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賓縣雙雄記:楊國福和張亮的麻辣江湖
楊國福和張亮把麻辣燙帶到全國,在他們的帶動下,更多的當地 創業 者加入了中式餐飲連鎖的戰場
來源丨 財經 十一人( ID: caijingEleven)
楊立贇 | 文
余樂 | 編輯
你沒有在媒體上見過他們兩個的照片,但他們的名字在中國的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他們是老鄉,是親戚,是競爭對手,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命運共同體。
5500家楊國福麻辣燙和4700家張亮麻辣燙,已經雙雙超過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數,即將攀至肯德基在中國的規模。 這背後是農村放羊娃的發家史、小微企業通過連鎖加盟擴張的成長史,也是低端餐飲品牌化的故事。
若干年前沒有人會想到,麻辣燙這個不起眼的街邊小吃行當能孕育出大型連鎖企業,是楊國福和張亮改變了這一切。
近15年來,這兩家頭部公司一路狂奔,一年一個變化,把自己的品牌打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在數十個國家注冊品牌。楊國福辦工廠、做產品,立志成為麻辣燙界的「海底撈」;張亮則堅持低調蟄伏,等待屬於自己的時機。
這兩個先後從黑龍江賓縣萬發村走出來的 創業 者,不但讓自己成為中式新餐飲的代表,也讓賓縣這個東北邊陲之地成為麻辣燙界的「麥加」。他們龐大的加盟體系中不斷裂變出新品牌和新公司,繁榮了這個曾經「不上檯面」的行業,但這也對領路人造成了新的競爭壓力。
放羊娃的發家史
「抖摟這些袋子,就像西遊記里的妖怪出來了,呼呼的全是煙。 抖完了滿身滿面的灰塵,只露出兩隻眼睛。 」
哈爾濱市往東80多公里的賓縣萬發村,大約 30 年前有一個放羊娃,名叫楊國福。1970年出生的楊國福由於讀書成績差,初中只讀了半年,就在15歲那年輟學,回家放了三年羊。放羊之餘,他還得種地、養豬養雞。後來,家裡開了小賣部,楊國福騎著自行車把家裡種的大蒜拉到18里地之外的縣城去賣,又從縣城把小賣部的貨馱回家。
楊國福家裡還有五個兄弟姐妹,人多粥少,脫貧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家裡的小本買賣賺不了多少錢,楊國福到縣城收破爛,從建築工地回收裝水泥的袋子,把袋子上的粉塵抖摟干凈,再縫縫補補,賣給別人裝炭。回想起這段苦日子,楊國福自嘲: 「抖摟這些袋子,就像西遊記里的妖怪出來了,呼呼的全是煙。 抖完了滿身滿面的灰塵,只露出兩隻眼睛。 」
1990 年左右,楊國福投奔在哈爾濱的姑姑,跟著她在繁華的建設街夜市上擺攤。夏天,一輛小車上擺著一碗碗大粥、熗菜,冬天就賣烤羊肉串、烤火腿腸。
在哈爾濱,這個放羊娃不僅第一次見到紅綠燈,也第一次接觸到麻辣燙。同樣在建設街上,一家名為「華辰快餐」的小餐館,吸引著顧客每天排著隊去買麻辣燙、烤餅。當時的麻辣燙還沒有採取後來風靡全國的「自選DIY」模式,每碗都是固定菜品,有豆芽、菠菜、海帶、豆皮、粉皮、蟹棒,一碗只賣3元。
華辰快餐的火爆程度,讓這條街上的每一個小攤販都羨慕不已,其中也包括楊國福。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在執法 大隊 的監管下,小攤小販們不得不「進屋」。楊國福在新永和街和果戈理大街交叉口,以500元的月租金租了一個半地下室的房子,繼續賣烤肉串和鐵板魷魚,沒有任何招牌,只用大喇叭廣告。隨著魷魚的成本越來越高、竹簽子一次次扎破他每一根手指。2000年起,他終於在妻子的鼓勵下,決定嘗試麻辣燙。
他沒有拜師傅,只是把吃到的成品在腦中還原。他用電飯鍋煮了一鍋生菜、海帶,放入豆瓣醬,「出來不是那個味兒」;又嘗試炒辛香料,結果把鍋炒煳了。老顧客直言不諱:「老楊,你整啥破玩意兒,太難吃了,那叫麻辣燙?」楊國福樂呵呵地繼續和顧客嘮嗑。但他不甘心,把過去在中學課堂上沒用的心思都用在了麻辣燙上,連做夢都在炒料。慢慢地,味道對了,顧客也多起來了。
