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談談連鎖醫療服務機構
談談連鎖醫療服務機構
首先要明確:醫療連鎖服務機構是連鎖型企業還是民營醫院/科室連鎖?
這裡面有個優先權的問題:醫療優先?還是管理運營優先?
我們可以做個對比:
美國最大的連鎖醫院為HCA(市值約430億美元),屬於醫院運營機構,與醫生集團(國外醫生多點執業更自由)是合作關系。面對更加有話語權的醫生群體,只能退而求其次做一個重資產擴張的運營公司。屬於管理運營優先。
而國內的連鎖醫院首先是醫生集團。具體來說,連鎖醫療服務的核心在於醫生,而國內醫生雖然可以多點執業,但由於國內患者認廟不認和尚,以及各地公立醫院的強勢地位等等諸多原因,實際醫生集團也基本必然落地成民營醫院才能正式營業,故國內的連鎖服務成為了連鎖醫院和醫生集團的結合體。典型的中國式中庸。
所以, 中國的連鎖醫療服務往往是醫生創業後的成功下的本能擴張,天然存在醫療優先的屬性。
這其實是公立醫療管理的模式下的思維和市場慣性,但本質而言,醫院是一種特殊行業的企業,需要講求管理和效益。在做好人文關懷的同時,嚴格遵守質量安全要求,實行基本的醫療、護理、行政三線分立,要將醫療和管理運營分開。醫院的管理需要職業經理人進行專業化管理。
一句話: 醫生的歸醫生,管理的歸管理。
目前市場上比較有代表性的連鎖醫療服務機構有:
綜合醫院連鎖:和睦家
公立醫院的私有化運營:通策醫療
眼科醫院連鎖:愛爾眼科
體檢門診連鎖:美年大健康,愛康國賓
口腔診所連鎖:歡樂口腔,拜博口腔
中醫門診連鎖:固生堂,和順堂,雲南聖愛
整形美容醫院連鎖:美萊醫療,華韓整形
糖尿病醫院連鎖:瑞京
下面專科連鎖統計表可做參考:
另外,互聯網式的醫療服務機構也發展迅猛。部分知名 互聯網醫療公司 及其代表性主營業務一覽:
從最近的愛爾眼科新聞事件和疫情當中的國家隊表現來看公立醫院是國內醫療的絕對主體。不僅體現在診療人次所反映的患者信任程度上,更在於醫生體系、公信力、公共資源和政策等。
國內主要的醫院機構為 公立醫院 體系(包括衛生部直屬,各級政府,各大醫學院校、各大國企、央企,部隊等機構開辦),包括教學用三級醫院以及一、二級醫院和社康、鄉鎮衛生院等由政府建設的非盈利醫療機構。截至2018年,國內共有三級醫院2340家,二級醫院8422家,一級醫院10050家,未定級醫院1024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4652家,鄉鎮衛生院36551家,合計102259家,整體數量年增速約為2%。以上統計中排除社康及鄉鎮衛生院,能夠被稱為醫院的數量約為3.2萬家,其中約2萬家為民營醫院。從就診人數來看,公立醫院27.6億人次,同比提高4.0%;民營醫院4.7億人次,同比提高13.6%。公立醫院就診人次是民營醫院的5.87倍。
雖然公立醫院之間也存在著競爭關系,但公立醫院的基因也決定了其弱企業、強體制的機制問題。特別是在服務端,靈活性差很多。
再放眼 國外醫院:
和國內醫院的組織結構一般是是醫院+門診不同,在國外,醫院管理公司+醫院的模式非常常見,其優勢在於形成醫療服務的流水式作業,醫療設備、人才資源共享,有效地降低了醫療成本和優化了資源配置。對醫院之間的病人實施雙向轉診、合理分流,形成入院前診斷治療、術後病人恢復和慢性病人康復的一條龍服務,縮短了住院日,實現了管理和服務的規模效益。
可見,在醫生和管理之外,還有個服務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對於患者來說,並壓於醫生的重要性。而這正是連鎖醫療機構的優勢所在。
連鎖醫院在服務內容和形式上,建立有獨立於醫院之外的相關主體,如體檢中心、康復中心、護理中心、物流中心,實現資源共享;連鎖集團內的核心醫療機構通過流動手術、人才培訓,提高連鎖醫院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連鎖醫院集團大大改善了醫院整體品牌形象,方便了病人就醫,節約了會診成本。
當然,連鎖醫院也有潛在的風險:
比如行業內企業普遍杠桿率很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流動再融資能力,限制了企業對經濟環境、行業環境變化的應變能力。對於發行可變利率證券的公司,存在利率風險引發的債券違約事件的可能性。另外衛生保健行業整體面料運營成本的上升(主要體現在醫務人員薪酬)、商業醫療保險合作合同的競爭壓力(尤其對私營醫院)、法律法規的限制(對床位限額、並購審查的規定)。
綜上:醫療服務作為准公共用品,應該由政府和個人共同承擔。而連鎖企業在其中的機會,就是服務水平以及差異化服務。同時,互聯網技術則為企業引流和成本下降帶來新的方式。最後,在整體醫療市場形成基本理療政府化,高端醫療市場化的格局之下,連鎖醫療服務機構能夠獲得體系內的基本醫療服務引流,高端醫療創收的平衡,也是醫療服務公益行和市場性的平衡。
Ⅱ 家附近有家拜博口腔的,請問那靠不靠譜
拜博有加盟的所以得鑒別清楚。不然醫生水平不一樣。可以去北大口腔或者佳美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