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藏戲……
藏戲種類繁多,但主流的是藍面具藏戲。藏戲綜述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貳』 詳細的 藏戲資料
藏戲種類繁多,但主流的是藍面具藏戲。藏戲綜述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戲」,此外還有《日瓊娃》《雲乘王子》《敬巴欽保》《德巴登巴》《綏白旺曲》等,各劇多含有佛教內容。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起源之一
民間歌舞。藏族早期民間歌舞百戲中就已開始出現帶有戲劇色彩的藝術形式。一些藏史資料對此也曾有記載。如《西藏王統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松贊干布在頒發《十善法典》時舉行的慶祝會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躍,或飾嫠牛,或獅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獻技。奏大天鼓,彈奏琵琶,還擊饒鈸,管弦諸樂……如意美妙,十六少女,裝飾巧麗,持諸鮮花,酣歌曼舞,盡情歡娛……馳馬競賽……至上法鼓,竭力密敲……」;在桑吉嘉措的藏醫著作《亞色》中對民間歌舞的形式也有記載;「在桑耶寺落成典禮上,臣民們進行『卓』、『魯』、『諧』等文藝活動。『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魯』是只唱不舞;『諧』是即唱又舞。」 當時的演員全是僧人,表演時有時配上誦經為伴唱,這就形成了啞劇性的跳神頌佛祈願的新形式。這種表演形式在乃東縣哈魯崗村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那裡還保留著「阿卓」這種古老的大型鼓舞隊組織,其領舞師的面具與早期藏戲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一樣,戴面具者的名稱也同樣叫作「阿若娃」。
起源之二
民間說唱藝術。早在西藏的苯教時期,被稱作「仲」的口頭神話、歷史傳說故事已成為當時西藏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苯教已有專門從事說唱的故事師和歌唱家。在西藏歷史中,歷代都產生過大量民間故事,這些故事被用民歌、贊詞、韻句等形式把人物的話吟唱出來,使故事更加生動感人。這種演唱形式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這也是許多民間故事得以流傳至今的原因之一。例如產生於十一至十三世紀的藏族民間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其說唱性文體受佛教說唱文學的影響並有所發展,除獨白和對話是適宜歌唱的韻文之外,部分故事情節的敘述也改為可歌唱的韻文,而韻文的寫法採用的就是民歌體。此外,其他一些說唱形式,如「折嘎」( 意為吉祥的祝願)、「喇嘛嘛呢」等對藏劇的產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喇嘛嘛呢」這種說唱藝術,其對藏劇的影響非常之大,藏劇的劇本就是喇嘛嘛呢藝人的說唱故事腳本。說唱藝術的特點還清楚地反映在藏劇表演中。如藏劇演出時有劇情講解人,他講到哪裡,演員就唱到哪裡;講解人以一種固定的念誦調介紹之後演員才能上場表演。
起源之三
宗教儀式和宗教藝術。藏史《巴協》中記載;「八世紀時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修建桑耶寺時,蓮花生大師為調伏惡鬼所行軌儀中率先應用一種舞蹈」。這種舞蹈就是藏傳佛教寺院跳神「多吉嘎羌姆」(金剛舞,簡稱羌姆)的起源。羌姆是在原始苯教巫師祭祀自然神儀式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土風舞演變而來的新的宗教儀式舞蹈。開始羌姆完全是在寺院里為僧人表演,後來傳入民間,僧俗人眾均可觀看,逐漸成為僧人和俗人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具有一定娛樂性的宗教舞蹈。此外,在林芝還有一種與寺院完全無關的「米那羌姆」(俗人跳神),是為引回「村寶」進行驅邪迎祥而創立的民間祭祀舞蹈。其中象徵喜慶、幸運和吉祥的男性侍佣神跳的「波梗舞」,也被寺院跳神薩迦寺卓瑪頗章「孜瑪爾多加」羌姆和藏劇《白瑪文巴》所吸收。