三年後,楊國福換了一個店面,擁有了第一個自己的招牌——2003年9月,「楊記麻辣燙」在哈爾濱永和街52號開業。 這距離後來「楊國福麻辣燙」的誕生還有兩年時間。
「楊記麻辣燙」開業半天就售罄,重現當年華辰快餐的盛況。「我賣菜、賣東西比較實誠,老顧客多;地址在學校旁邊,當時餐飲少,生意比較好做。」
「楊記麻辣燙」的紅火生意讓楊國福的親戚朋友艷羨不已。在講究人情關系的東北,依靠親友關系找活計、謀生活是普遍情況。到2005年,楊記麻辣燙在兩年內通過親戚朋友的加入,發展出二三十家的規模。這並非正式的「加盟」,很多店都不收取加盟費,「先送人一個牌子,反正都是親戚朋友,都一起干吧,大家都是苦過來的。」
在這個階段,他又找到新的榜樣。「當時哈爾濱有一家『老頭兒包子鋪』,開了 30 0多家連鎖店,我們也產生了這樣的夢想。」楊國福說。 彼時,競爭對手越來越多,七星椒麻辣燙、小洞天麻辣燙陸續出現。 正反兩方面的因素促使楊國福考慮正式走品牌和公司化道路。
起初,楊國福麻辣燙的加盟費定在1000元至 30 00元不等,到2009年的時候,他僅靠加盟費一年就能賺兩三百萬元。楊國福稱,「因為(餐廳)太賺錢了,每家店投資一兩萬元的話,幾個月就回本了,一家店一年賺幾十萬元輕輕鬆鬆。」
但是到2010年,楊國福不顧妻子反對,下狠心砍掉了這兩三百萬元的收入——擴張速度太快,麻辣燙入門門檻太低,加盟商素質參差不齊,「有些加盟商對總部的態度非常差,電話一打通,上來就罵人,什麼情況都有」,店內環境也臟亂不堪。 由於生意火爆,很多店主對顧客都擺出「愛吃不吃」的態度——楊國福認為這種情況並非長久之計,他叫停了加盟,開始認真整頓篩選加盟商,並對店面進行統一裝修。
從哈爾濱走到東北三省乃至全國的過程中,楊國福把合作多年的加盟商培植成16個區域總代理,通過不定期的銷售獎勵來鼓勵其幫助總部招商、開拓市場。
攻下北方市場後,他把目光投向具有較大空間的南方市場,希望及早進入,搶占市場份額。2014年,公司 年會 被特意安排在南京,主要目的是「讓北方的加盟商感受一下南方市場」,此後便吹響楊國福麻辣燙南下的號角。
萬發村的後起之秀
「是因為他先做的麻辣燙,然後咱們才選擇這個項目。 」
2005年,當楊國福用自己的名字注冊下商標的時候,年僅20歲的張亮也開始涉足麻辣燙行業。
楊國福是張亮的表姐夫,從事麻辣燙行業的時間早於張亮,這兩點都沒有爭議。但是,張亮在成長道路上受到了楊國福多大影響,卻略有爭議。
在張亮的表述中,他和麻辣燙行業真正結緣於四川的冒菜。1985年出生於哈爾濱賓縣的他,18歲時開始幫助哥哥做酒水銷售。這份工作需要到處出差,他品嘗到了各地特色小吃,很喜歡冒菜的味道,感覺做起來也容易入門。當時在東北,麻辣類的川味小吃很少,張亮便決定把冒菜帶回哈爾濱。
2005年,張亮用自己的積蓄和借款湊了兩萬多元,雇了三個服務員,在哈爾濱香坊區開了一家近100平方米的餐廳,取名為「陽光麻辣燙」。當時張亮對四川的麻辣燙沒有做任何口味上的改良,哈爾濱的消費者並不買賬。這家店只維持了7個月便關張。
這一年秋天,張亮又在黑龍江 科技 大學的學生寢室樓下租了一個旺鋪,從頭再來。逐漸改良的湯底,配上東北人愛吃的芝麻醬,「學生從上課就開始排隊,3塊錢一份,一天能賣2000碗,一年能賺十幾萬元。」
張亮的擴張軌跡和楊國福十分相似,最初的加盟都是從親戚朋友開始,都不收取加盟費。 這一方面是出於行走江湖的朋友義氣,另一方面也是寄望於通過熟人網路完成第一階段的擴張。「(對加盟)唯一的要求就是自己的店面別離太近了,互搶生意。」張亮說,通過這種方式逐漸發展出二三十家門店,有的招牌上寫「陽光麻辣燙」,有的標「兄弟麻辣燙」,並不統一。
隨著張亮體系下的餐廳客流量變大,外部尋求加盟的人越來越多,要求有正規加盟體系、簽合同、有商標,倒逼他注冊了「張亮麻辣燙」的商標。2008年,第一家張亮麻辣燙在離哈爾濱市區23公里的阿城區開業,投資20萬元,是張亮首次 創業 時啟動金額的10倍。「當時(哈爾濱)中央大街已經太貴,這筆錢在阿城能選到最好的位置。」張亮說。
