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南鑼鼓巷小吃十大必吃有哪些
吉事果、麺食肆、陳先生的肉肉、聖卡琳娜義大利冰淇淋、烈火魷魚王、新鮮香脆大薯條、小西堂、小象同學的泰式奶茶、沙漏咖啡、鬼味烤翅。
1、吉事果
它是南鑼鼓巷的十大美食之一。它是用小麥粉糊糊捏成條,放在油鍋里炸成金黃色,再淋上冰淇淋做成的美味。西班牙的油條,沾上各種果醬和冰淇淋,是奇特的組合,而味道美好得讓人不敢相信!
4、聖卡琳娜義大利冰淇淋
專門賣手工製作冰淇淋的~冰櫃里一朵朵栩栩如生的玫瑰花兒太吸睛了~老闆介紹是用水果原汁製成的冰棍,不用擔心有不健康的添加劑~價格有些小貴,不過還是可以一試啦~
5、烈火魷魚王
京城首家獨創火山石烤魷魚,與之前吃過的鐵板燒不一樣!與多數魷魚油炸,烤做法不同,他家是把魷魚放在底料鍋里煮。沒什麼油。再加上調料。感覺是姜粉和辣椒,很特別。超大隻,有種「魷魚精」的即視感!
Ⅱ 青年大學生創業事跡材料
青年大學生創業事跡材料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跡材料吧,事跡材料是為了表揚先進、弘揚正氣、推動工作,對工作、學習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如實記載和反映的書面材料。擬事跡材料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青年大學生創業事跡材料,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年大學生創業事跡材料1
炫果的大利潤:90後大學生如何做校園水果電商
我在做炫果之前自己開過休閑零食店,也算是第一次創業吧。那一次,我沒掙錢反而虧了3萬塊。究其原因,首先我在錯誤的時間選擇了一個自己不熟悉的行業;第二,在和東家談房屋租賃的時候轉讓費中因為沒經驗虧了3萬塊。
我這個店本來想進一批煙,結果沒成想是一批假煙。導致那一箱香煙都沒法賣,再回過頭找批發商,找不著了。後來我又進了一批腌制的小魚,進回來發現快要過期了,賣不動,而且進的價格還比人家高,這一單也虧了。我的對面也有一家賣零食的店,我自己開的沒有任何競爭力,生意一直做不過人家。
第一次創業以後我就想著,第二次創業就想著一定先想好再做。所以我做炫果的時候我就先去了解了水果這個行業,而後又調查了我的目標區域的潛在競爭對手、而且做了一份創業計劃書。
我吸取了第一次小打小鬧的失敗教訓,這次我創業已經不盲目了,我要打造有競爭力的產品,去找符合自身能力的創業項目。
完成定位水果之後,我就開始完善和實行我的計劃。我將我的商業計劃分成了三個部分
即:線上訂購——清洗現切——線下配送
首先顧客在微信上下單,需要什麼水果和其他一些個性需求,客服負責售前服務。當顧客確認下單之後,我們就開始給他配水果,交給後場清洗加工,然後進行配送。
我的核心競爭力
1.消費渠道:相對於傳統水果零售店我們更有優勢,現在年輕人的消費習慣更傾向於網路,我們迎合了他們的消費習慣。
2.第二產品,我們原始水果的價格要低於水果店。我們不靠賣水果賺錢。我現在的產品維度是高於水果店的,我賣拼盤和果汁,因為這樣附加值高。
3.成本優勢:水果店有門面的租賃費用,少說幾萬,位置好的十幾萬,我這邊也可以不開店,直接配送省去了很多錢,我會把掙到的錢用於擴大再生產而不是像水果店首先要考慮攤到房租成本上。
事業由虧損到盈利
這次我第一單就掙了錢:第一,前期進貨我是跟著我家親戚一起進,她在南京做水果做了10年了有人脈有經驗。第二,我控制了進貨量,切多少進多少,少切一點無所謂。第三,我進的多的水果我會專門的宣傳,讓它不會滯銷。尤其是第一點,沒有經驗老道的人帶著,批發商會坑死你,我個人呢是這么感覺的。
