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分類 » 重慶鯰魚特色加盟店
擴展閱讀
軍旅主題火鍋店加盟 2024-11-23 14:45:40
劉一鍋火鍋加盟好不好 2024-11-23 14:21:59

重慶鯰魚特色加盟店

發布時間: 2024-08-07 03:20:13

① 和記鯰魚的媒體報道

楚天金報2013年9月22日A23版,全版報道和記鯰魚創始人何建華先生奮斗故事---《何建華:一個餐飲老闆和他的「鯰魚效應」》。
報道全文:
在江城老饕的特色菜老店名單上,和記鯰魚絕對榜上有名。上個月,這家經營了12年的老館子爆出品牌化運作的消息:與億盛餐飲管理集團合作,成立上和記餐飲有限公司,預計4年內投資4500萬元,在武漢市開30家直營店,將特色傳統老店包裝升級,以現代經營連鎖的新面孔重新面對市場。於是,這個夏天,醉心於做菜的老闆何建華開始華麗轉身。這位氣質溫和、談吐更似教師的生意人,決心在41歲這個不惑之年「給自己再搏一次的機會」。
老婆的眼淚拖住出國的腳步 老爸的方子提供核心競爭力一連數日,何建華都在與公司高層討論連鎖餐廳籌備事宜,每次聊到轉鍾才結束,這讓不習慣開會的他頗感疲累。不過,當話題轉到和記鯰魚時,他的精神總是瞬間被激活,與記者熱切交流。也難怪,十年用心燒制一道菜,這份情感是外人難以體會的。燒菜一直是何建華人生的關鍵詞。他17歲入行,30歲前已是五星級酒店的總廚,為職業生涯交上了一份滿意的成績單。30歲之後,他想換個活法,「要麼自己干,要麼出國一次掙夠錢。」上世紀90年代末,他接受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的邀請,准備去英國領2500元英鎊的月薪,計劃3年掙足90萬人民幣回家。護照辦下來後,老婆卻急得在家裡哭,「一走就是三年,不回來了怎麼辦?」
這一哭,徹底絆住了何建華的腿,也改變了他的人生路徑。2001年6月,在餐館扎堆的漢口花橋,兩個灶頭七張桌子,何建華的小炒店默默開張了。然而,剛掙了兩年錢,非典來襲,雖然每天用消毒液泡拖把,還是沒生意上門。「要生存下去,必須有核心競爭力。」閑下來的何建華開始琢磨新出路。他想起了父親留下的燒鯰魚老方子。何父是重慶萬州人,萬州地處長江上游,是著名的河鮮產地。在萬州,何父是出名的田廚,走街串巷接辦酒席,口味鮮香的醬料是他燒河鮮必不可少的絕配。何建華按著父親的方子試著在家燒了一次鯰魚,結果老婆和女兒贊不絕口。「既然如此,何不在小餐館試試這道菜?」
一條鯰魚嚴守「三不要」原則 顧客的意見能綳緊他的神經燒鯰魚就此一炮而紅,成了何建華店裡的招牌菜,每桌必點。不出半年,門口開始出現排隊等位的現象。「一條鯰魚18刀,切片6厘米才厚薄適中;山東產的紅椒,其辛辣味能和鯰魚形成互補,還能去腥提香;選兩斤半左右的鯰魚,火候和味道最佳……」何建華的「鯰魚經」念得頭頭是道。為保證口碑,他每天早上6時去菜場采購把關,店裡的鯰魚全部從孝感、山東、廣州的養殖基地指定供應,更定下「昏頭的不要、身材不好的不要、色澤不漂亮的不要」的三不原則。「色澤不漂亮說明水質不夠干凈,身材不好會影響肉質口感。我每天都在店裡守著,要是顧客稍有意見,腦子里的那根弦馬上就綳起來了。」可以說,何建華對自己的店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光取名字我都費了好多心思,最終選中了『金滿樓』三個字。」然而,這個辨識度不高的店名卻沒人記得住。金滿堂、香滿樓……開張一年多了,客人叫什麼的都有。直到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在電話里對前來找位子的朋友說,「我在那家燒鯰魚的店」時,何建華才恍然大悟,這不就是現成的店名嘛!「和記鯰魚」就此閃亮登場。
