异化和互补,这也是双方彼此看重并走向并购重组的重要原因。
双方将会以注资、换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重组后的企业将采取双品牌的运营策略。并购重组后,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将兼任果多美公司董事长,果多美创始人才金涛将出任果多美董事兼百果园首席战略官,此外,全时便利店前总裁张云根出任果多美董事总经理。
谈及并购重组目的,余惠勇表示:“主要目标是要打造中国水果企业的航空 母舰,进军国际市场”。对于融合后如何运作,张云根表示:“最重要的任务是打通和聚合两家公司的前端和后端,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在前端,首先要打通两个品牌所代表的消费群体,即一卡购物;在后端,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整合,保证分级、仓储、物流处于最佳状态,以降低运营成本,让更多的人吃上更好的水果。
此后,百果园在全国各地开启了并购模式:
2016年4月,百果园并购南京鲜时代;2016年12月,百果园又与生鲜电商一米鲜宣布战略合并;2017年6月,百果园与重庆果业龙头企业超奇达成战略合作关系,超奇终端销售业务并入到百果园重庆区域事业部······
截至2018年1月,百果园已并购重组了果多美、一米鲜、新时代等5家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左右,百果园同步开启了多元化探索道路,只是大多声名不显:
2018年,百果园踏足当时火爆的无人货架市场领域,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社区内投放了200多台无人货柜“百果盒子”;2019年4月,百果园上线独立生鲜平台"百果心享",并于同年下半年在广深地区试水"卖菜",将销售品类从水果扩展到生鲜;2020年10月,百果园再次发力社区团购推出“熊猫大鲜”, 通过在水果品类积累的供应链运营经验复制到其他品类当中·······
B轮融资15亿投后估值90亿,冲击国内“水果连锁第一股”
在百果园20余年的发展道路上,自然也少不了投资方的鼎力相助。天眼查APP信息显示,成立至今,百果园已完成8轮融资,仅有两轮融资有详细报道。
2015年9月,百果园获得天图资本3.5亿元领投,广发信德、前海母基金等跟投的4亿元资金,估值达50亿元。
仅仅3年后,百果园宣布完成15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金智德、中植资本、中金汇融、基石资本、源码资本、越秀产业基金、深创投等。相关信息显示,该轮融资完成后,百果园估值已达90亿元。
在官宣B轮融资时,余惠勇表示:“百果园拥有渠道、产品和品牌,将以开放赋能的姿态打造果业生态圈,B轮融资有助于百果园向平台型公司发展,2018年的新增门店目标数量是1200家,未来将全部以特许经营的方式进行扩张。”
百果园的B轮投资方则表示,对比其他零售业态,社区水果生鲜呈现出消费频次高、用户优质稳定且客单价高的特征;像百果园2017年的交易次数已达近2亿次。
从整个水果生鲜市场来看,水果零售行业平均每年产生的销售额为7000亿,百果园如今市场占有率仅为1%,依托其绝对的龙头地位,至少还有5-10倍的增长空间。同时,非常认同百果园的基业长青之道,愿意陪伴和助力这样的企业共同成长。
事实上,早在2015年百果园获得首轮融资后,即有投资人预测百果园将于3至5年内完成上市。2019年10月,百果园总裁徐艳林就曾对外表示,“百果园在考虑上市,这是方向,目的是让资本进入后,让产业能做的更好”。
2020年4月,百果园完成股份制改革,并于6月份向中国证监会国际部递交材料,启动赴港上市流程。仅仅5个月后,百果园又与民生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两年间兜兜转转回到原点,百果园若能早于鲜丰水果顺利登陆港交所,则依然有望将国内“水果连锁第一股”收入囊中。
㈡ 加盟店最火爆的项目2023有哪些
加盟店最火爆的项目0.悠百佳
悠百佳目前产品研发主要针对休闲零食和果饮奶茶,采用独特的“零食+奶茶+鲜果”复合经营、采取线上线下全面结合的新零售模式。
产品品类众多,内容丰富。主要有坚果、炒货、饼干、糕点、蜜饯、果脯、糖果、进口食品、零食礼盒等,全品类零食约有1000多种。
连锁门店在畅销美味零食的基础上,加入奶茶果饮和各种时令鲜果,多样化选择,多种门店共存。
鲜果版块的加入,全方位助力品牌优势的确立。悠百佳深谙年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为客户提供更多购物可能,进一步提升消费潜力。
是有个加盟不错的选择
加盟店最火爆的项目1.蜜雪冰城
蜂蜜冰城是一家以新鲜冰激凌和茶叶为主的连锁机构,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全国各地开了很
多品牌商店,是第一家有10000多家茶馆的茶点特许经营企业。它的外表将物美价廉与健康
清新相结合,带给消费者新鲜、营养、健康的时尚产品,不仅深受消费者欢迎,而且成为一
项不错的投资项目。
加盟店最火爆的项目2.庆丰包子铺
北京青峰布紫普是北京华天餐饮集团公司旗下的一家以经营包子为主的品牌餐厅。由于馒头