同時,張亮麻辣燙在阿城成立公司,十來個親友成為正式員工,主要工作是對接加盟商。現任黑龍江張亮餐飲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姜佰東,就是在2008年加入張亮麻辣燙,親歷了正式擴張的整個過程。「剛開放加盟的時候,擴張很快,收到加盟費自我感覺挺好,但很快發現有些店面達不到預想,加盟商不滿意,總部也賺不到錢。」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09年左右,張亮決定在各地成立分公司,當地的事在當地解決。同時,分公司在所在地開設直營店,盈利貼補分公司的開支。隨著分公司的成立,張亮麻辣燙走到內蒙古、山東等地,初步攻下北方市場,然後開始考慮進軍全國。
2013 年是張亮麻辣燙升級的一年。黑龍江省張亮餐飲有限公司注冊成立,公司總部從阿城遷至哈爾濱市區。這一年,北京首家分店開業,其後一年半時間里迅速發展到400家。北京市場的成功給了他走向全國的信心。出乎意料的是, 「以前覺得往南走特別難,結果發現比家裡(哈爾濱)舒服。 因為南方經濟好,麻辣燙的競爭沒那麼激烈。 」 2016年,張亮麻辣燙首家海外分店在日本開業。
重資產vs輕資產
「每個企業都不一樣,有的企業賺了前期的錢,有的企業賺的是後期的錢。 」
遍布大街小巷的麻辣燙餐廳,消費者能感受到的僅僅是菜品、口味、價格的微小差異,實際上,每一家企業的自我定位和規劃都大有不同。 以楊國福麻辣燙和張亮麻辣燙為例,前者偏向於重資產模式,辦工廠、做商貿,收入來源較為多元; 而後者採用輕資產模式,專心做一家管理公司。
「楊國福」和「張亮」的擴張都依靠加盟制,每年向加盟商收取一筆固定的加盟費,並提供麻辣燙的底料和配料、店面裝修所需設備和材料。這三方面組成加盟商對總部收入的主要貢獻。
未來,商貿模塊還將增加直面消費者的產品收入。這些包括火鍋底料、番茄料、魚調料、辣椒蘸水、自熱麻辣燙等包裝產品,類似於海底撈的自熱小火鍋、火鍋底料等包裝產品,將投放在線上和線下渠道。「我們對標的就是海底撈。」楊國福介紹說。
為了支撐這一商貿模塊的成長,楊國福在公司內部力排眾議,下決心打造自己的供應鏈體系。2018年,隸屬於四川楊國福食品有限公司的成都工廠投產,年產值約為2億元。據楊國福方面介紹,這家工廠的進口設備占設備總數的65%,配備調味料研發中心、智能廚房實驗中心等,生產規模可以滿足1.2萬家加盟店的調味料需求量。
楊國福認為,相比管理企業,自己更擅長研發和采購,因此成都工廠的生產和研發是他的「領域」,目前每年他有一半時間都在工廠。
「咱們公司就是管理公司。主要目標是讓加盟商活下來,幫加盟商省錢,總部可以從中間賺點辛苦錢,但不允許哪個環節出現暴利。」對於盈利,張亮有自己的節奏:「每個企業都不一樣,有的企業賺了前期的錢,有的企業賺的是後期的錢。只有每天幫加盟商把工作做好,後期(總部)才能持續不斷地賺錢。」
他認為,目前公司的主要工作仍然是加盟業務。 「短期內還是把市場做好,從消費者到加盟商都非常穩定了,再想賺錢,現在我不想把精力分散。」他並不打算像楊國福一樣建工廠,而是考慮通過另一種方式——投資上游供應鏈的優質公司,或者相互持股,以強化供應鏈。
賓縣,麻辣燙的「麥加」
「好多都是楊國福體系裡出來的,以前在他店裡炒料的、給他店送牛油的,現在都自己做了。 」
賓縣位於松花江南岸,地處張廣才嶺和松江平原的交會處,年平均氣溫僅4.4℃。從高鐵站到縣城的路上是大片大片的玉米地。根據賓縣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7年賓縣三次產業(農業、工業、服務業)結構比為16.1∶33.1∶50.8,而全國的三次產業結構為7.6∶40.5∶51.9,可見賓縣的經濟仍然相當倚重農業。
這樣一個常住人口不到58萬的東北邊陲之地,在楊國福和張亮的帶動下發展成了麻辣燙之都,市場競爭相當激烈。 「楊國福」和「張亮」的名號在全國響當當,而在他們的老家賓縣,也只是眾多品牌中的兩個,並沒有光環。
「馬玉濤」如今在北方市場已小有名氣,大眾點評顯示北京就有50家分店。根據其官網和天眼查的信息,馬玉濤麻辣燙誕生於2006年,在2009年注冊成立公司,2016年更名為哈爾濱馬玉濤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部設立在哈爾濱,目前擁有1000多家加盟店及一個現代化的萬米倉儲配送中心。近期,馬玉濤麻辣燙全面升級品牌,改名「馬玉濤大叔的麻辣燙」。從官網和店面設計來看,加入「大叔」二字,是為了通過「馬大叔」IP與90後和00後的年輕群體進行 情感 交流,走品牌年輕化路線。
