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芍葯為什麼被稱為殿春
芍葯,又名將離、離草、婪尾春,為芍葯科芍葯屬多年生草本花卉。古人評花:牡丹第一,芍葯第二,謂牡丹為花王,芍葯為花相,真可謂一花之下,萬花之上。因為它開花較遲,故又稱為殿春,原產我國北部,我國栽培芍葯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代揚州栽培最盛。
Ⅱ 我患有多年的乳腺增生,通過芍葯殿葯油理療可以治癒嗎會不會有啥副作用
,這個時候乳腺增生的治療可以熱毛巾熱敷,吃乳癖消,這個時候理療不可能治癒乳腺增生
Ⅲ 芍葯的別稱是什麼
芍葯開於春末夏初,花期較遲,因此芍葯花開,也就意味著春之將盡,亦表離別之情,謂之「將離」,又名殿春花。
Ⅳ 關於芍葯花的資料
芍葯花學名:Paenoia albiflora
英名:Common Peony別名:沒骨花、婪尾春、將離、殿春花
科名:芍葯科
形態特徵:多年生宿根草本,具肉質根。莖叢生,高50cm-100cm。二回三出羽狀復葉,小葉通常3裂,長圓形或披針形,葉脈帶紅色。花單生於莖頂,花梗長,花色有白、粉、玫瑰等色,少有淡綠色,花形變化多。
繁栽要點:繁殖以分株為主,於秋季9月-10月上旬(白露至寒露間)進行。播種多用於育種及培養根砧時用。耐寒,北方可露地過冬,而地上部於10月下旬於11月上旬枯死,次年又生長開花。喜向陽,但稍予庇蔭,開花也佳。喜沙壤土,喜排水良好,故低窪及鹽鹼地均不宜栽種。
栽培簡史與花文化:中國傳統名花之一,具悠久的栽培歷史,與牡丹並稱「花中二絕」,自古有「牡丹為花王,芍葯為花相」的說法。《詩經.鄭風》(公元前2000年-前1500年)中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葯」的記栽。作為觀賞植物栽培,最早見於晉代(公元265年-420年)崔豹的《古今注》中,已有重瓣品種。隋代已有園藝栽培,經唐至宋代栽培日盛,品種增多,宋代以揚州栽培最盛,元明時期栽培稍衰,至清代又盛,陳子的《花鏡》記載了88個品種。1949年後,各地栽培漸多,品種達200餘。歐洲的芍葯栽培,是從中國引進栽培品種後開始的。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葯相贈,表達結情之約或惜別之情,故又稱「將離草」。唐代詩人柳宗元及宋代詩人陳師道均譜寫過生動的、讓人回味的詠芍葯詩篇。由於芍葯適應性強,管理粗放,各地園林中普遍栽培,或形成專類的園中園,或用於花境等自然式花卉布置,又適於作切花。室溫18攝氏度-28攝氏度條件下,水養可維持4天-7天。如含苞待放時切取,置5攝氏度條件下,可保持30天,成為當今普遍應用的切花之一。根可入葯。
芍葯,一名白木。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性味與歸經:苦、酸、微寒。歸肝、脾經。
功效與主治: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用於頭痛眩暈,肋痛、腹痛,四肢攣痛,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
芍葯的花語是什麼?