精选严格,制作精细,口味纯正,生意兴隆。因为质量高,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自然成
北京人公认的著名快餐品牌。
加盟店最火爆的项目3.海底捞餐饮
海底捞火锅餐饮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融合全国各地火锅
特色的大型跨省直营餐饮民营企业。对于火锅企业的发展来说,重要的方法是火锅连锁经
营,这带来了品牌快速扩张和资本积累的优势。海底捞火锅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它吸收了同
行的经验教训,不断改革创新,现已在全国21个城市拥有82家门店。
加盟店最火爆的项目4.正新鸡排餐饮
郑新鸡排是上烂春海郑新食品有限公司的品牌,郑新鸡排以休闲为主的小吃市场,以鸡排为主打
产品,走大众化的消费路线。全国有近10000家连锁分店。当红明星黄渤代言的正新鸡排正
红极一时,小县城、二三线城市乃至一线城市,正新鸡排的火热加盟势头丝毫未减,简单来
看,正新鸡排还是赚钱的,要不然也不会被人看作是"传销式"的扩张。
加盟店最火爆的项目5.张亮麻辣烫
张亮麻辣烫创建于2008年,坚持始终为百姓提供安全、放心的美食,张亮麻辣烫主要分布
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等,2013年市场
版图扩张到海南、广西、新疆,并在北京、天津、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设
立分公司;2014年加盟店总数将达到1500家;2015年全国赢利店将超过2000家。
加盟店最火爆的项目6.吉祥馄饨店
吉祥馄饨是以特许连锁经营为主要业态,符合现今潮流的大众化中式小吃连锁网络。2004
年底上海吉祥店铺突破100家,并成功地开拓了北京、天津、沈阳、大连、本溪、徐州、南
通、无锡、宁波、桂林等区域市场,品牌覆盖到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近500家连锁店。
加盟店最火爆的项目7.全时便利店
全时便利店成立于2011年。脚踏实地做好便民服务。全时便利大力发展"便利店+",通过线
上互动与线下体验,融汇人流、物流、商品流、数据流,构成全时互联网完整的"便利店
+"生态链,在迅速开店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在多元化的时代做新鲜有趣的尝试。以"为客户
提供便利、快捷、全方位的服务"为宗旨,全时锋局人有信心让中国便利店走上世界舞台。
加盟店最火爆的项目8.晨光文具店
上海晨光文具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整合创意价值与制造优势,抄本等学生文具和办公文具。
公司拥有国内外26个省级配送中心、1800多个区域核心合作伙伴和30000余家售样板店,
形成了良好的国际和国内销售网络。"晨光"品牌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产品畅销全国
各地,并出口美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
加盟店最火爆的项目9.喆啡品牌酒店
喆·啡酒店是铂涛集团旗下中端酒店品牌之一,全球首家咖啡馆文化与酒店完美结合的中高端
酒店品牌,独创24h Café+Hotel的Coffetel理念,以"醇享生活"为价值主张,创造前所未有
的酒店品类,致力缔造投资者与品牌完美双赢的新投资模式,消费者与酒店情感互动的新生
活方式,为商旅顾客营造"旅途中的啡凡存在"。
加盟店最火爆的项目10.都市丽人美容
都市美容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致力于专业研发和经营舒适内衣的现代大型内衣品银历让牌
运营集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都市美容公司现在拥有深圳、东莞、北京三家公司,在全国
设立了25个办事处,成功进入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800多个省、市、自治区,精心建设
了3500多个销售终端加盟店铺,员工近2万人。
以上网上搜集,在选择加盟品牌时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包括自身实力、市场需求等因素。
㈢ 便利店行业:全时出局,便利蜂高亮,不同境遇只因这点
5月11日,一则来自便利店的通知引起了不少讨论:全时便利店公众号发布称,全时便利店北京门店将于2020年5月20日结束运营。尽管这份通知被迅速删除,但公众对街头巷尾那些便利店的关注就此开启了。
在全时便利店因为资金链危机“再次等待接盘”之时,便利店新贵——便利蜂迎来了新的高亮时刻——有消息称,便利蜂在新一轮融资之后已经累计募集资金达15亿美元。
据悉,便利蜂已经在全国20个城市开出了超过1500家门店,其中包含北京的500多家、天津200多家、华东几城数百家。2020年2月,便利蜂还于深圳开出华南首店。这距离它在北京中关村开出第一批门店还不到三年。与中国门店最多便利店全家做对比,全家开出2500家门店花了整整16年时间。
经营便利店事无巨细,新冠疫情也让大量门店歇业,便利店品牌承受极大损失,行业竞争与不利条件下,为何便利蜂能够迎来高亮?
