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園多元智能教育:智能測評系統2
選擇適合孩子的幼兒園不僅要考慮教育環境和教師素質,還需要關注日常的生活細節,如床上用品的選擇。您是否想了解如何挑選最適合孩子們的床上用品呢?我們的幼兒園家紡官網提供了健康無污染的產品選擇,歡迎點擊了解更多。https://www.87dh.com/jd2/
加德納:我的四個問題你都回答了,現在該我回答你的問題了。
沈致隆:你在2003年的演講《多元智能理論二十年》中,說到目前為止只定義了八又二分之一種智能。其中的“存在智能”,你雖有證據但不能完全肯定它的確存在,所以只承認它是“二分之一”種智能。在1999年出版的專著《智能重組——21世紀的多元智能》(IntelligenceReframed:)中,你定義它為:
“存在智能,就是對人生和宇宙終極狀態的思考。存在智能的核心能力,是在直達廣袤無垠的宇宙盡頭為自己定位的能力,是在人類的生活環境中與存在有關的能力,如在探索生命的價值、死亡的意義、個人肉體和內心世界的最終命運之時,在被人所愛或全身心沉浸在藝術之中獲得刻骨銘心的感受之時,為自己的存在定位的能力。”
你又說:“這種能力在人類已知的每一種文化中都受到重視。在各種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類,都創造了各自宗教的、神秘的、超自然的以及哲學的體系,來處理有關存在的問題。在現代的社會里,除宗教以外,人類還從美學的、哲學的、科學的等各種角度,說明自己對於存在問題的思考。”
因此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這種智能與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和存在主義藝術有關。今天看來沒有時間談存在主義藝術,那個問題更復雜。我的問題僅僅是,存在智能的概念,與存在主義哲學及其源頭的幾位歐洲代表人物如丹麥的克爾凱郭爾(Kierkegaard)、德國的胡塞爾(Huerl)、海德格爾(Heidegger)、雅斯貝爾斯(KarlJaers)、法國的薩特(Jean-PaulSarte)等人的理論,或者與以老子為代表的中國道家的哲學思想,究竟有何關系?
加德納:雖然當我選擇“存在”作為智能的名稱時,很清楚地知道你提到的那些哲學家所做的工作,但是存在智能和任何特定的歐洲哲學家或者中國哲學家之間,並沒有非常密切的直接關系。我只是想強調一個事實,那就是所有的人類個體,有時都會思考生命的意義等一類問題,只不過你信中提到的那些哲學家,曾經將這些問題納入了自己研究范圍的中心。
早期人類最主要的認知活動之一,就是思考並試圖弄懂與存在有關的哲學命題,直接或間接地研究與宇宙這個主題有關的遠古的藝術、舞蹈、神話和戲劇的存在含義。但直到真正的宗教和系統的哲學理論出現之後,人們才開始用語言直接討論有關存在的問題。此前的神話和戲劇,可以被認為是討論存在問題的間接的方式。認識存在的能力和掌握語言的能力,都是人類的特徵,是人類與其他生物最大的差異。
沈致隆:“沒有非常密切的直接關系”,並不等於沒有關系。實際上你已經指出了“早期人類最主要的認知活動之一,就是思考並試圖弄懂與存在有關的哲學命題”,可見這是一種哲學家的智能,而且是存在主義哲學家的智能。你又說“認識存在的能力和掌握語言的能力,都是人類的特徵,是人類與其他生物最大的差異”。根據你的這一論述,加上我研究存在主義藝術家及其作品的體會,我以為存在智能是人類一種長期普遍存在的、非常重要的智能,很明顯的確是存在的。讓學校師生盡早認識這種智能,培育他們雙方的這種智能,是加強心理教育的方法之一,可以有效地減少青少年的心理障礙。對於美育和藝術教育的深入開展,這種智能也是很有幫助的。
加德納: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存在智能越來越有信心。現在看起來已經不是一半對一半的問題,它存在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我今後將繼續工作,尋找證據,希望最終能夠確定它的存在。
第二篇:多元智能理論的歷史與現實
——訪加德納《多元智能》中文譯者、知名教育學者沈致隆
《中國教育報》2004年5月20日第7版
5月18日,國際教育界的“大牌人物”、著名美國教育學者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正式開始了他的中國之旅,而在訪問中國之前,他的多元智能理論學說就已經在中國教育界風靡一時。多元智能理論到底是怎麼回事?多元智能理論有什麼最新發展?多元智能理論有什麼現實意義?北京工商大學沈致隆教授1997年曾受霍華德·加德納教授邀請,赴哈佛大學訪問、講學,回國後翻譯了霍華德·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一書,是最早把多元智能理論引入到中國的學者之一。近日,記者就多元智能理論的有關問題采訪了他。
問: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是一種偶然嗎?它提出和創立的背景是怎樣的?