芍葯花 依依惜別,難舍難分
Ⅳ 芍葯的典故
芍葯來歷
芍葯,多年生宿根草本,又名將離、可離、沒骨花,余容、梨食、其積、解倉、白術、婪尾春。花期四到五月,花開如牡丹,古來被稱為花相,唐羅隱詠牡丹有句「芍葯與君為近侍」。芍葯一名據說來自「綽約」,在某些方言里也的確仍然念成「shuo yue」或者「chuo yuo」。呵欠,大概是草木不同本的關系,芍葯不如牡丹明艷奪人,但更柔媚輕艷,所以比喻美人時常用「煙籠芍葯」啥的。
其實芍葯在上古時比牡丹更早成為名花。呵欠,詩經鄭風有《溱洧》一篇,詠的就是春秋時,每逢春日民間男女在溱河、洧河邊上,踏青攜游,少年男女更是互相贈送芍葯以表示情意。「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葯。」
芍葯又名將離或可離,在古代也被用來贈別情人或友人。晉代牛享曾問崔豹,古代情人將別離時,為什麼贈以芍葯?崔豹回答說的就是「芍葯又名『可離』,因此離別時用它贈人。」後以贈芍葯作為愛情或離別的典故。 呵欠,不過究竟芍葯贈離人在前還是名將離在前,誰為因誰為果還有待考證。
揚州芍葯最為有名。宋人著有《揚州芍葯譜》,說「揚之芍葯甲天西,其盛不知始於何代」「揚之人與西洛無異,無貴賤皆戴花,故開明橋之間,方春之月,拂旦有花市焉。」西洛即洛陽,只是揚州人戴的花不是牡丹而是芍葯。所以姜夔作《揚州慢》,最後一句「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以紅葯無主烘托出兵亂後的揚州繁華寥落,最為沉痛。
目前記得的故事裡,關於芍葯的來歷民間傳說有一則。說的是牡丹芍葯都不是凡花種,是某年人間瘟疫,玉女或者花神為救世人盜了王母仙丹撒下人間。結果一些變成木本的牡丹,另一些變成草本的芍葯,至今芍葯還帶著個「葯」字。笑,牡丹、芍葯的花葉根莖確實可以入葯,丹皮是頂有名的,杭白芍更是滋陰補血的上品。因此芍葯也名「女科之花」。
古代西方也有類似的傳說,說古希臘名醫阿斯克列皮耶有個聰明的學生佩翁青出於藍,甚至治好了冥神海提斯的傷。阿斯克列皮耶嫉妒之下就殺了佩小弟。好在冥王顧念恩情,把佩小弟變成了一種能治病的花,即芍葯。西方人也一直認為芍葯具有某種魔力,凡有芍葯生長的地方,惡魔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甚至可以對抗曼陀羅那種至毒之花,HOHO
中國民間排12花神,芍葯花神是蘇東坡。想當年蔡繁卿為揚州太守,年年春天舉行萬花會,搜集芍葯上千枝供他一人享樂還可以作作形象工程,把城內人家的苗圃都搜刮一空,嘖嘖,手下官吏還趁火打劫搶花不夠還搶銀子,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等到蘇東坡到了,說這事實在擾民,從此不辦萬花會。揚州百姓感念他的體貼下民,紛紛說芍葯托夢,蘇學士死後就升天作花神去也。至於這段里有沒有香艷傳聞~~暫時還米聽說。
芍葯古時又稱「婪尾春」。婪尾者,古時以酒巡匝,到最末坐者要連飲三杯,是為婪尾酒。因為芍葯花開時已是春末,又被稱為「殿春」,是春天最後一點亮色,所以特別惹人憐惜。個人感覺,宋代陳師道的芍葯詩最好:
九十春光次第分,天憐獨得占殘春
一枝剩欲簪雙髻,未有人間第一人!
