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加盟資訊 » 愛鮮蜂便利店加盟電話是多少錢
擴展閱讀
北京海底撈加盟費多少錢 2024-12-17 05:46:30
棉花糖冰淇淋加盟店 2024-12-17 05:17:07
都可奶茶加盟是假的 2024-12-17 05:09:25

愛鮮蜂便利店加盟電話是多少錢

發布時間: 2024-12-17 03:10:13

『壹』 企業市場營銷策略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的需要,是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而產生的。那麼下面是我整理的企業市場營銷策略案例分析,就隨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企業市場營銷策略案例分析一:

菜籃網:一個雷軍十分鍾就可能看上的生鮮電商

這是一家令人“腦洞大開”的生鮮電商企業,其很多做法都與生鮮電商通行做法不同,甚至“背道而馳”。

比如,在商業模式上,菜籃網選擇了做生鮮電商中難度最大的——蔬菜(相比之下,水果的難度小很多),且做大眾市場。不過,就是這樣一家看似不走尋常路的生鮮電商企業,已經實現了每天3000單的業績水平。如果達到5000單,將實現盈利!可以說,這家生鮮電商走的是一條迥異於其他生鮮電商的O2O。

O2O:加盟店的作用不僅僅是引流

既然做的是O2O,那麼,菜籃網如果僅僅只有線上,就不叫真正的O2O!

很多垂直類生鮮電商都面臨一個問題:落地難!如果要在線下建設門店,毫無疑問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投入;要命的是,一旦線下門店沒有足夠的流量,單店不能盈利,最後豈不是為房東打工,O2O也無從談起!

當眾多生鮮電商都在對開線下門店望而生畏或躑躅不前的時候,菜籃網不僅開店速度奇快(預計加盟店很快將達到2000家)、流量充沛(排隊買菜司空見慣),更重要的是,幾乎沒有什麼投資!

菜籃網是如何做到的呢?

既然開店成本這么高,菜籃網乾脆整合社會資源,與一些小店合作(只要有流量,可以和煙酒店、水果店、理發店合作),開店中店。

像這樣的加盟店(店中店),主要有三大功能:引流、注冊、充值。

怎樣實現引流呢?菜籃網在店中店只做單品,且是超低價爆品(甚至平進平出),目的不為盈利只為引流。價格低到什麼程度呢?絕對超乎你的想像:零售價相當於鄭州萬邦批發市場按噸購買的批發價,這樣的廉價爆品對居民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單日單品種銷售量達到數噸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雖然價格非常低,但居民不可能只買一種菜,但加盟店仍然每天只做一款產品,是典型的飢餓營銷。

對加盟店而言,他們的好處是什麼呢?低價爆品帶來了大量的人流。實體店,最要命的就是沒有流量。

加盟店和菜籃網合作之後,不僅僅給菜籃網引流了,也給自己引流了。這是因為,單款爆品會帶來相關消費。無論對菜籃網還是對加盟者而言,消費者買菜,通常不會只買一種,如果消費者想要更多的菜品,店主就可以引導其注冊成為菜籃網的會員。

對合作店面而言,消費者通常不會只買菜,這樣就帶動了加盟者的關聯產品(比如醬油、調味品、生鮮等)的消費,實現雙贏。

當然,對菜籃網而言,線下門店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幫自己引流,那麼,另外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是,線下門店也賣菜,那麼,引導消費者注冊之後,消費者在線上買菜了,會不會對線下銷售產生沖擊呢?當然不會,線上和線下產品是兩個體系,且線下門店只做單品爆款(這是線上沒有的),所以不存在線上線下沖突的可能性。

至此,我們認為,引流不存在障礙了,不過,要實現O2O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利潤分配!

創始人姜曉宇認為:如果僅僅只有線上沒有線下,那就不叫O2O。

菜籃網的績效是這樣分配的:如果某位顧客在某家加盟店注冊充值,那麼今後這位顧客在菜籃網買菜,這家加盟店永久參與利潤分配(當然背後有一套體系來實現),這樣一來,極大地調動了門店的積極性,實現了雙贏。

高頻次接觸和服務質量贏得口碑

通過線下加盟店和低價爆品引流之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提升轉化率。

菜籃網這樣一家垂直類生鮮電商平台有著驚人的轉化率。

我們隨機查閱了某天菜籃網的相關運營數據(2015年7月8日):當天訂單量為4690,獨立UV為9344,轉化率為50%。

菜籃網的高轉化率是如何實現的呢(京東為2%?5%)?CEO姜曉宇很肯定地說:“靠服務!”

在公司的績效考核上,菜籃網對員工的考核只有三個指標:客戶滿意度、員工積極性、培養人才。

沒有具體的銷售目標,就是為了將服務做到極致!