答:1979年,受荷蘭海牙伯納德·凡·李爾基金會的委託,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一個研究小組《零點項目》承擔了一項重大課題,研究人類潛能的本質及其開發。當時《零點項目》兩名負責人之一的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接受了一個令人膽怯而又極富魅力的任務:寫一部專著,在人文科學領域中建立人類認知本質的理論。
這一研究工作的成果是霍華德·加德納博士1983年出版的專著《智能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在這一著作中,作者將自己過去關於兒童藝術認知和腦損傷病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它調查報告加以綜合歸納,提出了這一今日已經風靡全球的心理學理論。他的目標是提出人類思維的新觀點,比人們過去在認知領域研究中所接受的觀點更廣泛、更深刻、更全面。
多元智能理論產生的大背景,是60年代開始持續多年的席捲美國教育界的反思和改革浪潮。它產生的環境,是重視基礎學科研究和學科交叉研究的哈佛大學及其教育研究生院的《零點項目》。這是一個由著名哲學家納爾遜·古德曼教授創建的研究機構,立志從零開始研究當時不被心理學認可的藝術心理的發展,從而向傳統的智能理論發起了挑戰。當然,加德納本人跨學科的學習和研究經歷、學術追求、傑出的創造能力和創造精神,也是多元智能理論產生必不可少的主觀因素。
問:多元智能理論和我們傳統的智能理論有什麼根本的區別?
答:首先是概念不同。傳統的智能理論,也就是加德納教授稱為智商(IQ)理論和操作的智能概念,就是解答智力測驗試題的能力。按照IQ理論,運用統計方法,與不同年齡接受測試者的解答加以比較,可以從測驗分數推斷出他們的智能。不同年齡接受測試者在不同測驗中所得的結果有明顯相關性,證明智能隨年齡、學歷、經歷的變化不大,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屬性或能力。這種理論認為智能是單一化的,IQ測試是客觀公正的,IQ分數的高低與人的智力水平成正比。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會中,解決問題或製造產品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能夠針對某一特定的目標,找到通向這一目標的正確路線。從構思一部小說的結尾到下棋時把對方將死,甚至修補一床棉被,都是生活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科學理論、音樂作品、甚至成功的政治競選,都是上文所說的產品。它還認為智能不是單一的,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擁有八又二分之一種以上各自獨立存在的智能,只不過每個人的智能強項和弱項各不相同。不同的人在解決問題和製造產品的時候,組合運用這些智能的方式和特點不同。此理論認為,除遺傳因素以外,後天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受教育經歷,對兒童的智能也有重要作用。此理論還認為,IQ測試有明顯的種族偏見和西方文化的影子,其成績與受測試者的文化背景、社會地位或經濟地位有關,並不公正。IQ只能測出八又二分之一種以上智能之中的兩種,所以是片面的,並不能全面反映一個人的智力狀況。
問:多元智能主要包括哪些智能?答:一是語言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指的是掌握並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數學-邏輯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指的是邏輯推理、數學運算以及科學分析方面的能力;三是音樂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指感覺、欣賞、演奏、歌唱、創作音樂的能力;四是身體運動智能(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指運用全身或身體的某一部分,解決問題或創造作品的能力;五是空間智能(
atialintelligence),指針對所觀察的事物,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模型或圖象從而加以運用的能力;六是人際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指了解他人,與人合作的能力;七是自我認識智能(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指自知、自處、深入理解(understand)自己內心世界的能力。
問:多元智能理論有什麼最新發展?答:多元智能理論產生以來的進展,可以從其創始人加德納教授20年來的三部著作和兩篇文章中得到線索。
1983年他在《智能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FramesofMind:,中譯本1990年出版)一書中,提出並詳細敘述了這一理論。1993年他在《多元智能》(MultipleIntelligences:TheTheoryiractice,中譯本1999年出版)一書中,進一步概括歸納了這一理論的要點,並總結了第一個10年理論的實踐,因此原書還有一個副標題
《實踐中的理論》。1999年他在《智能重組:21世紀的多元智能》(IntelligenceReframed:,中譯本2000年出版),對理論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思考,並且討論了另外三種智能存在的可能性。這三種智能是博物學家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存在智能(existentialintelligence)和精神智能(iritualintelligence)。在這本書中,他還討論了藝術智能和道德智能的有關問題。