現在我專注做南藝的校園裡面的市場,我可以覆蓋4個宿舍樓,每個宿舍樓有1500人左右。
利用校園的強關系營銷
同學的關系和社會的關系並不一樣,這層關系有助於我的生意擴張而不是阻礙。本身學生玩微信的就很多,而且學生群體微信好友基本都是自己的同學、老師(身邊的人),他們往往對這件事有好奇心會支持這個生意的。同學關系更牢固而且都住在一棟樓里、我這經常碰到一個宿舍一起買的,這樣的話單筆價格就可以上去。
現在一筆單子能達到一兩百。除了發了一次傳單,我沒做什麼別的推廣了,現在主要用微信做自媒體宣傳。
國外的鮮果切市場觀察
在國外超市裡沒有原始的水果,都是鮮果切。叫做Fresh-cut fruits,我覺得以後水果的產品形式會改變,往鮮果切方向發展,因為它更方便,可作為一種旅遊休閑食品和餐後甜點。在國外,比如美國市場,鮮切產業有8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而鮮果切有125億美元,我想在人口眾多的中國這個數字想必要乘以幾倍。
其實在學界,果品采後如何加工是一個研究命題,鮮切水果就是解決的一種方式,而我觀察到,近幾年來在國內的一線大城市這種產品也不稀奇了,能不能星火燎原就看以後的發展了。
行業佼佼者的經營方式
談到鮮切其實不得不說賈冉和果酷網,在業界,果酷網算是做的比較大、比較成功的了。據我了解,起步階段,那時候賈冉和他的合夥人手頭只有10萬元的運轉資金,為了降低風險,他仍然留在原來待遇不錯的單位,兼職做果酷網。他們的想法很樂觀:全北京「在哪兒都有人吃水果」,推廣方式基本就是發傳單。
在開始時,果酷網每天約能出50~100單,但平均收入卻只有1000塊錢左右,連成本都覆蓋不了。半年之內,在沒有大的推廣費用消耗之下,10萬塊錢也很快用光了。後來他轉型去做B2B了,情況很快就好起來了。
其實在這個行業里B2C模式是行不通的。C端的潛力雖然是無窮的,但是在鮮切水果領域,小成本根本玩不轉。鮮切水果屬於高頻次、低價格的產品,每天應對C端消費者一盒兩盒的消費需求十分折騰,而如果有大客戶,一下子訂幾百幾千份,難度就大大降低了。
目前,果酷網有200多家企業客戶,每天的送貨量達到上萬份。
很多人認為這個行業就是把水果切吧切吧,就送了。其實要知道遠不止這么簡單,我認為在現在,我應當學習果酷
1、果酷比我們供應鏈系統更成熟、成本更低,他們是流水線生產、人工效率高。
2、果酷目前是b2b,效率高,後台數據系統能很好的控制水果損耗,也加大了利潤空間。
青年大學生創業事跡材料2
90後大學生賣手抓餅堅持手工製作年收入250萬
7月24日,禹化普製作的金黃的台灣手抓餅。
大學生禹化普大三時就當上手抓餅小老闆,2年來連鎖加盟店已開遍大學城
你曾經在北城天街小吃街吃過台灣手抓餅嗎?這家不到10平米的小店老闆竟是一位剛剛畢業的90後大學生。禹化普大三時就當上手抓餅小老闆,在兩年時間里發展了4家直營店、1個加工廠和8家加盟店,年收入達250萬元。
每天下午4點,在北城天街小吃街店門口,已經有五六個白領在排隊。放面團、煎雞蛋、配作料……三分鍾後,兩個手抓餅新鮮出爐遞給了前面的顧客。和傳統烙餅不太一樣,這個餅千層百疊,面絲千連,外層是淡淡的金黃色,內層柔軟白嫩。
每天能賣400個餅
這么多人包圍著店,為什麼還有顧客加入呢?「這五六個客人是活招牌。顧客也許不知道我們,但看著這人氣,就會吸引他們來嘗鮮。」禹化普說,小吃店的秘籍就是要保持人氣旺,排隊人越多生意越好。
「以前我們追求速度,人多了就一次出6個餅。」禹化普說,在20xx年做第一家店時這個快捷的方式並沒有贏來顧客青睞。他特意跑到成都小吃街去考察,發現類似的小吃店老闆總是保持慢工出細活的狀態。即便店外已經排起長龍,也不慌。而前來的顧客絡繹不絕,等待著他們的美食。