今天DataHunter数猎哥就来说说便利店行业背后之事,成就了便利蜂的推动力是否能帮助其他便利店实现业绩攀升,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数据能起到的4大作用。
一、国内便利店行业的现状
1.国内便利店渗透率较低,增长潜力大
相关数据研究显示,当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时,便利店就可以进入发展高峰期。按照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历程,在大型超市充分发展之后,会迎来现代连锁便利店发展的高潮。
日本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便利店,也是7-11的第一家日本店是1974年才开张的。而我国当前的人均GDP已接近一万美元。如果横向对比,中国的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具备了1970年代日本社会的购买力,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大型超市的发展已经进入全面的衰退期。
可是,从单店辐射人数来看,国内目前便利店的渗透率尚低。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国内26个重点城市单个便利店辐射人数为1.2万人,同期日本和台湾这一数值约为2500人。行业发展优先的城市如广东、上海,两地便利店密度达到了白热化竞争阶段,此外其他城市便利店市场普遍处在起步和初期成长阶段。
中国、日本、台湾单个便利店辐射的人口数量
2.本土便利店融资不断,正慢慢崛起
这几年,相比急剧衰退的百货店、大卖场,本土便利店却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资本的热情也被点燃。据不完全统计,阿里、腾讯、高瓴、红杉、今日资本、源码资本等产业资本和VC/PE机构纷纷出手,本土系便利店正在崛起。
不仅如此,视便利店为香饽饽的还有互联网巨头与地产企业,京东与苏宁都在用自建的方式做自己的京东便利店和苏宁小店;保利旗下有若比邻,绿城则收购了好邻居便利店.....便利店这条路上,玩家众多。
3.竞争,与“关门潮”
便利店作为一个独立业态,是城市生活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终于得到认可,但另一方面,整个行业也受到疫情的较大冲击,同时便随着激烈的竞争,行业也引来了大量的关门潮。
2018年,邻家便利店股东爆雷致资金链断裂,一夜间168家门店全部关停;同年9月,131便利店因资金周转问题,公司员工遣散,创始人失联;全时便利店自前年11月关闭90多家门店之后,去年2月也迎来倒闭拆分……这些纷纷关闭门店的便利店品牌均开业仅仅几年,都曾在资本簇拥下兴起,如今在资金断裂后黯然落幕。
二、为什么便利店经营如此困难?