比如,菜籃網創造了生鮮電商的幾個第一:第一個提出所有生鮮產品無理由退換貨。只要顧客打服務電話,確保在30分鍾內解決問題。

如果顧客不願意更換產品,堅持要退貨呢?姜曉宇表示:“無條件退款,在4個小時內把錢退到客戶指定的任何地方(比如菜籃網會員卡、銀行卡、支付寶等),一切為了方便用戶。”

菜籃網還是第一家全場沒有運費(網站上就沒有運費這一項)的生鮮電商。即使客戶買一毛錢的東西,菜籃網都免費送貨。姜曉宇表示:“還真有客戶,就是為了試一試菜籃網的服務,真就買了一毛錢的東西,菜籃網真就給送貨,一來二去,被菜籃網真誠的服務所打動,最終成為忠誠的顧客。”

每人每天只送60單

菜籃網還有一項極具特色的做法:配送人員每天只送60單,其餘的時間陪客戶聊天,甚至看小孩、修馬桶的活也能幹。為了提升服務質量和接觸頻率,菜籃網嚴格限定每位配送人員的服務范圍:每位配送人員,就是只給180?240戶提供服務。

您可能會問:這不是資源浪費嗎?菜籃網有自己的商業邏輯:與客戶見面的頻率越高、黏性越大,客戶滿意度、重復購買率越高。商業的基礎是什麼——信任,菜籃網的配送人員用高頻次的接觸和幫助客戶來贏得信任。姜曉宇打趣說:“這已經不是配送人員,而是家庭私人助手,我的配送人員的活動范圍就是300米,這樣他做3?6個月之後,比物業、鄰居都跟你熟悉。我要的就是信任,一旦這種信任完成,就是牢不可破的壁壘,即使天貓、京東這樣巨頭涉足這一領域,也沒戲。”

姜曉宇躊躇滿志地說:“未來,我就不僅僅是賣菜,還可以導入價值更高的產品,真正滿足社區居民的更多需求。我們做的是智慧社區,思路就是用高頻次的、低附加值的產品,帶動高附加值、低頻次產品的銷售。這就是整個商業模式的藍圖。”

未來,菜籃網甚至可以順便就把物業的活給幹了。

當然,要實現從3000單到5000單的提升,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增加人員、車輛、冷鏈設備等)。姜曉宇坦承,由於紮根鄭州這樣一個二線城市,融資難度就比一線城市要大。

姜曉宇絲毫不掩飾他對資金的渴望,甚至打趣說:“如果我和雷軍聊十分鍾,他一定會投我這個項目。

企業市場營銷策略案例分析二:

看愛鮮蜂如何戳中用戶痛點

在粉絲經濟時代,看看成功者是怎麼做的:小米與米粉溝通,推出了MIUI,滿足了手機發燒友們的需求。三個爸爸空氣凈化器通過滿足兒童對空氣凈化器的需求,創造了30天內在京東眾籌1000萬元的紀錄。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好的傳播方式就是讓粉絲自己傳播,你所要做的,就是創造話題,並通過核心粉絲群將話題進行傳播。而要想找到創意性的話題,也必須從場景出發——找到用戶的痛點或者癢點,從而形成話題和互動,最終達到傳播品牌的目的。

定位為“掌上一小時速達便利店”的生鮮電商品牌愛鮮蜂,正是圍繞目標消費群,准確找到一個個話題,戳中了目標用戶的痛點。

場景一:“願堵服舒”引爆網路

最近,網路上愛鮮蜂策劃的一個“願賭服舒”的話題火了。

談起這個話題的由來,還得從愛鮮蜂的目標客戶——粉絲說起。

白領,從表面來看,這群人是人們艷羨的對象,然而在風光背後,其承受的壓力也很大,別的不說,生活在北京的白領僅上班路上花費的時間(一個半小時很正常)就讓人幸福感降低。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上班路上堵車更成為司空見慣。可以說,談起堵車,大家都有槽要吐。

“煩死了,又堵車!”“堵死了!”“完蛋,堵得不動了!”“又遲到了!”這是人們在堵車時最平常的反應,就連平時好脾氣的人也會變得焦躁不安,如果趕上又餓又渴,簡直讓人崩潰。這就是都市人堵車時的真實狀態,有人說“堵的不是車,堵的是心”。面對堵車這種社會常態,O2O社區電商愛鮮蜂近日在官方微博上發起#願堵服舒#無邊界城市話題討論,通過公交車車身廣而告之,愛鮮蜂為這次“無邊界城市話題討論”投入了總額5億元的獎金,凡是關注話題微博即可領到堵車美食補貼;參與話題拍攝堵車照片向愛鮮蜂官方微博平台吐槽的用戶,還有機會得到“不賭心”大獎。

“無邊界城市話題討論”,堵車也要不堵心。愛鮮蜂這次發起“無邊界城市話題討論”,打破了單一媒介傳播,將傳統公交車車身廣告與社交平台聯動,打破地域限制,發動全國用戶實時互動,關注社會焦點話題。2015年11月初,公交車車身上“今兒堵車嗎”首發話題一經曝光即引發大量關注,與此同時,愛鮮蜂在網路社交平台上引導全國用戶進行“願堵服舒”話題討論。很多年輕人看到公交車車身上“今兒堵車嗎”的醒目疑問,都紛紛拿起手機參與這次“無邊界城市話題討論”。參與活動的方式也很簡單,只要關注愛鮮蜂#願堵服舒#置頂微博點擊鏈接即可領取愛鮮蜂堵車美食補貼,如果拍下自己所在城市堵車的照片發到新浪微博參與話題討論並@愛鮮蜂,還能參與抽獎。活動時間橫跨11月、12月兩個月,愛鮮蜂以周為單位,進行抽獎,為參與話題的粉絲送出潮人極客必備的無人機、記錄自駕游沿途美麗風景的智能行車記錄儀、酷炫手持洗衣機、“饞懶宅”們最愛的愛鮮蜂優惠禮券、甜蜜巧克力禮盒等時尚好禮。