這些元老級餐廳還在不斷裂變出新的餐廳和品牌。徐超回憶稱,2012年是楊國福麻辣燙在賓縣最鼎盛的時期,大約有10家分店,如今不斷被新品牌擠壓。「好多都是楊國福體系裡出來的,以前在他店裡炒料的、給他店送牛油的,現在都自己做了。」
在賓縣,任何一個人都隨時有可能進入麻辣燙行業。徐超隔壁的競爭對手,就是他過去的老顧客。「他總來我店裡吃,吃了總是問點生意經,我沒多想,結果前幾天在旁邊開店了。」
從張亮和楊國福體系中走出來的 創業 者,用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加盟擴張,每個人都選擇性地復制原體系中的一部分,再自己做些創新。幾乎每一家小品牌的店面招牌都印上了加盟電話,剛起步的留的是手機號,稍有規模的就印上「400」電話。
新品牌吸引加盟的方法之一就是減免加盟費——這與楊、張二人當年的做法如出一轍。徐超說,有些品牌總部為了吸引招商,一開始免費加盟,品牌做大之後才開始收費。他加盟「尚禾佳」的主要原因就是目前沒有加盟費,而且店面裝修不強制使用總部指定團隊和材料。呂小見麻辣燙才成立數月,就已經決定做加盟,加盟費定為5000元/年。馬玉濤麻辣燙的加盟費分為四檔,最貴的一檔1.18萬元/年,亦低於張亮和楊國福。
還有第三家的空間嗎?
「加盟兩個大品牌投資得幾十萬元。 我這個店把幾樣成本都算上只投了11萬元左右,現在快回本了。 」
新品牌能吸引到的往往是 創業 資金有限,且沒有餐飲從業經驗的人。半年前,在郵局送快遞的孟輝無意間在快手上看到一個名為「步大叔麻辣燙」的招商廣告,「負擔得起」的准入門檻打動了他——一次性交2.58萬元加盟費無需再交年費、根據總部的設計方案自主裝修店面、對門店面積和選址沒有硬性規定。孟輝在哈爾濱香坊區租下一個店面,開始經營麻辣燙生意。
相比過去,大眾餐飲的品牌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主要原因是供應鏈的工業化發展,讓規模化的餐飲連鎖變得更容易實現。 」 陳茜稱,近年來,中央廚房、半成品加工、冷鏈物流以及常溫物流等供應鏈端的體系建設愈加成熟。從需求端的角度來看,消費者近年來愈發注重食品衛生和食品安全,認為大一些的品牌在食品安全和衛生上可能相對更有保障,從而也更加鼓勵了品牌連鎖。
對於加盟商自立門戶的情況,姜佰東回應稱,「其實對我們來說沒有什麼沖擊,你開20家的時候,我們壓根沒聽過。就算開200家店,我們的 會議 上都不會提到你。要是你有500家店,我們可能在會上提一下,這個品牌最近在某個地方發展還好,我們是不是要戰略打擊。」
楊國福坦言從自己體系裡裂變出去的商家有很多,在他看來,未來拼的是能不能真正給予加盟商食品安全、供應鏈、加盟服務的保障;如果新品牌不具備這幾大核心競爭力,遲早會被淘汰。
「不太存在競爭,看似只是一碗麻辣燙,實際上它背後有一個強大的體系和標准去支撐。 沒那麼簡單。」楊國福說。「(小品牌)給加盟商定的裝修費便宜、加盟費便宜,這不算競爭優勢。高存活率、讓加盟商賺到錢,才是競爭優勢。」
在一些貼吧和平台上,不斷有楊國福和張亮的加盟商發帖批評總部或轉讓店鋪。但是,「加盟店存活率90%以上」是這兩家企業不約而同給出的數據。辦商學院、與大品牌結盟、打造會員體系等動作,既是它們從低端餐飲連鎖走向現代化管理的方式,也是招商、穩定軍心、強化品牌影響力的辦法。
對於麻辣燙行業里是否可能出現第三家全國性的企業,張亮認為,「全國性沒有機會,區域性有可能。因為優質的加盟商和房源已經被我們選了,剩下的這些人想省錢,做的這個店跟咱們這店挨著,沒有競爭力和優勢。」幾名麻辣燙從業人員亦表示,並非沒有野心「做大做強」,但通過加盟的方式擴張,就需要操心供貨、公司化運作等事宜,首先搞定企業食品生產許可(QS)就不容易。大多數從業者的能力僅停留在研究配方、多開幾家店的水平。雖然相比十多年前,市面上的麻辣燙品牌從藍海變成紅海,但從業者的企業管理能力整體並沒有提升多少。
