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望角在南非哪個省
開普敦省(通常稱為簡單的開普省 )它包含了舊的開普殖民地 ,並作為其首都開普敦 。 它創建於1910年南非聯邦成立時,包括原來的開普殖民地和其他地區,如英屬貝專納 (不被混淆與貝專納保護地 ,現在的波札那 ), Griqualand東 (周圍地區Kokstad ) griqualand西 (周邊地區金伯利 )。這給了開普省的面積大小類似的美國州得克薩斯州 。 在南非聯盟的形成時間,現在被稱為南非的整個地區只有四個省份: 德蘭士瓦 ( 南非共和國 ), 納塔爾 ( 納塔利婭共和國 ), 奧蘭治自由邦和開普省。
2. 如何寫對郵票發展史的感想200字起求大神幫助
郵票的歷史 郵票出現之前 在1840年郵票誕生以前,出現過有很多種郵件付費形式。巴黎郵局的佃戶讓—雅各·雷奧爾德·德·維利埃(Jean-Jacques Renouard de Villayer)在年發明了一種名為「付款票」(或應付票據,法語:Billet de port payé),這是與郵票類似的紙樣收費條,價值一蘇。這種付款條被面並無粘性,需要用夾子或繩帶固定在信件上。目前這種付款票已很難見到,而且流傳至現世的情況不詳。 在英國也有類似郵票前身製品。自1680年起倫敦芬尼郵局(London Penny Post)的商人威廉·杜克瓦(William Dockwra)和羅伯特·穆里發展出新的郵價統一系統,他們為發信者的郵件蓋上郵戳的做法非常受歡迎,致使當時約克公爵在郵政領域的壟斷地位岌岌可危。不過公爵向芬尼郵局施壓,迫使後者在兩年後放棄該項業務,而且被並入郵政總局。而芬尼郵局一些流傳下來的三角形郵票現在依然可在博物館見到。另外最少有四枚為私人所收藏。 19世紀初一些城市出現了所謂的「城市信封」(Stadtkuverts),也可看作為貼在信封上印刷郵票的前身。1818年薩丁島出現一蓋有郵戳的信紙,1821年前後由不列顛報紙發出的回復卡也已經有郵戳印記。世界上第一張印有郵票的明信片是在1838年從悉尼發出的郵簡。 第一枚郵票的誕生 羅蘭·希爾爵士郵票的誕生,是由於郵資的徵收對象的改變:不再是收信人,而是發件人付費。這是一種「預付模式」(先付費後使用)。而且郵資的費用可以因此而降低,收費也變得簡單起來,通信因此走入尋常百姓家。 早在1836年來自盧布爾雅那的奧地利人勞倫斯·科師爾(Lovrenc Ko�0�8ir)向奧地利政府提出建議,引入郵票簡化郵政服務。蘇格蘭書商詹姆斯·查門斯(James Chalmers)在1838年遞交了類似的建議。建議可能為羅蘭·希爾所採納,而後者在1835年受不列顛政府委託去對郵政進行改革。希爾因此成為郵票使用的倡導人。 在19世紀早期,郵資是按郵件送遞路程遠近和信件紙張數量分別逐件計算的,即「遞進郵資制」,費用由收件人支付。按照規定,郵程在15英里之內收費4便士;20英里內收費5便士;300英里內收13便士……除此之外,按照郵遞條件還會另加郵資。郵資非常昂貴。據記載,一封從倫敦到愛爾蘭的信件就要花費一個鐵路工人一個月工資的兩成。如此高昂的郵資不僅平民望而卻步,連國會議員也難以承受,為此國會竟決定議員可享有免費郵件。結果一些議員將這些免費郵件大肆贈送給親朋好友,免費郵件竟占郵件總數的75%,郵政部門因此虧空嚴重。而民間也想盡辦法逃避郵資,諸如請人代送或拒絕收件等方法層出不窮。 黑便士希爾於1837年2月22日出版了一本名為《郵政改革—其重要性與現實性》的書籍,主張取消郵件免費特權,在英國本土郵件重量只有低於0.6盎司一律只收1便士的改革方案,並且由寄件人預付郵資,還提出用一種印刷精美的郵政用品來預付郵資,引起廣泛回響。1839年7月22日,希爾的郵政改革主張終於在下議員通過。8月17日,該方案獲得了維多利亞女王的通過,決定自1840年1月10日正式實行。1840年3月,第一批郵票240個郵票模版製作完成,4月15日開機印刷,並於同年5月1日正式發行,並且在5月6日生效(但在5月2日已有人在使用了)。 