每月營業額15萬就滿足了嗎 走出去啊,不要只窩在花橋何建華開始每天忙得團團轉。大熱天的午後,搬個躺椅到樹底下,哪怕身邊人來人往,他都能美美地睡上一覺。打烊時,不忍弄醒熟睡中的女兒,妻子只能用繩子把女兒綁在身後,在濃濃的夜色中騎著摩托車回家。辛苦終有回報。幾十平方米的街邊小店,每月營業額15萬元,門口天天排隊,明星、遊客都慕名而來。一天,幾位媒體朋友又來店裡光顧,一語點醒了何建華,「要發展啊,走出去,不要只窩在花橋!」去武昌開分店!這個念頭剛剛提出,卻招來妻子的反對,妻子的人生目標很明確,這輩子錢夠用,該偷閑享受人生了,要開分店,除非離婚!面對威脅,何建華據理力爭,「我不打牌、不賭博,就追求點理想,想把品牌做大,很過分嗎?離就離!」夫妻倆嘴上還在斗氣,勁兒卻往一處使。2011年,徐東分店開業,武昌的客人紛至沓來,營業額翻番。平均算下來,兩家店每天賣出鯰魚280斤以上,一年下來,能消耗鯰魚50餘噸。
從小店老闆到連鎖餐廳業主 要乾的不再是買菜而是決策守著兩家店,兩口子的日子已是安穩富足。但一場談話,再次改寫了何建華的人生。「到了這個年紀,再不搏一把就來不及了。」一天夜裡,朋友一番對和記鯰魚品牌遠景的暢想,撩撥起何建華深埋心底的鬥志。這個往常只醉心於做菜的中年人,頭一回有了把特色小店打造成連鎖品牌餐飲的沖動。很快,他與億盛餐飲管理集團達成合作!
從小店老闆到餐飲企業合作人,何建華面臨著角色上的巨大改變。但他仍舊每天披著晨光去菜場為原料把關,夫妻店時期的做派依舊不改,急壞了他的合作人:「你還每天去菜場買菜,就不合作了!」何建華求教,企業合作人該做些什麼?「做決策性的事件,搭架構,選址,找定位!」從那時起,頭腦風暴成了何建華每天的功課。醬汁的標准化生產、菜品的全新設計、約設計師討論餐廳風格……與有著18年餐飲業運作經營的團隊合作,何建華甘當學生,一切從頭學起。「2013年之前,我因為鯰魚這道菜成了還算成功的店老闆,2013年之後,我再次出發,與團隊一起,朝合格的連鎖餐廳企業主努力。」何建華對自己充滿信心。
記者手記從「鯰魚效應」說開去經濟學上有個概念,叫「鯰魚效應」,剛好跟何建華的故事形成有趣的映照。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尤其是鮮活的沙丁魚,所以人人爭運活魚回港。但由於漁船狹小,絕大多數沙丁魚途中便會窒息死亡。但有一位船長,每次返航時總會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里放進一條鯰魚。見到鯰魚,沙丁魚十分緊張,左沖右突,四處躲避。這樣一來,雖然有那麼幾條沙丁魚被鯰魚吃掉,但是大部分沙丁魚卻活蹦亂跳回到漁港。「鯰魚效應」便因此而來。由於有了危機感,一船魚得以存活——這個解釋放在何建華身上,同樣成立。「要生存下去,必須有核心競爭力。」非典時的生意蕭條,讓他開始思考自己小店的走向,這奠定了他攪動花橋這一汪「淺水」的基礎。「就追求點理想,想把品牌做大!」說這句話時,他的目光已經超出花橋,投射到一江之隔的武昌,從危機意識升級到品牌意識。而4年開30家連鎖店,則是品牌意識的升級版。餐飲業規模效應明顯,若30家店都能達到如今兩店50餘噸鯰魚/年的消耗速度,客人們在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又將收獲一個嘖嘖稱奇的談資。大武漢的餐飲江湖向來不缺少傳說。從花橋,到武昌,再到大武漢未來「遍地開花」……期待何建華,給這個江湖帶來更激烈的「鯰魚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