之所以選擇日常堵車這個關注點發起這次“無邊界城市話題討論”,愛鮮蜂市場部負責人表示,堵車是都市年輕人每天都要面臨的問題,路怒症、地鐵里突破安全距離而產生的沖突甚至演變成了一種社會現象,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下,這些負面情緒嚴重影響著年輕人的工作生活。愛鮮蜂希望成為向都市年輕人傳遞快樂生活方式的使者,用樂天派的品牌基因引導年輕人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堵車,讓每天的生活都更輕松。愛鮮蜂如此貼心、正能量的互動話題還吸引了包括智能硬體、3C、生活娛樂、電商、旅行等不同領域的50多家年輕人喜愛的品牌藍V認同與參與,一同與活躍在社交平台上的年輕人進行無邊界討論。

愛鮮蜂鮮果美食公交車環繞京城。從2015年11月起,代表愛鮮蜂極速飛行的小蜜蜂形象出現在京城公交車車身上,隨車體一同出現的還有愛鮮蜂“掌上便利店 1小時速達”的品牌定位以及各種新鮮水果和美食,“路再堵,也1小時送達”的承諾更讓很多堵在路上的人拿起手機下單。相較於O2O行業大打補貼戰吸引用戶,愛鮮蜂上線一年多以來,憑借一小時速達的便捷服務和高頻次的互動營銷活動,在年輕人群體中積累了極佳的品牌認知度和信賴感。

場景二:核心銷售日

七夕來臨,各大電商紛紛推出力度不小的促銷活動,愛鮮蜂繼“鮮果盛宴”“酸奶也瘋狂”後,推出了七夕活動“七夕價給你”,分別推出3款7.7元特惠商品和多款精選“值得買”商品,情(Dan)侶(Shen)們(Gou)想吃什麼,直接在APP端下單購買即可。針對此次活動,愛鮮蜂還在上海區域進行了大量線下投放,通過分眾廣告覆蓋了上海全境寫字樓,進行了大規模市場推廣。

小龍蝦已經征服了全國人民的味蕾,在“七夕價給你”活動中,愛鮮蜂特別准備了年輕人喜愛的個性定製裝小龍蝦,12隻麻辣小龍蝦只要7.7元。每盒小龍蝦的包裝上都有“喜歡你張牙舞爪的樣子,最後被我吃掉”“愛它如同愛你,手忙腳亂,優雅全無”“單手能剝蝦,女神娶回家”等詼諧調侃的宣言,正符合七夕情人節的氛圍,即便是單身,也有“吃掉它一剎那,內心升騰起各種小火焰”“那年十八,人稱大排檔一枝花,進能張口開啤酒,退能單手剝蝦”的個性宣言直戳心底。味美、價低、個性化,網友們大呼過癮,紛紛下單。

此外,原價25.6元的兩只富含花青素的越南紅心火龍果只要7.7元就可購得,原價18元的4瓶加多寶也只要7.7元! 這次針對上海地區,為期一周的“七夕價給你”活動,用大量年輕人喜愛的商品進行促銷引流,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除了特惠商品限時特惠外,愛鮮蜂還精選了更多的“值得買”品類,有9.9元愛鮮蜂黑布林、19.8元美國車厘子、吃貨三國鹵味,還有紅腸、扇貝、酸奶飲料品類豐富,小夥伴們只要打開愛鮮蜂APP,在“七夕價給你”活動頁面就可以下單購買。