頭部兩家未來是否還會出現戲劇化的競爭格局?在張亮看來,論入行時間、門店數量方面,楊國福是老 大哥 ,不過在門店的盈利能力、外賣經營數據方面,張亮麻辣燙絲毫不輸,甚至更佳。
「誰是第一的問題交給時間。」他說。
走向世界的小吃
「現在這個品類能拿出去說了,咱現在稍微舒服一些,比較受尊重,不感覺丟人了。 」
麻辣燙改變了這兩個賓縣農村人的命運。如今,張亮和妻子住在哈爾濱,兩個孩子在哈爾濱上學;楊國福把家安在上海,妻子和兒子在公司任職,女兒在上海念書。
這些年兩家企業參加展會,張亮公司去了,楊國福公司就不去,反之亦然。久而久之,雙方的沉默似乎也成了一種未經溝通的默契。「沒有非得拼個你死我活。如果兩家真的你死我活,也達不到現在全國的規模。」張亮補充道:「我感覺互相是有推動作用的,有一些創新相互刺激和借鑒。咱們(兩家)對這個品類有促進作用。」
這種相互推動也體現在海外擴張上,兩家企業前後腳在海外掛出自己的招牌。
把麻辣燙開到國外,張亮說他是被市場推著走的。 2016年,張亮麻辣燙沒准備對海外市場開放加盟,張亮的一位在日本生活的好友希望在當地經營麻辣燙,便開始了第一次嘗試。
楊國福麻辣燙的首家海外分店在2017年落地澳大利亞後,開始招兵買馬,聘請具有多年海外工作經歷的專業人士擔任國際部負責人。目前,楊國福已經在60多個國家注冊了商標,以單店加盟為主,要求店面面積至少在80平方米以上;未來可能會考慮與海外餐飲大公司合作,交給海外代理商來落地。
楊國福對未來五年的發展已經做出較為具體的計劃——五年內,海外門店數量達到1000家,國內門店數量增至9000家,集團整體營收達到100億元。 過去他曾經設想過國內擴張到2萬家門店數,隨著進一步計算,認為門店數量控制在9000家較為合理。過多的門店可能會影響加盟單店的利潤,造成自相殘殺。
他的野心早已不局限於麻辣燙,而是想建成一個國際化的食品餐飲帝國。他提到,在管理理念上希望學習麥當勞、星巴克這類全球連鎖餐飲公司。楊國福心中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未來我們對標的就是海底撈。我們雖說沒有它股票市值這么大,但體量也不小。」
楊國福和張亮分別表示,發展過程中都有外部資本伸出橄欖枝,但他們不約而同地持謹慎態度,短期均無上市計劃。楊國福說:「如果引入資本,他們要求的是短平快,要求每年達到什麼樣的業績;我們現階段還需要紮根。我不是種韭菜,是種一棵樹,是要它成材的。」
B. 誰知道馬玉濤中將的詳細資料
馬玉濤,1936年出生,中國女高音歌唱家,195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北京軍區戰友歌舞團國家歌唱家一級,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友歌舞團藝術指導。
歷任綏遠軍區文工團演員,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獨唱演員、合唱隊教導員、歌舞團副團長、聲樂藝術指導,第四屆委員,中國音協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2)馬玉濤加盟費多少擴展閱讀:
2019年4月著名歌唱家馬玉濤去世的消息在網路上開始流傳。本報記者第一時間聯繫到馬玉濤老師的女兒,明確得到證實馬老師如今84歲了,身體近況非常健康。
"我媽媽每年都進行體檢,指標都很好。老戰友們也經常來家裡看望我媽媽,感謝藝術界們的同行、廣大觀眾和幾代歌迷們對我媽媽的關心與惦念,馬玉濤的女兒說。
C. 麻辣燙 都需要什麼
味麻辣燙的製作方法
原料:一般可以速熟的食物,都可用來製作麻辣燙,葷菜可選擇兔腰、毛肚、鱔魚、環喉、午餐肉、鴨腸、鵪鶉蛋等。素菜可選擇藕片、萵筍、冬瓜、香菇、豆腐乾、白菜、花菜、青菜。根據自己的愛好,原料的種類、多少可增可減。
調料:鮮湯1500克, 牛油、辣椒面各250克,郫縣豆瓣醬150克,油、鹽各100克, 永川豆豉50克,干辣椒30克, 醪糟汁、紹酒各20克, 冰糖、姜、草果、桂皮、排草、白菌各10克,花椒5克, 胡椒2克。
