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同善堂的奉天同善堂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即左寶貴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犧牲後二年,當時的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將左寶貴創辦的各慈善事業匯總,咨部立案,劃歸奉天督軍公署管轄,並取「萬善同歸」之意,定名為「同善堂」。堂址設於省城懷遠關外高台廟胡同(今沈陽市紅十字會醫院住院處)。從此,它依靠自有土地房屋、商號廟產、利用地租及軍界財團資助、群眾捐助,得以不斷地擴充和發展。
日本帝國主義者侵佔沈陽後,打著「親善」的幌子,企圖利用左寶貴的聲望來籠絡人心,確保他們的殖民統治,在日本金澤市鑄就一尊左寶貴銅像,於1940年派專人「涉海跨洋」運到奉天同善堂,並舉行了「隆重」的「揭幕式」。但事過不久,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又把他們親手豎起的銅像搬倒、熔化作了炮彈,徹底暴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真面目。
1945年「九·三」勝利後,國民黨接收了同善堂(1947年9月改名為沈陽市救濟院)。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後,「沈陽市救濟院」出人民政府接管,於1949年初改為「沈陽市生產教養院(隸屬市民政局)」。1957年,同善堂的主要部分由市衛生局接管,改為醫院,即沈陽市紅十字會醫院。 同善堂是澳門歷史悠久的民間慈善機構之一,成立至今累積了不少具價值的文件及珍貴資料。為更好地保存以共同見證歷史發展,該堂2009年開始擬籌建「同善堂歷史檔案陳列館」。
同善堂表示,為豐富陳列館的館藏,祈望本澳各界人士及機構能夠慷慨捐獻與該堂有關的歷史文物及檔桉資料。 同善堂的善款來源,主要有一年一度的沿門勸捐、善長仁翁的捐款、堂產的租項收益、值理的自行捐款以及政府有關部門的津貼資助。而其中,又以沿門勸捐最為引人注目,成為澳門民間一年一度、人盡皆知的大事件。
進入農歷十月,同善堂所有工作人員,上至主席,下到文員,都要身著同善堂制服,上街向商鋪、街坊募捐。活動持續一個月,徒步走遍整個澳門,逾百年歷史從未間斷。崔德祺任主席時,就算精力不濟,亦會勉力上街,身體力行。崔世平說,盡管有金融海嘯影響,但同善堂沿門勸捐仍籌集到善款近千萬澳門元,同善堂影響可見一斑。 原主席崔德祺,這一職務其連任50年之久,現任副主席李萊德、崔世平、莫均益,值理高海琪、冼志耀、姚健池、容永恩、李子豐、馬有友、莫桂波、邱金海、何富犟、李傑興、何敬麟、陳少雄、徐偉坤等及小組顧問陳樹榮、薛力勤等。
對於崔世安來說,曾任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澳門排名第一的慈善社團———常務董事的經歷,是他生命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對於澳門崔家來說,最大的慈善平台莫過於同善堂,這是澳門第二大慈善社團。崔氏家族,亦憑借在慈善方面的巨大貢獻,在澳門民間積累了充足的口碑與民望。
1942年,崔世安的叔父崔德祺在其叔父的影響之下進入同善堂。1953年,他以高票當選同善堂主席,直至2007年病逝,在同善堂「掌舵」超過半個世紀。他去世前一年,獲得澳門特區政府頒發的大蓮花榮譽勛章,這是澳門特區給予市民的最高榮譽。
這位歷任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建築置業商會會長、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澳門政府立法會副主席等要職的風雲人物,曾坦言自己最為看重的,就是同善堂主席這一職位。每個月,崔德祺都會到賑濟現場,派米施賑,並告訴身邊親友,越是在喜慶日子,貧苦人士越需要社會的關懷。
「崔家將」加入同善堂,無疑是受了崔德祺的影響。上世紀80年代,崔德祺兒子崔世平由美國學成返澳加入同善堂。擁有結構工程師牌照的他,負責同善堂名下物業的維修、設計、重建工作。崔世平兩位都曾負笈異域的堂兄,返澳後亦根據專業所長,在堂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會計師專業的崔世昌曾任同善堂中學校長;擁有公共衛生博士學位的崔世安曾任同善堂醫務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