便利店虽然小,却是所有零售业态中最复杂的一个形态。要做好一家便利店,后台供应链、顾客的运营、产品研发、仓储等方面,都需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同时,经营者必须还是一个社会学家,对于所在的城市消费习惯、人口结构、政策法规等,都要有深刻的洞察。便利店经营之难,整体来说是以下几个方面导致的:
1.所需资金较大,但净利润却低
对便利店的经营来说,资金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便利店的生产成本是零售业中最高的,通常来说店铺面积越大,租金、电费、装潢等经费就越高,开店越多所需资金就越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显示,近一年来便利店行业的运营成本正在快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电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
Today便利店创始人宋迎春曾感慨,“便利店就是弯腰捡钢镚的幸福”,尽管便利店的平均价格比传统超市高15%、毛利率多在20%~30%,但净利率却难超5%,投资回报周期长,实际是门苦生意,赚的辛苦钱。
2.店铺难以标准化
不同区域的单店铺是否能盈利所受影响因素较多,比如选址、产品售卖、店铺装修,因此店铺难以标准化。比如,7-11和罗森在日本都有非常标准的店型模板:100平米左右,四方的标准size。店型应该怎么选、货架应该如何陈列、如何施工,都有现成的标准。
但是,这一招在中国就很难适用。因为中国的店铺建造是没有标准化的,每一家商铺的施工材料、结构都有可能不同。在中国,如果没有标准模板,每家店就需要设计出十几张图纸,成本很高。基于这样的情况,由于不同门店货架的摆放不一致,那么能够做到多少营业额,就需要重新动态计算。
3.规模化以后管理成本过高
在中国,零售行业要发展就需要规模化,而规模化是通过直营或者加盟来解决的,但是这中间就会导致管理成本过高。直营就不用说了,对于加盟也是一样,因为从根本上来讲,要统一品牌商跟加盟主的利益关系,在中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加盟模式的重要底层逻辑是激发加盟主主动经营的意识。但是在食品行业,这个主动经营获得最大利润的意识,有可能变成违反食品卫生、破坏品牌的行为。比如过期食品不废弃,偷偷换标签……其次,中国加盟主相对来讲人均素质和日本不一样,学历没有这么高,自我优化经营的能力没有那么强。
4.单店模式不成立,就不能追求规模
便利店是单店模型,通常来说,一个城市至少要有商圈店、社区店、校园店、交通枢纽店四种模型,但是不同城市还有不同变化,比如深圳还需要有工厂店。不同的单店模型盈利能力必然不同。所以只有培养出成熟的单店模型,再去规划化复制,才能通过在某一区域密集开店,从而让物流、供应链和运营成本降到最低,也是很多便利店品牌在地方很成功,而无法在全国却实现规模化的原因。
三、便利蜂做了哪些事赢得高亮时刻?
按照行业规律,一家便利店从开业到盈利一般要经过7年的营运周期,但便利蜂却只用三年就在北京地区实现盈利,实属难得。归结原因可能在于3点:
1.提前布局供应链
虽然顶着“互联网标签”,但便利蜂是忠实的日系便利店信徒。在日系便利店中,鲜食和自有品牌是主要的盈利来源,也是相比本土便利店最大的优势。
在华北和华东,便利蜂投资了多家鲜食工厂,并在一开始就投资了北京7-ELEVEn鲜食合作工厂呀咪呀咪。今年2月,便利蜂还在天津成功摘得30亩土地使用权,用于建设鲜食供应基地。自有品牌上,便利蜂在2年时间做到了近200个SKU,去年11月,便利蜂推出自有商品品牌——“蜂质选”。根据官方说法,现在便利蜂的鲜食和自有品牌的营收占比基本与三大日系便利店持平。
2.算法推荐
“算法推荐”则是便利蜂与传统便利店之间最大的不同,为此便利蜂不惜花重金投入到中央系统的计算能力、数据采集和算法的迭代上。在发展的初期,便利蜂甚至还推出了共享单车和无人货柜业务,据悉这也是为了获取用户动线数据,以指导便利蜂选址开店问题。
比如便利蜂曾做过一个实验,让10个最有经验的7-ELEVEn店长,拿着所有数据工作一周,把一个店铺的商品减少10%的 SKU;结果显示,销量隔日跌了5%。复原让计算机选择,同样减少10%SKU,销量隔日只下降 了0.7%。
3.数字化管理
便利蜂几乎其所有的决策都由数据和算法确定,中央大脑形成的各种业务决策,作为相关人员行动的依据,业务链条上的所有人员,只需要按照软件提示的策略执行。这就意味着,在运营中人的负担被大大减小,而经营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这种极致量化管理自然有它的好处。首先,大量缩短了员工培训的周期,便利店行业培训一个店长需要2-3年,便利蜂只需要45天到6个月,因为传统便利店模式下需要由店长做的决策,大部分被算法取代,变成自动化管理。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按照传统培训周期,根本跟不上便利蜂的开店速度。
另一方面,对生产、配送流程的数字化管理,能够最大程度保证产品品控,实现标准化;基于销售数据选配每个门店售卖的商品,成功率也远高于人工选品。
四、便利店经营,数据能起到什么作用?
