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年入50億拿1.2億獎勵員工,為什麼卻堅持不上市
這個估計只有西貝創始人賈國龍自己知道。要說中國餐飲業最知名的品牌是哪個,大家肯定首先想到的是海底撈,這家從四川起家的火鍋店,2017年實現了超100億的銷售額,並在2018年成功上市,其創始人張勇也成為了中國餐飲首富,身價最高時達到了600億。
2001年,成立西貝餐飲公司。但賈國龍卻開始過起了悠閑日子,一年開一家店的蝸牛速度,慢慢做。直到2009年,他聽到了同行海底撈發展的極其迅速,才刺激他走出北京,開啟了全國擴張之路。直到今日,西貝門店超過了300家,員工超2萬人,一年收入超50億,卻堅持不上市。賈國龍為什麼對員工這么大方?是人傻錢多嗎?顯然不是,他比大多數人都聰明,因為他抓住了人性。餐飲是一個底層的服務性行業,工作辛苦,工資低是普通情況,所以人員流動率也特別大。想留住人怎麼辦?錢給夠啊。
馬雲也說過一個員工離職無非兩種因素:一是錢沒給夠,二是乾的不爽。要想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特別是這種基層的員工,錢給夠了他就能拚命給你干,所以,西貝的員工工資普遍比同行高50%-100%。在人這塊,賈國龍做到了人員穩定,以及發揮了團隊的積極性,團隊的執行力也是超強的,服務質量也就不用愁了。
㈡ 4大餐飲企業呼籲救援,西貝挺不過3個月,餐企為何如此脆弱
前兩天,西貝、九毛九、老鄉雞、樂凱撒聯合呼籲政府出台政策,緩解疫情中受影響較大的行業,解決資金流的周轉問題。西貝莜麵村更是表示,2萬名員工一個月的工資就需要1.5億人民幣,目前的資金狀況只能夠支撐3個月的工資發放。
其實這話說白了,這幾家餐飲企業,就是希望金融機構可以放點錢出來,並且減免一些利息。很多人可能會非常不開心,賺錢的時候,怎麼沒見你多捐點出來。
我們不做道德綁架,我相信如果不是被逼急了,應該不會在這個時間點上說出這些話來。這幾家餐飲企業都是國內經營最好的餐飲企業,不論從市場規模,還是從盈利情況,應該都是頂尖水平。如果這幾家餐飲企業都挺不過去,其他一些本來就在生存線上掙扎的餐飲企業,可能面臨更大的困難,只是奈何影響力有限,發不出聲音。
實體行業在疫情中受到影響,我們都可以理解,但是為什麼服裝企業沒有說,手機行業沒有說,偏偏是餐飲行業沉不住氣了?
1、線上體系更加脆弱
同樣作為實體行業的服裝、電子產品,雖然實體店佔了一定的比重,但是當疫情到來的時候,這種需求還可以轉化到線上購物。
餐飲作為最難標准化的行業之一,網路銷售表現的非常脆弱。雖然有美團、餓了么這些平台配送,但是他們更符合以外賣為主體的低端快餐店。對於偏中高端的餐飲店,外賣的出品一定比不上堂食。所以不論是西貝還是九毛九,都是將重點放在了堂食,太二酸菜魚更是不提供外賣服務,以此差異化來區別低端餐廳。
餐飲的外賣難點,就是在於從商家到顧客手中的45分鍾時間,這個時間差距,將體驗降到了「吃飽」的標准。
2、重資產投入
以堂食為主的餐飲行業,有三重:硬體投入重、員工薪水重、損耗負擔重。
以西貝為例,很多人認為西貝賺了這么多錢,難道賬上只有5億的現金流?其實西貝盈利的錢,大多數都是投入到了新店的開張上面。一個店子開出來,需要經過繁重的裝修,還有昂貴的租金。每開一個店子都需要投入相當的資金量。西貝直到今年才嘗試對幾個城市開發了加盟,之前的店子都明談如是採用直營方式。
員工的薪水佔到了餐飲30%以上的成本,特比是以堂食為主,規模較大的餐飲品牌,這個負擔非常重。我們經常也可以看到一個中型餐廳,都會有十幾個服務員忙來忙去,加上後廚廚師,人員薪水開支很大。
餐飲的損耗也是特別大的,能夠經營好一家餐飲店,除了口感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控制住損耗,當疫情出現後,消費驟降,損耗一定會增大,而且采購成本會增加。
像今年這種大規模的公共防疫事件,其實對於各行各業來說,屬於極小概率事件。沒有人會一開始就把這種風險考慮進去,不過一旦出現,對於餐飲行業來說,就是致命的打擊。哪怕是一次,可能也會把幾十年的積累耗盡。
西貝一邊在呼籲政府的幫助,一邊也在積極自救。這兩天,西貝已經恢復了一些店子的外賣業務。雖然對於每個月幾億的開支來說是杯水車薪,但是也可以看到餐飲行業未來的發展。
作為國內餐飲行業的老大,海底撈的風格跟阿里一直很像,從來都是走在行業的最前面。很早就意識到勞動密集型的激啟餐飲行業,抵禦風險的能力很低。所以一邊在 探索 無人餐廳,一遍在增加外賣份額。
餐飲行業的互聯網化和智能化,將會大大降低運營成本,在理想的供應鏈狀態下,每天的菜品需求會被精確的預測到。店子分為外賣店和堂食店,堂食店除了銷售食物外,更多是賣場景。而在堂食店因為意外風險沖擊時,體積更小的外賣店可以滿足用戶在家點餐的需求。
更少的人工,更合理的損耗,更小的佔地面積,都可以將餐飲行業變的「更輕」,在面對突發風險時,有更強大的抵禦能力。
要做到較少人工、損耗,除了智能化的技術以外,更重要的是餐飲的標准化。其實能夠發展成為連鎖巨頭的餐飲行業,標准化已經做到了一定的程度。因為任何一個強烈依賴廚師個人水平的餐廳,都是難以發展壯大的。
海底撈選擇了火鍋這個標准化更容易的餐飲類別,所以在外賣領域走到了前面,2018年的外賣營收已經超過了3億,比2017年增長了50%以上。
但是作為對於口感要求更加嚴格的西貝和九毛九,如何才能兼顧外賣的便捷性和口感。從軟體部分來講,可以開更多密集的外賣店,建立自己的配送團隊,提高配送時效。從硬體部分說,可以開發智能化的烹飪設備,更加精準的模擬人工操作。
2003年的SARS之後,迎來了電商的飛侍寬速發展,減小了標准化產品的成本,間接提高了標准化產品的風險抵抗力。2020年的這次新型肺炎,終於讓餐飲行業意識到了危機與風險。
不過好在我們的互聯網水平和智能化水平都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度,讓餐飲行業的無人化和標准化會來得更加容易。
未來的餐廳,可能不會再有接待你點餐的服務員,也不會出現大批的切菜、洗菜工,甚至連廚師都會變成廚房管理員。
你可能覺得這是天方夜譚,其實這個趨勢一直在推進,只是你沒有注意到。想像一下,現在有多少小餐廳採用小程序和公眾號點菜,多少大餐廳採用智能終端點菜。服務員在很多餐廳,已經減少了70%以上。
在後廚,以前傳統意義的「大廚」已經沒有了,更多是按照標准化流程加菜叫料的廚師,用多少油,多少鹽,多少辣椒,都混合成為了一個標準的包裝袋。油鍋前面也會出現一個電子表。即使你沒有受過專業的烹飪訓練,也能夠按照統一的標准做出口感的飯菜。在未來,可能一個機械臂,或者一台機器就代替了這些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