禹化普回到重慶,開始要求師傅一次只做2個餅,甚至有時候做一個餅。這個營銷方式反響很好,餅保持最好的口感,排隊的客人反而更多了,每天平均能賣400個餅。
加盟店4個月盈利
禹化普的北城店是兩個月前開的,雖然租金掏了1.3萬元,但是卻成了店裡的活招牌。北城店現在每月能賣1.5萬個餅,憑借這樣的人氣,禹老闆在月初迎來了三位新的加盟商。
禹化普說,從去年的5個加盟商情況來看,基本4個月就能盈利。加盟費收1萬元,門店3-10平方米即可,租金價格通常在3000元左右。扣掉原料、房租、水電煤及人工費用,按每家店最差賣300個餅算,一個月的純利潤平均為8000元。
一開始,禹化普想做連鎖直營模式,但當他們擁有第三家直營店時,開始打磨品牌。想要與大品牌競爭打開這個細分市場領域,必須吸引加盟商。
「每賣一個面團給加盟商,他們賺8毛,我們只賺五毛,薄利多銷。」禹化普說,按10個月算,5家加盟店每天至少購買2500個面團,一年僅靠賣面團營業額能達到100萬元。
連鎖店堅持手工製作
20xx年10月,仍在電子校攻讀信息管理的大三學生禹化普認識了在大學城西街做手抓餅的許少波。兩人一拍即合決定連鎖經營,許少波專注於技術改良,而他負責開店營銷。
隨著20xx年大學城西街兩家分店步入正軌後,禹化普開始擴張腳步。去年他新增了一家直營店和5家加盟店,殺入了大學城。「大學城八所院校差不多15萬人,70%都吃過我們的手抓餅。」如果說4成靠營銷,那麼口感佔六成。油酥面團是手抓餅口感的關鍵,禹化普一直堅持在自建的加工廠裏手工製作,拒絕機器加工。
禹化普計劃最近2-3年在西南片區打開手抓餅市場。現在他的困惑是,隨著市場不斷擴大,管理、資金、人員問題就顯得力不從心。
青年大學生創業事跡材料3
大學生創業APP微信賣包子:營業額破億
蒸籠掀開,水蒸氣「噗」地一聲涌了上來,瞬間將劉伯敏淹沒。
這是2月14日,和善園包子鋪在竹山路的新店開張不久,總經理劉伯敏在廚房裡和廚師們度過了情人節。
竹山路的包子鋪與和善園其他一百多家店鋪都不同。這家店緊鄰地鐵站和市民廣場,有可以用餐的大廳。劉伯敏對這家店極為看重,只要有客人來,劉伯敏就會驅車將他們帶到這里。
它代表了劉伯敏的最新規劃:開進社區,「讓晨練結束的市民能第一時間吃到包子」。
此前,26歲的`「包子哥」劉伯敏的策略以「新」著稱。在南京城,他大力推廣包子的互聯網營銷,強調「快節奏」為上班族服務,迅速佔領市場。一年擴張後,他開始思考「節奏放慢」。
這是劉伯敏「做包子」的第二年,但他已經開始想到了未來:要做最好的中式快餐。
大三當上總經理
上午八點半,劉伯敏進入位於南京市軟體大道三層的辦公室。在會議室里,他拿出一張任務表。
「這個昨天完成了嗎」,「完成了」,「好」,劉伯敏低頭在紙上畫下一個鉤,而沒有完成的事項,他會畫下一個叉。
這些鉤和叉,將成為員工考核的標准,牆上張貼的上個月員工考核表中,劉伯敏得分最低,「下屬的表現,直接決定我的評分,評分低,說明下屬有人做得不夠好」。
劉伯敏有獨立的辦公室,但他幾乎不呆在裡面。例會結束,他坐到大廳的空工位,辦公桌上,有一整套「微營銷教學」光碟。
劉伯敏皮膚有些黑,頭發吹得一絲不苟。社交的熟練程度,幾乎看不出來是個26歲的小夥子。
20xx年,劉伯敏來到和善園成為總經理,沒人想到,這個新晉領導真正的身份是南京工程學院的大三學生。
上任之初,劉伯敏不敢和同事多提起自己的身份,「怕他們不服我」。
剛接手,他將公司的管理結構改變成「線性管理」,只和四名總監交接,降低溝通成本。
他有自己的理念,「少談人品,多談人性」。
瘋狂創業的大學生
新店考察期間,劉伯敏患上了重感冒。采訪當天,他在醫院匆匆輸完液後,又回到公司處理事情。熟悉劉伯敏的朋友說,劉伯敏和讀書時一樣,都是拚命三郎。
「我童年太飢餓了。」他解釋說。
劉伯敏是甘肅隴西人,父親是代課老師,母親賣水果補貼家用,「一毛錢的冰棍都吃不起」。