2003年4月21日,加德納教授應邀在美國教育研究協會上發表了演講《多元智能理論二十年》(中文譯稿刊登在《多元智能》中譯本2004年4月第二版的附錄中),不但總結了20年以來他所做的工作,肯定了博物學家智能的存在,還提出存在智能僅僅是可能存在,所以說他至今只承認八又二分之一種智能。同時他展望了未來幾十年多元智能理論的研究方向和重點,斷言有那麼一天,智能的數目將會增加,或者智能之間的界限被重新確定。他認為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做。如何將智能最大限度地組織和調動起來,以實現特定的教學目的,就是其中之一。
他還認為應該系統地研究人類的思維是怎樣處理學科交叉的研究的。因為這些學科交叉的研究,可能是自然的認知活動,也可能是不正常的認知活動。其次,他認為應該從頭開始,為多元智能理論尋找生物學的依據。20世紀80年代初期,來自遺傳心理學和進化心理學的可靠證據很少,有關推理人為的痕跡明顯。20年來,大量來自於神經心理學研究的有力證據表明,的確存在著不同的智能。這些證據對於證明多元智能理論的正確性,是非常有力的。他表示如果還能再有一次或兩次生命,他願意根據新的生物學知識重新思考智能的本質。
2003年12月,他在為我的專著《加德納·藝術·多元智能》寫的序言《人類的潛能:科學的思考和價值觀的思考》中,回顧了從亞里士多德、孔子、孟子、柏拉圖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古代思想家,直到當代人心目中人類的本性和潛能的概念,提出每個社會都必須確定下列兩個問題:人類的哪一種潛能應該被珍惜?有限的教育資源應該先分配給誰?認為只有多元智能理論,可以解釋人類個體最後怎樣變成了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成人角色。這些角色可以是從演說家到物理學家,從運動員到會計,從詩人到政治家,從航海家到藝術家,到臨床醫生或者獵人,五花八門。他認為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教育體制,能夠辨認兒童和年輕人的多種才能,並指導他們邁向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特定智能強項的職業或副業。他強調此理論最重要的目的和作用,是促使智能觀念的更新,使社會珍視更廣泛的人類的智力潛能和成就。
問:多元智能理論對當前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有什麼借鑒意義?
答: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的目標,是徹底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這一點,與多元智能理論的教育學導向不謀而合。此理論的出現,為我國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根據。它在美國和世界各國成功的應用,給予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很多有益的啟示。很有意思的是,1994年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院長墨菲(Murphy)教授對《零點項目》和多元智能理論的稱贊,恰如其分地回答了你這個問題。它說:“這個項目的研究對人類的智能理論發起了挑戰,使我們對創造性和認知的理解更進了一步。它還使我們不得不再一次思考教育的內涵,思考未來教育的模式”,他還說:“他們的工作幫助教育家辨認和培養那些在傳統教育中不被承認和沒有被發現的智能強項,開發和試驗了新的課程、新的活動、新的評估方法和教學方法,對美國各級學校有深遠的影響。”
加德納及其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心理學家不應專注於發明各種測試方法,然後將兒童按照聰明程度分等、排隊,而應該集中精力,幫助那些在學校表現似乎不佳的人,樹立他們學習的信心,開發他們的智力特長和強項,從而造福於社會和人類。
多元智能理論表明,過去的應試教育著重選拔、淘汰人,方向錯了,所用的標准也錯了。僅僅憑邏輯數學智能和語言智能,判定人的智力高低,以決定誰該接受高等教育,誰該從事簡單勞動,人才評價、職稱晉升以文憑為唯一標准,是社會人力資源的最大的浪費。對於應試教育中的不成功者,應該發揮其數理邏輯、語言以外的智能優勢,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同時開發智能弱項,以求全面發展。
對於應試教育中的成功者,一樣需要加強數理邏輯、語言智能以外的音樂、身體運動、空間、人際、自我認識、自然、存在智能的培育,滿足時代對綜合素質的要求,度過更加美好的人生。
孩子們的健康與快樂是每位父母的心頭之願,除了優質的教育環境,日常用品的選擇同樣重要。想要為孩子們挑選更合適的床上用品嗎?請訪問我們的幼兒園家紡官網,那裡有專業的選擇,讓孩子在舒適的環境中健康成長。https://www.87dh.com/jd2/
⑵ 小孩子上幼兒園需要准備啥東西
需要准備3個方面的東西 1、自理能力:基本就是吃飯、睡覺、大小便的自理能力,這個需要現在開始去引導,讓孩子學習。 2、心理准備:多和孩子溝通,讓孩子知道上幼兒園是大孩子才能做的事情,多說一些幼兒園的趣事,讓孩子對幼兒園有個期待,如果有機會,和孩子一起去幼兒園熟悉一下環境就更好。 3、生活所需:這個看...不同幼兒園有不同的要求,可能會需要准備一些枕頭被子、席子,也可能由幼兒園統一提供。 推薦你看看林怡的《上幼兒園不用愁》,裡面比較全面的介紹了上幼兒園需要做的事情,也有一些親子讀物和孩子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