呵欠,最後說下芍葯的花色品種。揚州芍葯據說有三十多種,名字都很好聽:寶妝成、疊香英、冠群芳、醉嬌紅、點絳唇、玉逍遙、試梅妝、御衣黃、金帶圍……牡丹以深紅為上,芍葯則以金黃為貴。黃芍葯里最有名氣的又是金纏腰~~韋小寶揚州看的那個金纏腰。北宋慶歷年間,殿學士韓琦後園中開了一本芍葯,枝分四歧,每歧一花,花瓣殷紅中間以金黃。韓學士一人欣賞不夠還特邀其他四客來賞花,有心要應這四花奇景。不知真是花開吉瑞還是他慧眼識人,來的人都先後官居宰相~說來當時請客時不少人心存顧慮,以芍葯是「殿春」之花而不吉利,所以大多推委,只有大理評事通判王珪,大理評事簽判王安石沒啥忌諱。臨到開席前還缺一人,一個路過的朝官,據說是呂公著一心想看奇花,高高興興跑來,主人於是請他入席充數。當當當,哪知這個生性平淡的人日後真能著紅腰金……替不肯來的人默哀記。
http://www.bzrd.gov.cn/bbs/ShowPost.asp?ThreadID=12
Ⅵ 牡丹雖遲是花王,芍葯留之殿春光。的翻譯
Although the peony is late is to spend the king, the palace spring scenes that medicine of 芍 stay
Ⅶ 芍葯花的資料
學名:Paenoia albiflora
英名:Common Peony
別名:沒骨花、婪尾春、將離、殿春花
科名:芍葯科
形態特徵:多年生宿根草本,具肉質根。莖叢生,高50cm-100cm。二回三出羽狀復葉,小葉通常3裂,長圓形或披針形,葉脈帶紅色。花單生於莖頂,花梗長,花色有白、粉、玫瑰等色,少有淡綠色,花形變化多。
繁栽要點:繁殖以分株為主,於秋季9月-10月上旬(白露至寒露間)進行。播種多用於育種及培養根砧時用。耐寒,北方可露地過冬,而地上部於10月下旬於11月上旬枯死,次年又生長開花。喜向陽,但稍予庇蔭,開花也佳。喜沙壤土,喜排水良好,故低窪及鹽鹼地均不宜栽種。
栽培簡史與花文化:中國傳統名花之一,具悠久的栽培歷史,與牡丹並稱「花中二絕」,自古有「牡丹為花王,芍葯為花相」的說法。《詩經.鄭風》(公元前2000年-前1500年)中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葯」的記栽。作為觀賞植物栽培,最早見於晉代(公元265年-420年)崔豹的《古今注》中,已有重瓣品種。隋代已有園藝栽培,經唐至宋代栽培日盛,品種增多,宋代以揚州栽培最盛,元明時期栽培稍衰,至清代又盛,陳子的《花鏡》記載了88個品種。1949年後,各地栽培漸多,品種達200餘。歐洲的芍葯栽培,是從中國引進栽培品種後開始的。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葯相贈,表達結情之約或惜別之情,故又稱「將離草」。唐代詩人柳宗元及宋代詩人陳師道均譜寫過生動的、讓人回味的詠芍葯詩篇。由於芍葯適應性強,管理粗放,各地園林中普遍栽培,或形成專類的園中園,或用於花境等自然式花卉布置,又適於作切花。室溫18攝氏度-28攝氏度條件下,水養可維持4天-7天。如含苞待放時切取,置5攝氏度條件下,可保持30天,成為當今普遍應用的切花之一。根可入葯。
芍葯,屬毛莨科(Ranunculaceae) Paeonia lactiflora Pall.別名將離、婪尾春、余容、犁食。多年生宿根草本,具紡錘形的塊根,並於地下莖產生新芽,新芽於早春抽出地面。初出葉紅色,莖基部常有鱗片狀變形葉,中部復葉二回三出,小葉矩形或披針形,枝梢的漸小或成單葉,花大且美。
效 能: 養血柔肝,散郁祛瘀,改善面部黃褐斑,皮膚粗糙衰老,。泄熱,養血柔肝,強五臟,散惡血,調經。可以治療內分泌紊亂引起的雀斑、黃褐斑、暗瘡。促進新陳代謝,提高肌體免疫力,抑制臉上的暗瘡,延緩皮膚衰老。養血柔肝,使氣血充沛,容顏紅潤。具有清熱解暑、去斑、清心潤肺、平肝明目、護膚養顏等功能。常飲可使氣血充沛,容顏紅潤,精神飽滿。能調節女性內分泌,去除黃氣及色斑,令容顏潤澤。
Ⅷ 芍葯花主要分布在哪裡
芍葯花為毛茛科植物芍葯的花。別名離草、將離、婪尾春、沒骨花、殿春花、白芍、金芍葯。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山坡、山谷的灌木叢或草叢中。
芍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