在“七夕價給你”之後,愛鮮蜂還推出了一系列豐富的接檔活動,各種優惠、福利不斷,充分勾起了吃貨們的味蕾。

『貳』 在湘潭怎樣去加盟京東便利店

需要在官方申請,通過後會有區域業務過來考察!
加盟京東便利店的優勢:
1、線上為線下引流:消費者通過電商平台下單,店員揀貨門店商品,快速送貨上門。
2、線下為線上引流:便利店承擔代購功能,消費者可在便利店訂購電商平台商品,送貨到門店,消費者提貨。
3、線上為線下供貨:便利店在線上下單,電商平台送貨給便利店,便利店陳列銷售。
4、便利店成為電商平台的配送站點,替代配送站功能。
5、品牌背書:電商平台為小店提供品牌背書,提高小店信任度,同時電商平台通過小店,影響小店周圍的消費者。
線上為線下引流
關於線上為線下引流,不僅大型電商平台有嘗試,各種創業公司也在這個方向奮進,比如愛鮮蜂就為小店提供快送工具,消費者在愛鮮蜂APP下單,小店送貨上門。愛鮮蜂曾獲得超過1億美金融資,但前段時間傳出裁員,傳出被惠民網收購的消息。
在送貨上門方面,由於便利店商品少,價格高,很難與電商平台競爭。筆者認為便利店送貨上門最大的問題是便利店商品太少,消費者選擇空間有限,所以客單價低,通常便利店客單價只有10-20元,而大賣場客單價80-150元,兩者差距較大。
從便利店揀貨,送貨上門,來回15分鍾,人力成本5元左右,如果便利店毛利率25%,則最少20元客單價才夠配送成本。所以,如果考慮到其他成本,客單價最少50元以上才能盈虧平衡,但消費者很難在便利店籌夠50元的商品。
目前餓了嗎、美團外賣、淘寶到家等都有商超頻道,個體超市很容易入駐這些平台,少部分願意付送貨費,享受送貨上門的消費者被這幾大平台瓜分。整合存量便利店送貨上門,這事難以成為獨立項目,難與綜合平台競爭。
線下為線上引流
線下為線上引流最常見的做法是在門店放一台觸摸屏的網購設備,消費者可在此設備下單,送貨到門店後消費者提貨。
現實的尷尬是很少有消費者用觸摸屏網購設備,因為基本人人都有智能手機,每家都有電腦或者平板,為什麼要到門店用陌生的觸摸屏下單了,這類需求實在太少了。
把便利店作為提貨點這事是可行的,但並不是指定提貨點就會成為事實上的提貨點,三通一達的快遞員已經發展了眾多提貨點,這些提貨點包含超市、物業、門崗和各種小店,並非某電商平台確立某超市是提貨點,它就變成了提貨點,要同時改變消費者提貨習慣,其難度可想而知。
線上為線下供貨
個體便利店的痛點並不在進貨,快消商品流通是充分競爭的行業,各種大小經銷商,批發商都在為小店服務。
在很多行業,並非規模大就有競爭力,為什麼個體超市遠遠多於連鎖超市,規模不經濟的現象隨處可見。京東要為小店供貨,面臨以下四個問題。
1、京東的倉庫距離個體超市遠,從總倉到站點,在從站點到個體超市,這個鏈條太長,其成本高於專業經銷商。連鎖便利店的商品從入倉到送店,成本占貨值3%左右,而京東商城的自營B2C成本是12%,連鎖便利店都是區域為王,在一個區域高密度開店,門店所有商品都從區域總倉進貨,高密度和穩定需求降低了供應鏈成本,而京東整合的便利店密度不高而且不能獨占供貨,所以其供貨成本很難降低。
如果小店從京東進貨,只選擇價格有優勢的商品,那麼配送量不穩定,這就很難做配送線路規劃,可能造成小店體驗不好,因為不知道何時到貨。
2、京東商城的商品用於零售,原則的先進先出,經銷商的商品是供貨,是快進快出,京東的商品周轉要40-60天,而經銷商的商品周轉只要5-10天,所以保質期和對毛利的要求兩者不同,同樣一筆資金批發商一年可周轉70次,而京東只能周轉7次,經銷商只需要京東1/10的毛利率就能賺同樣的毛利,而且經銷商商品的保質期平均比京東新35-55天,所以直接用京東商城的商品與經銷商競爭,處於劣勢。
3、個體超市不是一般納稅人,不需要增值稅票,在稅務成本上流通市場比KA市場成本更低。品牌商把渠道分為KA市場,流通市場和特色市場,KA市場指大賣場電商平台等大客戶、流通市場指批發市場,個體小店等商家,特殊市場指KTV、醫院和團購等。品牌商對三大市場的策略不同,KA市場供貨穩定,有專款促銷商品和市場費用支持,流通市場是現金結算,快進快出,如果電商平台把KA市場的特供商品放到流通市場,就形成串貨,這是品牌商的大忌,可能因此停止合作。
4、個體小店經營很靈活,其系統只管理商品價格,而不管理商品庫存,訂貨可能通過電話下單,經銷商有業務員上門服務,幫助小店理貨,下單,經銷商承擔了資金池、推新品、鋪貨、退貨和服務等功能,業務員要和小店店主建立關系,要幫小店解決問題,搶占黃金陳列位置。個體小店的靈活,決定需要靈活的對接,而這些都是京東很難做到的。