製作:①制湯。炒鍋置旺火上, 下油燒到6成熱後,下郫縣豆瓣醬,速放入姜、花椒炒香,下鮮湯。再放入製成蓉的豆豉、研細的冰糖、牛油、醪糟汁、料酒、鹽、胡椒粉、干辣椒、草果等作料。煮開後,除去泡沫即成。②制主料。將兔腰、鱔魚、鴨腸切成2厘米長寬的方塊;毛肚、環喉切成4厘米見方;午餐肉切成4厘米見方的薄片;素菜切成3厘米左右的薄片。用洗凈的竹簽,將原料串成約三四十克一串③燙制。湯鍋置旺火上,使之保持微沸,將各類原料放入燙制,根據不同菜餚的火候燙製成熟。④蘸食。燙製成熟的菜餚放在裝有辣椒面和鹽的盤內。根據自己的口味蘸食。
小貼士:麻辣燙使用的主料應是比較容易成熟的。不能採用像雞翅、雞爪、鴨掌、牛肉等不容易燙熟的原料。鱔魚、帶魚一類的菜餚,燙制的時間也應長一些,燙制這類原料時不要擺動過多、過快,掌握好火候。
以下是十二種大料的配比及操作過程:
按照先後順序分類分為:
串菜—配製大料—炒制大料—湯料熬制—湯料調味—燙菜過程—裝碗過程
1.可燙制菜類: (根據當地的菜類品種大概可以有40種左右)
1.1 素菜類:
青菜白菜花菜香菜 生菜 菠菜 黃花菜 空心菜 綠豆芽黃豆芽豆腐日本豆腐豆腐乾豆腐皮腐竹平菇香菇金針菇絲瓜黃瓜海帶藕片冬瓜片土豆片油豆腐火腿腸胡蘿卜油條年糕鴨血粉絲粉條等(買粉絲的時候,一定要買比較好的,不容易煮爛的;因為吃麻辣燙時,基本上每個人都會點一份粉絲,如果粉絲質量不好,會影響總體的口感)
1.2葷菜類:
牛肉鹹肉鴨腸油炸肉皮 牛百葉及各種貢丸蟹柳類等(註:串菜這一環節比較靈活,最主要的是串了覺得比較美觀;用比較少的材料,串好了以後讓顧客看了覺得份量比較多,吃起來又吃得不會太飽,讓人吃了一次,下次還想吃)
2.湯料配方:
2.1主要配製大料: (另提供每種大料的市場價格,僅供參考)
我原來做的時候,每次配底料的時候也不會用標准電子秤去稱的,也只是用自己的手去抓來估計的(配料時比例不要差別太大,基本是不會影響口感的)因我的手在正常的男性當中稍微大一點,下面我將提供一下我用手抓的大概比例,以給你們提供參考. (解釋:①一隻手的滿把: 即用右手抓滿一下的量;②一隻手的大半把即右手抓一半多一點(比第①項用量少一小半左右);③以個數計:直接按個數就可以了)
白寇(25元/斤;用量:一隻手的大半把) ;香砂(6元/斤;用量:一隻手的大半把) 桂皮(8元/斤;用量:折成小段,一隻手的大半把) ;小茴香(6元/斤;用量:一隻手的大半把);大茴香(6元/斤;用量:一隻手的滿把再多一點) ;草果(25元/斤;用量:6-7個) ;孜然(10元/斤;用量:一隻手的滿把) ;丁香(25元/斤;用量:一隻手的大半把);香葉(7.5元/斤;用量:一隻手的滿把) ;涼姜(8元/斤;用量:6-7個); 花椒(25元/斤;用量:一隻手的滿把再多一點,在麻辣燙中此料是「麻」的關鍵,能吃「麻」則在此用量基礎上增加,反之則減少) 辣椒:(用量:一隻手滿把,想辣就多加一點,不想太辣就少加一點,在麻辣燙中此料是「辣」的關鍵,能吃」辣「則在此用量基礎上增加,反之則減少)
註:①因為我之前每次配料時,習慣一下配三天的料;以上的配方是我配三天料的用量,但是炒料這前一定要把三天的用量分開,即每次只炒三分之一的用量就可以了,當然如果你不習慣一下配三天的料,那你也可以每次只配一天的用量,也就是說每種料的用量要除以3,即是每天的用量,這一點重要。
②試做時草果、香砂、丁香這三種大料的用量一定要按照我的用量去做,一定不能多加,如果加多了很容易造成湯比較苦,味怪。
2.2 炒料時輔料(主要為炒料,油燒熱時,放入油內起到炸香的作用)
生薑(0.3斤左右,切片) ; 大蒜頭(整2個,刀切一分為二,不用切的太小) ; 山東大蔥(2根,切成3寸的段)
2.3 湯內增鮮的輔料(不銹鋼湯桶內注入水時,直接放入湯桶內)
牛腿骨(1個,大概4-5斤左右。也可用牛身上其他部分骨頭,但腿骨比較好) ;
冷凍雞架(2個即那種沒有多少肉的雞骨頭,一般的菜市場即可有售 )
註:試做時,增鮮的東西加的多一點可以,加的越多就越鮮(如牛骨、雞架)
2.4湯內輔料:
火鍋底料(重慶三五牌,用1袋150克) ; 陴縣豆辦醬(200克,選用桶裝的四川郫縣油豆辦醬;試做時,買袋裝的就行)
3.炒制大料過程:
3.1 先把之前一次配三天的用量,平均分成三分;(因為之前一次配的是三天用量,現在只炒一天的料就可以了,如果說你配料時,只配了一天的用量,那就不用分了).