因為其面值1便士且用黑色油墨印刷,所以收藏家稱之為「黑便士」,是為世界上第一枚郵票。該郵票圖幅為19mm×23mm,無銘記,無齒孔,有背膠,有小皇冠水印。 最初的兩枚郵票設計也是多得羅蘭·希爾。為之他收到數千份設計,最後都為他棄之不用。郵票上的畫像來自於一枚他特別喜歡的1837年紀念幣。面值1便士的郵票是黑底的,2便士面值的則是藍底。亨利·科巴(Henry Corbald)為之製作雕版,而印刷工作則由珀金斯,培根·珀斯印刷廠(Perkins, Bacon Petch)承擔。而黑便士郵票也有其不足之處,郵票上的黑色郵戳不易看清,且容易洗掉,因此有人鑽漏洞將其反復使用。為此,之後的1便士郵票改用紅色印刷,1841年2月10日,紅便士宣告誕生。 郵票的推廣 黑一兩枚郵票誕生後不久,其他國家也開始跟著使用起郵票來。1841年和1842年在美國出現了一些郵票。1843年巴西也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套郵票,共3枚,面值分別為30、60和90雷依斯,被稱為牛眼郵票,是世界珍郵之一。1843年3月1日,瑞士蘇黎世州發行地方郵票,分別以阿拉伯數字4和6為主圖案,這是世界第一套雙色郵票。1849年,法國發行了第一套郵票,以穀物女神色雷斯為圖案。德國的第一枚郵票則是黑一,在1849年11月1日由巴伐利亞王國發行。1850年德國城邦漢諾威、普魯士、薩克森、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還有巴登緊隨其後。奧地利則在1850年6月1日開始發行郵票,它們在列支敦斯登境內同樣有效。中國的第一張郵票是大清郵政在1878年1月發行的大龍郵票。大龍郵票有三個版式,即薄紙大龍、闊邊大龍和厚紙大龍。 中國滿清煙台發行的一套地方郵票很快就有新的郵票種類誕生,例如在奧地利1851年出現的報紙郵票。而1871年秘魯值第一條鐵路開通之際發行了世界上第一枚紀念郵票。但並非所有歷史學家都贊成此觀點[1]。郵票開始具有廣告效果。 法律作用 郵票的正式名稱為「郵值標簽」。這個詞來自於君主階層,卻很好的說明了郵票的法律歷史來由。貼上郵票意味著為運送郵件繳納了事先規定好的郵資。郵政是屬於國家管理的,或者是由國家制定的寡頭經營(有時候有其他的名字,如藤和塔西斯家族(Thurn und Taxis),所以公民的郵政行為屬於國家法管理范疇。德國聯邦郵局在私有化以前的郵政條例是等同於法律條例的,它管理著郵政服務與郵政使用者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有時可以免去私法對郵政服務所規定的稅款。 郵票應用高潮 在19至20世紀之交,一戰前夕,郵票應用達到高峰。由於鐵路的迅速發展,郵件成為了最重要的通訊手段。郵票印刷數量達到歷史新高。奧地利最主要的5和10赫勒面值郵票在1908年印數達30億。而且這些郵票只能在奧匈帝國境內奧地利部分,即切斯萊坦尼亞使用。匈牙利自1867年奧匈協議後獨立發行自己的郵票。 隨著郵票的發展,出現了所謂的「郵票語言」。郵票在信封上的位置,放法有著某些隱含的含義,例如「永遠忠於你」。但是之後這門語言又日漸式微。 郵票成為宣傳工具 東德的馬克思郵票一次大戰期間郵票發展成宣傳工具。在作戰雙方國內各自出現其偽郵票,主要是起到醜化對手的作用。而所謂的「間諜偽詐」,就是一方仿製對方郵票,通過中間人以敵方郵遞途徑傳播宣傳材料。也因此被人命名為戰爭郵政偽詐。所以若在戰時以私人名義大量購買郵票是很容易引起對方注意的。宣傳偽詐則是模仿對方郵票,但是有所更改,以醜化對方(如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Reich」被改成無意志帝國「Futsches Reich」)。這些手法在二戰最甚。例如英美兩國曾大量偽造希特勒紀念郵票,將其頭像改為希姆萊。德國也將一些英國紀念郵票中喬治五世的頭像改為斯大林的頭像,並將錘子與鐮刀圖案畫入其中。但在冷戰期間也可見。 郵票同樣也可以作為間諜工具。