便利店成為配送站點
便利店成為電商平台的配送站點也比較難,電商的配送時效與便利店的配送時效很難同步,京東在上海,50個站點就能覆蓋全上海,如果用便利店代替站點,可能需要500個便利店,雖然最後一公里距離消費者更近,但總倉到站點的工作量增大了,而且如果便利店要配送的訂單太多,那麼便利店需要更大的面積,更多的人手,而便利店的成本遠高於配送站點的成本,並且爆倉的時候,一定會影響便利店的正常經營。
品牌背書
最後說說品牌背書,筆者覺得把京東的招牌放到個體小店,其實是對品牌價值的傷害。小店的形象太隨意,商品質量和服務都很難管控,特別是在農村市場,假貨現象嚴重,如果掛京東招牌的小店出現這些問題,很容易被媒體報道傳播,這對京東是傷害。
突破口暢想
便利店是成熟的零售業態,它在人流大的地方能滿足即時購物需求,在醫院、學校之類封閉場所也有價值。要把便利店與互聯網融合,要克服很多困難,並不容易。
筆者認為隨著近距離快送興起,社區便利店會受到類似盒馬鮮生這類新零售業態的沖擊。以前便利店滿足便利購物需求,大賣場滿足一站式購物需求,兩者涇渭分明。現在,盒馬鮮生倡導小包裝新鮮快送,30分鍾達到,其便利性已經不弱於便利店,畢竟從家到便利店購物,整個過程也要20-30分鍾時間。便利店一旦喪失便利的優勢,其價值就會大打折扣。所以,便利店在未來,會面對重塑和新價值挖掘的問題。
便利店要突破,要與互聯網融合,不是簡單的疊加電商平台,而是從場景角度思考,重構新零售業態。
比如筆者在前文「家樂福、沃爾瑪會被網上超市吃掉嗎?」中提到便利店重構思路,把此段節錄如下,拋磚引玉。
本套思路也是「重構」,網上超市與便利店(主營生鮮+水果+凍品)融合重構,產生1+1大於2的效果。
消費者用APP在網上超市購物,可在便利店(生鮮店)取貨,但不僅是把生鮮店變成網上超市的取貨點,而是兩種業態深度融合,具體解釋如下:
生鮮店布局及貨架改造,四周靠牆貨架頂部(1.7米-1.9米)留出網購訂單的存放和宣傳處,這樣不佔用生鮮擺放,而且有比較顯眼的宣傳效果;
生鮮店為線上引流,網上超市APP可預訂生鮮店現場售賣的商品,第一天預訂,第二天根據預定訂單選商品,結賬時可享受折扣。預定能降低耗損,提升銷售額,這是折扣讓利來源,這樣做主要是為APP引流,吸引生鮮店的顧客使用APP,預定水果同時可下單網上超市任何商品(對於門店的折扣損失,網上超市節省的流量和配送成本可適當補貼線下);
網上超市訂單包裝改變,放棄一次性紙箱,用塑料箱裝商品,每個訂單商品放到一個塑料箱中,每天集中配送到生鮮店,顧客取貨時,打開塑料箱,用塑料袋裝商品交給顧客。第二天總倉送貨到門店時,回收塑料箱。這樣做不僅顧客體驗更好,還能節省包裝成本,倉庫直接到門店,少了一次分揀過程,對商品保護也更好。
放商品的塑料箱用封條封口,用晶元(RFID)感應技術減少清點交接過程,每個塑料箱都有編號,塑料箱的狀態,所放商品對應訂單,都在系統中有記錄,更精準更省人力;(目前網購紙箱包裹由於一次性使用,所以難以使用晶元(RFID)感應技術,分揀和交接效率低,准確度低)
倉庫到門店集中配送,假如某門店今天有30個訂單,在倉庫配貨30個訂單,集中送貨到門店,和傳統網上超市配送相比,等於減少了最後一公里配送,降低配送成本;
商品到生鮮店後,APP有消息提醒,消費者可選擇到門店自提,或者另外付3元等門店集中送貨到戶,或者另外付5元讓門店精確預約時間送貨到戶,網上超市與生鮮店結合,能滿足消費者不同送貨需求;(實際上目前大部分網購訂單都沒有真正做到送貨到戶)
為什麼選擇生鮮店與網上超市結合?
一是因為大眾生鮮商品網上超市很難經營,線上線下經營商品不會沖突。
二是水果生鮮才是消費者最高頻的購物需求,如果消費者到大賣場購買生鮮水果,那麼消費者很可能也會購買超市其它商品,這樣消費者在網上超市購物的可能性會降低,「生鮮店+網上超市」能形成閉環,基本滿足家庭所有消費需求;
生鮮店和網上超市是相互促進的關系,消費者到生鮮店取包裹時,也會為生鮮店帶來客流,生鮮店本身的客流能轉化成網上超市的顧客。
生鮮店現場銷售的商品,可以通過總倉配送補貨,和網購訂單一起送到門店,這能降低生鮮店進貨成本。
總結這套思路,是網上超市與生鮮店融合重構,降低流量成本和履單成本,提升顧客體驗,也能為生鮮店帶來客流,二者結合形成閉環,基本滿足家庭所有日常消費。更多hi新零售。