3.2炒鍋置旺火,先加入牛油400克熬化,再加入色拉油300克,燒到7-8成熱時,再加入2.2的輔料炸香。
3.3 再加入2.1的大料用大火炒出香味.(炒料這一步其實也沒有什麼,基本上日常家裡面炒菜的過程相同,但也不要把大料炒糊了)
4.熬湯過程
4.1 在不銹鋼桶(選用直徑35厘米,深為38-40厘米的不銹鋼桶,此桶大概能裝25公斤水左右)內先加入2.3增鮮的輔料;桶內注滿水用中火把湯熬開(熬湯過程中,注意隨時把湯表面上的一層浮沫撇除,如果想湯味比較鮮一點,湯熬開後,可以改成小火再適當的多熬一會兒),再放入2.4的湯內輔料和炒好的大料,用中小火進行熬制,大概再需用半小時左右。
4.2 用網狀的漏勺把熬好的湯和大料分開,湯放入另外一個桶內(此料即後來燙菜用的湯和加入碗內喝的湯),在裝大料的桶內重新加入水,可反復熬制三桶湯料左右.
4.3 第二鍋和第三鍋湯料是用中小火熬開後,然後再改用小火再多熬20分鍾左右.
4.4把熬好的湯上面一層辣油用勺子撇起,裝入另外的一個小桶內備用.
注;因這個辣油比較香、麻、辣,如果不撇開的直接放在湯內的話,對不能吃辣的朋友,吃的時候會受不了;當然如果你能吃辣,麻辣燙裝碗前可根據口味直接加入碗內,或者燙到最後,湯內沒有什麼味道,也可加入一點此辣油。
5.調制燙料:
5.1 三桶湯料熬好以後,把三桶湯料進行混合(因第一鍋湯內大料的味道比較重,第三鍋的味道比較淡;混合的目的,就是讓其味道比較平均)
5.2 湯混好以後,根據個人在口味,在湯內加入適量的鹽,再加入味精、雞精、湯料王(湯料王選用排骨味的那種)
註:調湯時,味精不能多放,多放味道會苦;雞精和湯料王一定要加很多,多到相當於我們日常家庭用量的5倍以上;當然也有的朋友不喜歡把味米\雞精和湯料王直接加到湯桶內,那麼你也可以把這些調料直接加到碗內也可以,但是鹽是直接加到湯桶內的,如果不直接加到湯桶內,則燙出的菜會沒有什麼味道.
6.燙制過程:
6.1 把調過味的湯放入爐火中,使之保持小沸,即可燙菜。
6.2 燙菜時,按照各種菜燙制時間的長短,先後放入燙勺內(一般不容易熟的先放,容易熟的後放)
6.3 麻辣燙裝碗,然後加入湯;如果能吃辣的,可以在碗內加入適量的辣油(這個辣油,也就是之前提到過,從熬好的湯表面提煉出來的)
另外,以下幾要點需要掌握:
1.炒制大料時,加入鍋內的油一定要多,基本是用的油差不多要淹過大料.(如果油太少,湯熬好後,表面油太少,就無法提煉辣油)
2.炒制大料時,油燒熱時,要用大火炒制(炒制大概需要3-5分鍾),但是要注意大料一定不要炒糊了。
3.炒好的大料,加入多少水進行熬制一定要控制好:如果加入的水太少,熬出的湯就會發黑,味道會苦且不好吃;如果加入的水太多,則熬出的湯就會比較淡(打個比方來說:我們日常買的辣椒都有辣和不怎麼辣的;所以每種調料的味道,都有味重和味不重的;所以你們剛開始試做時,燙熬好後,如果苦,則水的用量再增加一點;如果味道淡了,則水的用量要再減少一點;「麻辣燙」湯料的好壞,在這一點特別重要,有很多朋友試做時,遇到的問題,基本上是出在這個方面。
4.另外有些朋友就是搞不懂所謂的「紅湯」與「白湯」的區別:其實熬好的湯上面有一層紅紅的辣油;如果把這一層辣油完全撇開,湯則變成清湯(當然這個湯也不能完全說是清湯;也是有麻辣味的,只不過口味沒有那麼重);如果比較能吃麻、辣的朋友;可以在清湯裡面加入這個撇開的辣油,也就變成了所謂的「紅湯」