二戰中,一名德國女間諜通過信封上郵票的郵戳得以了解一支法國炮兵部隊的地址與行蹤,最後這支炮兵部隊被幾乎全殲。奧匈帝國曾經以郵票圖案作為情報,以此來達到觀察南斯拉夫各部隊駐地的目的。 不但是敵對雙方會將郵票作為宣傳工具,就是獨裁的國家,如法西斯納粹德國通過大量印製郵票製造對希特勒的個人崇拜。類似的還有朝鮮的金正日,前蘇聯的斯大林,羅馬尼亞的尼古拉·齊奧塞斯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文化大革命早期大量發行毛澤東紀念郵票。但是除此之外,一些對國民有著深遠影響的人物也會登上郵票的版面,例如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美國的開國之父喬治·華盛頓、中華民國的國父孫中山、東德的馬克思。前蘇聯曾為其卓越的航天技術大做文章,通過發行相關郵票,向加盟國顯示自身的科技實力。 郵票的今天 隨著當代蓋郵戳機的應用與電子郵件的迅速普及,郵票的使用量在不斷減少。即便如此,郵票的每年世界使用量還是數以十億計的。 收藏者是郵票的一大主顧,為了迎合這些用戶,郵政當局發行了很多紀念郵票,例如正值世界盃之際發行的世界盃紀念郵票,還有一些仿古製品。一些小國家的郵票已經不再是為了郵政用途,而是向收藏者售賣,作為自身財政一大來源,如梵蒂岡、列支敦斯登、聖馬利諾,還有一些非常貧困的第三世界國家。 新式郵票 2-D-STAMPIT碼自2002年起,德國的用戶可以通過軟體STAMPIT在互聯網上下載列印郵票。自從郵政改革之後,郵政事業的壟斷開始瓦解,一些私營企業也可以出版自己的郵票。例如柏林的PIN AG2004年就東德喜劇系列的Abrafaxe發行了郵票。 2003年荷蘭和芬蘭郵政(後者顯示面向企業用戶)引入一些可以由用戶自己設計的郵票。他們可以將相片,圖片或者是標識導入到模板中付印。奧地利在2003年也提供該服務,最低印數為200,但2005年後則降至100。而美國則只需20張即可。瑞士在9月6日發行了四張印有手機照片的郵票,所有瑞士公民都可提供這些手機照片。 奧地利在1988年引入了全息照片郵票。但該技術花費甚高,所以並未成為主流,這是為了特定場合而制。這種郵票現只有120張左右,而且自成了一種收集方向。 郵票的特點 銘記 銘記用來表示郵票的發行國家與機構。1874年,郵政聯盟規定各國郵票都必須印上國名;1889年修訂的《萬國郵政公約》又明確規定應當用拉丁文來標記國名,但目前該規定沒有被嚴格執行。目前世界各國的郵票銘記主要是採用文字標注,這通常是國名或國名加郵政字樣,有的還加註英文。以中國郵票為例,採用的是「中國郵政」加「CHINA」銘記。美國的是USA或US,前蘇聯則是СССР。英國是唯一的例外,因世界第一枚郵票誕生於英國,萬國郵政聯盟允許英國郵票勿需標識國名,因而其郵票銘記為女王的側面剪影,不標任何文字。此外,匈牙利發行的郵票銘記不是其國名,而是「MAGYAR」(「馬扎爾人」之意);瑞士的郵票銘記則是「HELVETIA」(「荷爾維第亞人」之意)。歐洲一些國家聯合發行的歐羅巴郵票上,加註有「EUROPA」和「CEPT」字樣。 造型 郵票最早的造型是長方形,直立比橫放要普遍。長方形郵票可以非常美觀的放置在方連里。長方形的特殊形式—正方形的郵票比較少見。匈牙利就很喜歡發行漂亮的正方形郵票。除了四角郵票外,早期的一些郵票還呈現出三角形。其中最有名的是英國殖民地好望角發行的一套三角形郵票。 最近的十幾年,很多國家都發行了形式多樣的郵票,例如以足球為主題的圓形郵票。這種郵票不像四角或三角郵票那樣容易從方聯撕下來,因此它們常以郵票塊的形式出現。非洲國家獅子山(Sierra Leone)以其特殊形狀郵票而出名,例如徽章、水果、鳥、地圖和椰子形。法國郵政曾發行過心形郵票。 由於矩形有節省原料的優點,所以成為大量發行的普通郵票票形首選,而三角形也有相同優點,是除矩形外使用最多的票形。有些形狀如圓形、菱形、心形以及包括水果、鳥、地圖等各種事物的形狀,會浪費原料,所以這些票形多用在發行量較少的紀念郵票上。 