『叄』 便利店為什麼突然火起來了 知乎

新聞網看到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便利店這個日本零售界的神話,在北京卻一直是某種尷尬的存在,這邊開了三家,那邊又關了兩家。
在國外和國內南方的很多城市,凌晨的街道上即使空無一人,高樓大廈的燈光全都暗了下去,街角的24小時便利店裡卻依然燈光明亮,基本每隔幾百米就能看到這樣暖心的光,有些甚至挨著開在一起或是隔馬路面對面的開著,而這種景象你可能只能在三里屯這樣的地方看到。
不過從去年開始,很多街角店面開始被便利店取代,在北京的很多地方居然也能看到兩家便利店挨著開的場景了。而最近,便利店又和新零售綁在一起被屢屢提起,成了零售界的「明日之星」。
先是中關村開了5家便利蜂,又有消息稱剛被中商惠民控股的愛鮮蜂也要嘗試自己開便利店,連關於便利店的話題,也從以前的「日資便利店為什麼在華不賺錢」變成了「某某便利店是如何扭虧為盈的」,便利店似乎一夜間在北京「活」了過來。
北京的24小時便利店為什麼比上海少?
在零售業整體下滑,線下零售不是謀求轉型就是投奔線上,便利店的逆勢增長顯得十分難能可貴,也被看作是零售業未來幾年的希望。
凱度的一份快消零售業報告中顯示,2015年,線上零售額增幅高達36.5%,而線下快消品的零售額僅實現了2.6%的同比增長,2016年上半年更是放緩至1.5%,2015年快消零售業傳統渠道業務縮減10.4%,大賣場也出現了0.2%的負增長,超市/小超市增速放緩至4%,而便利店的銷售額卻同比增長了13%。
相似的經濟和社會環境,當下的中國經常被拿來與80年代的日本相比較,不論從人均GDP水平、人口結構,還是消費消費習慣等來看,二者都有許多相似之處。而日本的便利店就是從1975年至1980年開始快速普及,直到1995年才逐漸放緩。
關於便利店興起的幾個必要條件,業內公認大概有以下幾個: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老齡化水平急速上升、單身者和雙職工家庭增加。而這幾項指標北京早已達到,與上海也是不相上下,但這兩座城市的便利店數量卻一直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的《2016年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報告顯示,從便利店飽和度來看,2015年在上海,每3466個人擁有一家便利店;在北京,則是每7185個人覆蓋一家便利店。再往前推兩年,這個對比更為強烈,這組數字是2975人和2.07萬人,相差了將近十倍。
幾年前在知乎上關注過這樣一個問題,「北京的24 小時便利店比上海少很多嗎?為什麼?」,被贊最多的一個回答把這個問題歸結於「三個半」:北方天氣冷,人們都不願意出門,所以只能做「半年」生意;北京馬路寬且隔離帶多,過馬路成本太高,只能做「半條路」生意;北京的夜生活習慣不是很強,所以只能做「半天」生意。
這樣的回答倒是十分簡單粗暴,但事實上,北京便利店開不起來還有一個地區特色原因——辦證難。
被一張許可證給難住的便利店
鮮食之於便利店,就像生鮮之於超市,是拉客流的利器,尤其是像便當、關東煮這類熱加工食品,毛利率十分可觀,通常在35%至70%之間,對於一家便利店來說,鮮食能佔到銷售額的一半以上。
而鮮食也是便利店差異化競爭的關鍵,比如甜點蛋糕你會想到羅森,關東煮你會想到7-Eleven,不過要想經營這些東西,得先拿到餐飲許可證。
2009年以後,食品衛生法被食品安全法取代,餐飲業歸衛生部門管轄,零售業歸工商局管轄,便利店的鮮食業務就顯得略為尷尬。普通快消食品需要取得食品流通許可證,而像便當、關東煮這種現場制售類商品則需取得餐飲許可證。
雖然便當基本上是預加工食品,只需在店裡加熱一下即可,不屬於現場制售。但監管部門考慮到拆包裝會造成二次污染,所以這塊業務就一直沒有放開,也沒有明確的相關規范。
而從2012年起,北京市相關部門就基本不再向新店發放餐飲許可證,而7-Eleven2004年就進入北京,所以沒受太大影響,不過新店也很難拿到許可證。即便能辦下來,周期也十分漫長。一位便利店從業者告訴鈦媒體,北京各區縣的審核標准各不相同,效率也有快有慢,一個證拿下來少則幾月,多則半年。
不過,這一現象從去年開始稍有改觀,去年9月底,北京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通過了《北京市食品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試行)》,這一辦法自2016年11月1日起開始施行,將食品流通許可證和餐飲許可證將統一為一個證,即食品經營許可證,統一歸食葯監局相關部門管理。
雖然審核依舊嚴格,但是從辦證流程上簡化了不少。鈦媒體記者走訪了幾家便利店,去年年底開始新開的的一些便利店店裡基本都懸掛著這種新許可證,一些老店還是原來的兩個證。
「曲線救國」的社區O2O
北京的小賣部、夫妻店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他們似乎比「洋氣」的便利店要更具生命力。蘇寧小店在選址的時候會盡量避開那些夫妻店,因為當地人對夫妻店的忠誠度很高。
那麼,便利店們為什麼不把這些夫妻店收入囊中呢?拿7-Eleven來說,不同於它在全球大多數地區採用的特許經營模式,保守的日本人在剛進入一個新地區時,為了保證品牌能不變形的復制下來,他們往往會採取委託加盟的方式。
不同於特許經營帶著人和店一起加盟,委託加盟不需要自己准備店面或負擔租金,但是審核十分嚴苛,在7-Eleven通過各種方式確認加盟者可以勝任這份工作後且店鋪達到一定盈利點以後,才會把店放心交給經營者。
這樣一來,自己持有夫妻店的店主們不想也無法加盟,另外,這種加盟方式要求加盟者要將至少一半的利潤分給7-Eleven,這也嚇退了不少的加盟者。
但是,向現代化的便利店轉型是小型零售業態的必然趨勢,於是,就出現了一種「曲線救國」的改造方式——社區O2O,愛鮮蜂就是其中的代表,為小賣部們掛上亮黃色的招牌,對店內一些設備稍加統一風格,再給他們補上鹵味、生鮮等鮮食品類,雖然改造的簡陋了些,但是便利店的一些關鍵要素有了。
物流、供應鏈這些暫且不說,鮮食這塊還是需要一個線下場景,但就線上單量還是很難過盈利這一關。生鮮一直以來最大的難點就是物流、供應鏈成本高,而易果投資聯華超市、百果園並購果多美、盒馬鮮生基於實體店整合線上線下,都是通過采購、物流體系的合並來攤薄成本。
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便利店突然火起來,也是社區O2O試錯後的結果,「曲線救國」終究沒能成功,所以大家不得不從輕模式的的道路上折回重模式。
不過便利店這道路在北京到底會如何走,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它應該會與日本走過的路不大相同。
有人說電商之所以在日本發展不起來,主要是以便利店為代表的實體店太強大了。日本便利店更像一個社區服務站,這里提供票務、快遞、洗衣、影印、ATM等諸多服務。最大不會超過150平方米的便利店,sku很難超過3000以上,但是,提供服務價值卻可以不受賣場空間的限制,帶動業績的增長。完善的線下服務讓日本人的更習慣去線下去獲取服務。
而在中國則恰恰相反,O2O走到了便利店前面,O2O火熱的那兩年把所有能搬到線上的服務都演練了一遍,所以我們更習慣於等著快遞小哥上門。
不過,線下場景必然不能缺席,便利店也被看作線上線下融合的一個不錯入口,但僅是一些「黑科技」的嵌入還不足以重構原來的小賣部模式,畢竟日本便利店完善的商品管理、情報系統、產供銷體系都不是一朝一日練成的,鈴木敏文對美國7-Eleven的重建也花了近二十年才徹底完成。北京的便利店能否追上上海的腳步這不得而知,但註定得走一條穩扎穩打的路。