20xx年,20歲的劉伯敏經過兩次復讀,考上南京工程學院,成了村裡第一名大學生。他的學費是自己的打工錢加上父母跟鄉親拼湊出來的。
從大一開始,劉伯敏試遍各種兼職:洗盤子,發傳單,開奶茶店……吃穿不愁後,劉伯敏開始不滿足,「大學生創業不能是擺地攤,不然對不起大學生這三個字」。
機會出現在大二。劉伯敏帶領團隊參加了一次全國創業大賽,獲得全國二等獎,拿到了二十萬獎金。
他把團隊八個人召集起來,「這二十萬我們要全部拿出來開公司」。
同學們覺得這想法有些瘋狂。經過協商,最終劉伯敏拿出十萬分給成員,另外十萬,他們創立了一個公司,卓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這是一家新媒體公司,負責幫企業用戶開發APP、微信營銷等。大二下學期劉伯敏的身份已成公司老總。
包子生產銷售網路化
2月15日下午,仍在感冒中的劉伯敏參加了一個企業家沙龍。這是年底前本土企業家們的最後一次聚會。
劉伯敏習慣把公司事務安排在上午。下午,他會開著車參加南京城內的沙龍、講座和聚會。
也常有人邀請劉伯敏為大學生們做創業講座。劉伯敏給自己總結了幾個關鍵詞:臉皮厚、資源。
剛入大學時,劉伯敏長相老成衣著寒酸,在各類學生組織的面試中落敗。他把初中時的「清秀」照片交到學生會,才被錄取。但他們看到劉伯敏本人,「發現上當」。
劉伯敏表現努力,很快當上了學生會副主席。學生會的人脈,成了劉伯敏創業的最初資源。
卓遠公司成立後,劉伯敏業務稀少,「困難時3個月發不出工資,在學校打兩個菜,5份米飯大家省著吃。」
劉伯敏尋找各種企業家聚會,為公司尋找新項目和投資人。在一次聚會中,他結識了和善園創始人沈春龍。
「和善園」是南京老牌連鎖包子鋪,其靠口味來營銷方式在競爭中已有些落伍。
沈春龍看中了劉伯敏的新媒體經歷,認為他能帶來新鮮血液。
對劉伯敏而言,也許是童年的飢餓太過深刻,他一直想開一家餐飲店。
兩人一拍即合。劉伯敏將卓遠託付給同事打理,自己到和善園擔任公司總經理。
經過市場調研,劉伯敏決定瞄準都市年輕人。他對包子鋪進行了互聯網改造。
考慮到年輕人早餐時間少,劉伯敏開發了APP和微信預訂包子渠道。年輕人可以下午在網路上預訂包子並付款,第二天直接到附近的包子鋪取預訂好的包子。此外,還支持網上預約外送。
參考西方快餐店,劉伯敏投資七千萬新建中央廚房,對面料和餡料進行標准化控制,保證了各店口味統一。
店鋪選址方面,劉伯敏在微信中開放平台,顧客可在平台中上報可開地點,劉伯敏親自帶領人員考察,一旦決定開店,上報者可以獲得數千元的獎勵。
一年間,和善園在南京迅速擴張。劉伯敏接手時,和善園有70家門店,如今已經擴展到170家門店。
江寧合夥人
2月16日下午,聽說照片要上新京報,他特地開車前往附近的理發店,要求店員為他整理發型,「這是要上報紙的,你幫我好好搞搞」。
劉伯敏關注時事新聞,他的偶像是,「他有很多經濟改革,也鼓勵我們創業,不然的話,像我這樣草根起家的想都不敢想」。
如今,劉伯敏依然在南京郊區租房,開一輛便宜的國產轎車。
想到當年學生時期的創業艱辛,劉伯敏在江寧區團委的幫助下創建了「江寧合夥人」聯盟並擔任會長。這一項目將分散的創業團隊聯合起來去承接大項目,變成小創業團隊的橋梁。
身為總經理的劉伯敏仍認定自己是「大學生創業者」。盡管他帶領的和善園,截至去年11月份,已有1.2億銷售額。按照包子行業至少10%的利潤率來算,去年劉伯敏和他的團隊凈賺千萬。
危機並非不存在。之前開的幾家堂食包子鋪,因為各種問題經營不善,新模式仍需試驗。此外,南京市場已經飽和,和善園想要發展,必須進入蘇南甚至上海。然而,上海餐飲業競爭激烈,劉伯敏仍苦尋突圍之路。不過,劉伯敏仍拿出了「拚命三郎」的架勢,「我不僅要把包子賣到上海,還要賣到北京,賣到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