郵票也常以小型張、小全張、小版張和小本票等其他形式的形式發行。小型張是指將一枚或數枚郵票印在一張面積較大的紙上,在郵票四周的空白處一般印有相關文字和圖案的小開張郵票。而小全張屬於小型張的同類特殊版式,是指全套郵票印在一張紙上的郵票,其面值、圖案、枚數與同時發行的郵票完全相同。二者在邊紙上大多都會飾以相關圖案或說明文字,有時還會以高於面值的價格出售。世界上第一枚小全張是年盧森堡發行於1906年的紀念威廉四世大公登基小全張郵票。中國的第一枚小全張是中華郵政發行於1941年的《節約建國》郵票。小本票又稱為「郵票小冊」,是郵政部門將一套郵票印製成連票並裝訂成冊,配有封底的郵票稱為小本票。這種郵票經常由於由於裝訂的原因而有一邊、兩邊無齒孔或二、三邊無齒。小版張是郵政部門在發行全版張之外另印製的小開張郵票。小版張四周一般有裝飾或與郵票主題關聯的文字與圖案。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小全張 德國第一枚圓形郵票(籍德國足協成立100周年之際) 好望角的三角郵票,世界第一枚異形郵票 齒孔 一枚無齒孔的美國郵票(發行於1851年)到了今天制齒則成為了針對郵票邊緣最受歡迎的加工方法,這種方法也成就了郵票這種獨一無二的外形樣式。郵票邊緣的齒其實是郵票打孔的摩登樣式。開始的時候郵票的邊緣不會怎麼被加工。沒有齒,使用者需要用剪刀方能從郵票方格分離出來。而英國人亨利·亞瑟爾(Henry Archer)則打算改善這種情況。他首先應用了一種穿孔機,裡面有著細小的刀排,人們能用它在兩張郵票之間作出等距切口。世界上第一張以這種方法制出的郵票出現於1848年。 亨利·阿舍並沒止步於此,他不斷改進該機器,後來利用鑽芯代替小刀。這種方法非常受歡迎。當第一枚邊緣帶齒的郵票在 英國出現後,世界各國也緊隨其後應用該做法。 在打孔機發明之後,大部分郵票都是有齒孔的,但有時因不具備打孔條件(如戰爭時期等),小部分郵票也沒有齒孔。這種郵票收藏價值普遍高於有齒孔郵票,有時郵政部門為了滿足集郵者的需求而故意發行無齒孔郵票,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62年8月8日發行的紀94號郵票「梅蘭芳舞台藝術」和1963年8月5日發行的特59號郵票「熊貓」。 塗膠 2000年法羅群島郵政郵票郵票的背面會塗膠,之後只要濕潤其表面就會產生粘性,可以粘貼到信封表面。時至今天郵票會在印刷之前就用機器上膠。但早期卻是先印後膠的,而且在相應的機器出現之前,塗膠是手工用刷子完成的。膠的主要成分是塑料,例如聚乙烯醇(PVA),是一種碳多聚物。後來則是動物粘著劑,也見植物粘著劑 ,如糊精或阿拉伯膠。一些郵局則開始應用帶粘性的塑料薄膜。大部分使用者使用舌頭濕潤塗膠層,因此很多郵局想辦法使郵票帶「味」。例如德郵在 1955年到1956年測試了帶薄荷味的塗膠材料。在集郵者收集郵票時,需要將背膠洗掉,才能夾在郵票冊中。 材料 兩種不同的紙郵票的紙是特製的,要符合技術上的要求,它們既要對防偽識別起作用,又要張張如一(在戰爭期間就很難做到),所以價格昂貴。 現今的郵票使用的紙會發光。熒光、磷光和郵票的這種光效增益的性質是不一樣的。郵票的這種發光性質一方面可防偽,另一方面自動蓋戳機要靠它來識別戳印位置。德國每天需要25噸郵票用紙。 很多其它的國家則使用木或布料制郵票。例如瑞士就發行過這些郵票,但只面對收藏家。從1955年開始發行郵票的不丹,在1973年4月15日發行了一套68到100毫米的唱片郵票,它們既是郵票又是唱片。蘇聯1965年印有兩枚以航空為主題的鋁郵票。東德在1963年發行了一滌綸郵票,因滌綸一詞Dederon從發音上非常接近東德的德語首字母縮寫DDR。蒲隆地在建國三周年之際發行了金薄膜郵票紀念其獨立。2003年義大利發行牛仔褲料郵票。2004瑞士發行木料郵票。在2000年6月21日,瑞士還發行了世界第一套刺綉郵票。但是歸根到底,紙還是郵票的最實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