『肆』 加盟京東便利店有哪些優勢

電商平台如何整合便利店,也有過很多嘗試,但目前基本沒有公認成功案例,京東宣布進軍便利店結果如何,目前難以下定論。筆者參與過某電商平台的便利店項目,感受頗多,本文總結分析電商平台整合便利店有哪些坑。

電商整合便利店的5個方式

目前電商平台整合便利店,大概有5個方式,分別是:

1、線上為線下引流:消費者通過電商平台下單,店員揀貨門店商品,快速送貨上門。

2、線下為線上引流:便利店承擔代購功能,消費者可在便利店訂購電商平台商品,送貨到門店,消費者提貨。

3、線上為線下供貨:便利店在線上下單,電商平台送貨給便利店,便利店陳列銷售。

4、便利店成為電商平台的配送站點,替代配送站功能。

5、品牌背書:電商平台為小店提供品牌背書,提高小店信任度,同時電商平台通過小店,影響小店周圍的消費者。

線上為線下引流

關於線上為線下引流,不僅大型電商平台有嘗試,各種創業公司也在這個方向奮進,比如愛鮮蜂就為小店提供快送工具,消費者在愛鮮蜂APP下單,小店送貨上門。愛鮮蜂曾獲得超過1億美金融資,但前段時間傳出裁員,傳出被惠民網收購的消息。

在送貨上門方面,由於便利店商品少,價格高,很難與電商平台競爭。筆者認為便利店送貨上門最大的問題是便利店商品太少,消費者選擇空間有限,所以客單價低,通常便利店客單價只有10-20元,而大賣場客單價80-150元,兩者差距較大。

從便利店揀貨,送貨上門,來回15分鍾,人力成本5元左右,如果便利店毛利率25%,則最少20元客單價才夠配送成本。所以,如果考慮到其他成本,客單價最少50元以上才能盈虧平衡,但消費者很難在便利店籌夠50元的商品。

目前餓了嗎、美團外賣、淘寶到家等都有商超頻道,個體超市很容易入駐這些平台,少部分願意付送貨費,享受送貨上門的消費者被這幾大平台瓜分。整合存量便利店送貨上門,這事難以成為獨立項目,難與綜合平台競爭。

線下為線上引流

線下為線上引流最常見的做法是在門店放一台觸摸屏的網購設備,消費者可在此設備下單,送貨到門店後消費者提貨。

現實的尷尬是很少有消費者用觸摸屏網購設備,因為基本人人都有智能手機,每家都有電腦或者平板,為什麼要到門店用陌生的觸摸屏下單了,這類需求實在太少了。

把便利店作為提貨點這事是可行的,但並不是指定提貨點就會成為事實上的提貨點,三通一達的快遞員已經發展了眾多提貨點,這些提貨點包含超市、物業、門崗和各種小店,並非某電商平台確立某超市是提貨點,它就變成了提貨點,要同時改變消費者提貨習慣,其難度可想而知。

線上為線下供貨

個體便利店的痛點並不在進貨,快消商品流通是充分競爭的行業,各種大小經銷商,批發商都在為小店服務。

在很多行業,並非規模大就有競爭力,為什麼個體超市遠遠多於連鎖超市,規模不經濟的現象隨處可見。京東要為小店供貨,面臨以下四個問題。

1、京東的倉庫距離個體超市遠,從總倉到站點,在從站點到個體超市,這個鏈條太長,其成本高於專業經銷商。連鎖便利店的商品從入倉到送店,成本占貨值3%左右,而京東商城的自營B2C成本是12%,連鎖便利店都是區域為王,在一個區域高密度開店,門店所有商品都從區域總倉進貨,高密度和穩定需求降低了供應鏈成本,而京東整合的便利店密度不高而且不能獨占供貨,所以其供貨成本很難降低。

如果小店從京東進貨,只選擇價格有優勢的商品,那麼配送量不穩定,這就很難做配送線路規劃,可能造成小店體驗不好,因為不知道何時到貨。

2、京東商城的商品用於零售,原則的先進先出,經銷商的商品是供貨,是快進快出,京東的商品周轉要40-60天,而經銷商的商品周轉只要5-10天,所以保質期和對毛利的要求兩者不同,同樣一筆資金批發商一年可周轉70次,而京東只能周轉7次,經銷商只需要京東1/10的毛利率就能賺同樣的毛利,而且經銷商商品的保質期平均比京東新35-55天,所以直接用京東商城的商品與經銷商競爭,處於劣勢。

3、個體超市不是一般納稅人,不需要增值稅票,在稅務成本上流通市場比KA市場成本更低。品牌商把渠道分為KA市場,流通市場和特色市場,KA市場指大賣場電商平台等大客戶、流通市場指批發市場,個體小店等商家,特殊市場指KTV、醫院和團購等。品牌商對三大市場的策略不同,KA市場供貨穩定,有專款促銷商品和市場費用支持,流通市場是現金結算,快進快出,如果電商平台把KA市場的特供商品放到流通市場,就形成串貨,這是品牌商的大忌,可能因此停止合作。