1.实现供应链的实时监控
对供应链来说,数据可以帮助从生产源头到物流配送再到门店销售,全程强监控、数据化、在线化,能够最大程度保证产品品控,实现标准化。
比如以食品安全为例,为确保加工好的食材安全配送至门店,可以利用冷链物流车上安装了GPS和蓝牙温度计,在后台实时监控车内温度,发现异常实现自动报警。其次,还可以利用数据来监测商品是否过期,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人工疏漏,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2.通过数据解决选址问题
所有实体店成败的第一个关键点就是选址。未来的选址一定是基于大数据。比如美团、饿了么就有非常好的数据,可以随时开发出这样的产品,直接告诉你城市的哪些位置的消费需求、年化投资回报率多少等等。所以选址一定是基于依据靠谱的商业数据决策来进行。
3.利用数据实现商品的数字化管理
便利店的选品,需要综合多重因素,例如营业额占比和毛利占比的分配,综合考虑起订量、消费者惯性品牌、本地上货红利、社交网络流行要素,人无我有、人有我有、人有我比,货品轮替,不同阶段的集采优势或者单品牌采购或者补贴,这取决于实时综合计算和内部指标的设计。
譬如便利店日商可以拆分为:日商=流动客日商+固定客日商=(集客店人口+流动客流)*转化率*客单价,则对于不同人客单价、订单结构、不同品类转化率的数据,都是需要区分并且长期计算和维护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便利店很容易出现“好卖的sku出现扑空”的情况,而基于数理统计和相关性分析,销售预测和实际情况的拟合度有机会做到更高,最终会减少货损。
4.洞察与管理用户的需求
比如可以通过门店的智能摄像头来识别门店客户的用户画像,并对通过用户购买行为数据,对用户进行标签化,从而实现用户需求的洞察。
与此同时,用户行为数据分析也能反向推动店铺的商品与管理运营。除此以外,还可以对用户进行分层管理,提升客单价,最终提高店铺的运营效率,实现盈利。
五、小结
在未来我国便利店行业发展速度将继续扩大,国内便利店数量数量也将会激增,而在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将成为接下来的比拼的关键。
而在中国,除了效仿日系便利店成熟的模式外,更要结合中国特殊的消费市场环境来做好门店的运营,比如国内电商比国外发达;消费分级使得同一城市的消费层次也更加多元和复杂,而零售渠道供给总体又是过剩状态;还有二三线城市社区文化与一线城市商圈文化的不同等。
但总的来说只有依靠数字化能力来保证前端、后端运营,渠道和控店相结合,并提高决策与管理效率,最终才能实现“千店千面”的终极模式,并不断带动经营模式的迭代与升级。
*参考资料:
【1】《便利店将迎来终局?还早》董洁 36氪
【2】《便利店,终归是个小卖部生意 | 砺石》 刘戈 砺石商业评论
【3】《便利蜂庄辰超:人的效率低下,我们用算法大规模扩张》 庄辰超 笔记侠
【4】《疫情考验便利店内功,便利蜂如何逆势上扬》 申商 深响
【5】《别人在裁员,为什么便利蜂却能涨薪》 倪叔 倪叔的思考暗时间
关于 DataHunter
DataHunter是一家专业的数据可视化分析和商业智能服务提供商,为企业提供数据可视化工具、数据大屏展示工具,同时提供配套的敏捷BI数据运营技术服务。目前有探索式数据分析平台 Data Analytics、数据可视化大屏展示工具Data MAX、数据中台Data Formula等多款核心产品。
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旨在帮助企业提供从内外部数据源整合、数据治理到探索式分析,以及最终实现智能化决策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助力企业构建数据生态系统,帮助企业降本增收和实现数据资产的变现。
㈣ 开便利店的利润和风险
对于开便利店的人来说利润和风险是首要关注的。利润哪里来的?基本就是售出价减去进货价,所以便利店的供货渠道是个必要条件,一个好的供货链可以节约很多成本,其次加上店面的房租水电等等。售出价格和量取决于门店的地理位置,人流量。而且现在受020的冲击,许多传统行业举步艰难。 湾湾川生态就是一个新零售理念的便利店模式,怎么说呢,他是线上线下一体,覆盖率达到5公里.整个健全的供货系统,门店设计,app设计等等,节约成本,增加销售量,规避风险。 希望这些能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