5.建議各位試做時,如果為了避免太浪費原料,可以按照我提供的大料和水的配比;縮小比例進行試做. 6.熬好的燙上面的一層辣油,一定要分開,如果不分開,你喝湯時會覺得湯比較麻辣,對於不能吃麻辣的朋友也許會覺得受不了;能吃辣的朋友,可以在碗裡面加入這個辣油。7.現在有的朋友不喜歡太麻、辣的麻辣燙,比較喜歡那種有三鮮味但又稍帶一點麻辣的麻辣燙;如果你喜歡三鮮的那種,那麼你做這種麻辣燙時,就重點把骨頭和雞架等增鮮的原料多一點,但大料的比例要減少一點,至於怎樣能達到你的要求,你自己則要多試驗幾次。8.我再次說明一下,我這個配方確實很不錯,也許有的朋友第一次試做,有可能用量方面把握不信,造成第一次試做不是太理想;如果真有這種情況,那你也不要灰心,你可以打電話給我,我們再進行溝通一下,看問題到底出在那裡。9.因有的朋友第一次試做,如果買少批量的牛油,太好買;那你試做時,也可以用雞油來替代,(雞油買那種半成品,自己回來提煉),如果沒有牛油和雞油,那麼也可以用豬油來替代,不過豬油是效果最差的;如果試做時不方便買牛骨,那也可以用豬骨來代替)
10.如果你有看不懂的地方,或者在試做過程中,遇到有什麼問題,請和我聯系,我抽空給你們答復。 註:紅色字體部分,為重點部分,請一定要注意。說句實在話,我自己覺得我這個配方口味是非常不錯,因為有的朋友可能以前沒有接觸過,所以在大料用量方面,第一次可能把握不準;所以我希望有的朋友只要你是誠意想做,不管你第一次試做的味道如何,但是你也不要灰心;希望你能打個電話給我,我們再溝通一下,看看問題點出在那裡。附:所有的大料在當地的調味品市場全部有售,有的地方叫法不一可以參照如下:
1.草果:一種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實,嘗之味怪.
2.香砂:又叫砂仁、春砂仁、陽春砂仁,系植物陽春砂的成熟果實,嘗之澀口,聞之有香味.
3.桂皮:又稱肉桂.這種東西比較常見.
4.小茴香:又叫茴香、香絲菜、懷香、野茴香,猶如小稻穀粒或孜然,有特異芳香氣
5.八角: 應叫八角茴香,或大茴香、大料、八月珠,這是人們較為熟悉的一味香料.
6.花椒:這是一種較熟悉的調料,不用介紹.
7.丁香:又叫公丁香、子丁香,為丁香的花蕾.
8.白蔻:又叫白豆蔻 、圓豆蔻、百叩、叩仁. 9.香葉:即桂樹有葉子,呈灰綠狀.10.涼姜:有的地方也叫三奈、沙姜、山辣,為根狀莖。
麻辣燙配方-1
湯汁以雞湯加入桂皮、陳皮、干辣椒段、胡椒、八角、三奈、漢源花椒、豆腐乳汁、醪糟汁等熬制而成。
麻辣燙配方-2
牛油250克、菜油100克、郫縣豆辦150克、永川豆豉50克、冰糖10克、花椒5克、胡椒2克、干辣椒30克、醪糟汁20克、紹酒20克、姜米10克、精鹽100克、草果10克、桂皮10克、排草10克、白菌10克、辣椒面250克、鮮湯1500克.
炒鍋置旺火上,下菜油燒到6成熟後,下郫縣豆辦(先朵細)煵酥,速放入姜米、花椒炒香後立即下鮮湯。再放入舂茸的豆豉、研細的冰糖、牛油、醪糟汁、料酒、精鹽、胡椒粉、干辣椒、草果等佐料。熬開後打去泡沫即成鹵水。
麻辣燙配方-3
配方:
菜籽油半斤、豬油半斤、牛油半斤、花椒50克、干辣椒300克、郫縣豆瓣100克、冰糖100克、生薑200克、大蒜100克、草果5克、小茴10克、丁香25顆、桂皮15克、雞精70克
方法:
三油混合--加冰糖小火炒化--加郫縣豆瓣小火炒香(至少半小時),不能使糖炭化,要不然會發苦--把剩餘(中葯除外)一起炒,待生薑大蒜出味後--分5鍋--加水(最好是骨頭湯)--平分加入中葯熬半小時即可。
D. 40平方馬玉濤麻辣燙加盟費多少錢
建議不妨考慮一個沒有風險、沒有加盟費、畢哪沒有壓力、合法、倍增、產品質量高、產品價格還特別便宜、銷售額消費額永遠累積、產品還越來越便宜、網路結合地面不愁人脈、永遠手做碼發胡禪展的生意,可以微信交流
E. 劉歡的母親是馬玉濤嗎
不是的,劉歡的母親是天津的一位普通的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