4、個體小店經營很靈活,其系統只管理商品價格,而不管理商品庫存,訂貨可能通過電話下單,經銷商有業務員上門服務,幫助小店理貨,下單,經銷商承擔了資金池、推新品、鋪貨、退貨和服務等功能,業務員要和小店店主建立關系,要幫小店解決問題,搶占黃金陳列位置。個體小店的靈活,決定需要靈活的對接,而這些都是京東很難做到的。

便利店成為配送站點

便利店成為電商平台的配送站點也比較難,電商的配送時效與便利店的配送時效很難同步,京東在上海,50個站點就能覆蓋全上海,如果用便利店代替站點,可能需要500個便利店,雖然最後一公里距離消費者更近,但總倉到站點的工作量增大了,而且如果便利店要配送的訂單太多,那麼便利店需要更大的面積,更多的人手,而便利店的成本遠高於配送站點的成本,並且爆倉的時候,一定會影響便利店的正常經營。

品牌背書

最後說說品牌背書,筆者覺得把京東的招牌放到個體小店,其實是對品牌價值的傷害。小店的形象太隨意,商品質量和服務都很難管控,特別是在農村市場,假貨現象嚴重,如果掛京東招牌的小店出現這些問題,很容易被媒體報道傳播,這對京東是傷害。

突破口暢想

便利店是成熟的零售業態,它在人流大的地方能滿足即時購物需求,在醫院、學校之類封閉場所也有價值。要把便利店與互聯網融合,要克服很多困難,並不容易。

筆者認為隨著近距離快送興起,社區便利店會受到類似盒馬鮮生這類新零售業態的沖擊。以前便利店滿足便利購物需求,大賣場滿足一站式購物需求,兩者涇渭分明。現在,盒馬鮮生倡導小包裝新鮮快送,30分鍾達到,其便利性已經不弱於便利店,畢竟從家到便利店購物,整個過程也要20-30分鍾時間。便利店一旦喪失便利的優勢,其價值就會大打折扣。所以,便利店在未來,會面對重塑和新價值挖掘的問題。

便利店要突破,要與互聯網融合,不是簡單的疊加電商平台,而是從場景角度思考,重構新零售業態。

比如筆者在前文「家樂福、沃爾瑪會被網上超市吃掉嗎?」中提到便利店重構思路,把此段節錄如下,拋磚引玉。

本套思路也是「重構」,網上超市與便利店(主營生鮮+水果+凍品)融合重構,產生1+1大於2的效果。

消費者用APP在網上超市購物,可在便利店(生鮮店)取貨,但不僅是把生鮮店變成網上超市的取貨點,而是兩種業態深度融合,具體解釋如下:

生鮮店布局及貨架改造,四周靠牆貨架頂部(1.7米-1.9米)留出網購訂單的存放和宣傳處,這樣不佔用生鮮擺放,而且有比較顯眼的宣傳效果;

生鮮店為線上引流,網上超市APP可預訂生鮮店現場售賣的商品,第一天預訂,第二天根據預定訂單選商品,結賬時可享受折扣。預定能降低耗損,提升銷售額,這是折扣讓利來源,這樣做主要是為APP引流,吸引生鮮店的顧客使用APP,預定水果同時可下單網上超市任何商品(對於門店的折扣損失,網上超市節省的流量和配送成本可適當補貼線下);

網上超市訂單包裝改變,放棄一次性紙箱,用塑料箱裝商品,每個訂單商品放到一個塑料箱中,每天集中配送到生鮮店,顧客取貨時,打開塑料箱,用塑料袋裝商品交給顧客。第二天總倉送貨到門店時,回收塑料箱。這樣做不僅顧客體驗更好,還能節省包裝成本,倉庫直接到門店,少了一次分揀過程,對商品保護也更好。

放商品的塑料箱用封條封口,用晶元(RFID)感應技術減少清點交接過程,每個塑料箱都有編號,塑料箱的狀態,所放商品對應訂單,都在系統中有記錄,更精準更省人力;(目前網購紙箱包裹由於一次性使用,所以難以使用晶元(RFID)感應技術,分揀和交接效率低,准確度低)

倉庫到門店集中配送,假如某門店今天有30個訂單,在倉庫配貨30個訂單,集中送貨到門店,和傳統網上超市配送相比,等於減少了最後一公里配送,降低配送成本;

商品到生鮮店後,APP有消息提醒,消費者可選擇到門店自提,或者另外付3元等門店集中送貨到戶,或者另外付5元讓門店精確預約時間送貨到戶,網上超市與生鮮店結合,能滿足消費者不同送貨需求;(實際上目前大部分網購訂單都沒有真正做到送貨到戶)

為什麼選擇生鮮店與網上超市結合?

一是因為大眾生鮮商品網上超市很難經營,線上線下經營商品不會沖突。

二是水果生鮮才是消費者最高頻的購物需求,如果消費者到大賣場購買生鮮水果,那麼消費者很可能也會購買超市其它商品,這樣消費者在網上超市購物的可能性會降低,「生鮮店+網上超市」能形成閉環,基本滿足家庭所有消費需求;

生鮮店和網上超市是相互促進的關系,消費者到生鮮店取包裹時,也會為生鮮店帶來客流,生鮮店本身的客流能轉化成網上超市的顧客。

生鮮店現場銷售的商品,可以通過總倉配送補貨,和網購訂單一起送到門店,這能降低生鮮店進貨成本。

總結這套思路,是網上超市與生鮮店融合重構,降低流量成本和履單成本,提升顧客體驗,也能為生鮮店帶來客流,二者結合形成閉環,基本滿足家庭所有日常消費。更多hi新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