到十四世紀,噶舉派(白教)高僧唐東傑布(1385-1464)在雲游途中於1430年主持營建了據說是西藏的第一座鐵索橋。在建橋過程中,他發現民工中有七個能歌善舞的姐妹(有說七兄妹),遂在白面具戲基礎上,吸收佛經中傳說和民間傳說故事中帶有戲劇因素的內容編排表演節目、設計唱腔動作和鼓鈸伴奏,指導七姐妹演出,藉以宣傳宗教,為行善修橋募集資金(行善積德)。七姐妹天生麗質、舞姿輕盈、歌聲優美動聽,觀者以為仙女下凡,贊其為「拉姆」(意仙女)。以後藏戲被稱作「拉姆」,亦由此而得名。據《湯東傑布傳》載,湯東傑布主持修建的鐵橋、木橋數量達上百座,碼頭渡口也有一百多個。而修建如此之多的橋梁渡口,所需資金除靠其游說化緣所得外,主要靠組織募捐演出來籌集。以後湯東傑布又將經其發展了的白面具戲帶回家鄉主廟迥·日吾齊寺,創建了迥·日吾齊戲班,將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裝飾改為藍面具,在白面具戲表演藝術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各種歌舞和古老瑜伽功術、雜技等,編演了佛經故事《智美更登》。從此,藍面具戲逐漸形成。
自十七世紀起,隨著嘎丹頗章地方政權的建立,藏戲,特別是藍面具戲進入了一個迅猛發展的繁榮時期。以唱為主,唱、誦、舞、表渾然一體的戲曲表演藝術形式已經形成。出現了具有較高文學水準的戲曲文學劇本和一批優秀的傳統劇目。在民間,一些職業或半職業的藏戲戲班開始出現,在藝術風格上開始形成不同的藝術流派。到七世達賴時,出現了藏戲演出的盛會--雪頓節。在這個時期,五世達賴羅桑嘉錯(1617-1682)對藏劇的發展頗具貢獻。清順治九年(1652),五世達賴率眾三千赴京晉見順治皇帝,歷史上第一次被中央政府以金冊金印封為「達賴喇嘛」。五世達賴晉見期間在京住了兩個月,後又在內蒙古的代嘎(今涼城)逗留了三個月。在這五個月中,五世達賴看到了許多漢、蒙、滿等各民族的宮廷和民間音樂、舞蹈、戲劇、雜技、百藝等藝術表演,深受啟發。返藏後,即將從拉達克傳入的具有西域風格的歌舞加以改造,組織成立了西藏地方政府唯一的官營性專業歌舞隊--噶爾巴。五世達賴對藏戲也十分喜歡,在其尚未親政時,就在其授意和倡導下,寺院進行上期夏令安居修習結束的酸奶宴會上,邀集一些在民間享有盛名的藏戲班子進哲蚌寺作助興演出,從而開創了「哲蚌雪頓」調演觀摩藏戲的慣例。之後,逐漸形成了開始在哲蚌寺,繼而在「吉彩洛頂」(幸福園林),最後於雪頓節期間在羅布林卡舉行一年一度規模盛大的藏戲獻演活動。五世達賴還曾指令其家鄉瓊結縣白面具戲班賓頓巴分為兩班,一為瓊結扎西賓頓,一為盤納若捏賓頓,並在拉薩舉行雪頓節時,把瓊結扎西賓頓安排在第一個演出。這期間,各地民間出現了專門改編加工並記錄成文字的手抄或刻印的藏戲劇本,不少地方和部分色欽寺廟還組建了相對固定並帶有職業性質的藏戲劇班。每年參加「哲蚌雪頓」的至少有幾個白面具戲班和江嘎爾、希榮仲孜、工布卓巴等眾多表演團體。從這個時候起,藏戲開始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戲劇藝術形式;演員也逐漸脫離寺院,職業演出劇團開始出現。藏劇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影響面也逐漸擴大,繁衍出德格戲、昌都戲、門巴戲等多種戲曲劇種,並對一些兄弟民族劇種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發展情況
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地方政府對民間著名的職業、半職業戲班演出的劇目,包括腳本、演出形式、唱詞等審查控制十分嚴格;對每年參加雪頓節演出的戲班出場的先後順序、演出劇目均有嚴格規定;對具體表演形式也要按噶廈的意圖對每一個劇目的唱、念、表、舞、技等加以規范,凡違反或不能達到要求的,均要面臨嚴厲處罰。藏戲藝人大都是農奴,除奉差演出外,常年要靠勞動和流浪賣藝為生。唯一受官方直接管理的覺木隆巴(藍面具戲演出戲班),也只有可在全區各地流浪賣藝的權利,每到冬季,也有一到三個月的時間要由演員自謀生路。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共西藏工委宣傳部即找覺木隆巴聯系,中央代表張經武和西藏工委負責人張國華、譚冠三、范明等領導先後看望了覺木隆藏戲藝人。覺木隆巴戲師扎西頓珠曾於1951年代表藏劇藝人向張經武等提出請求,希望正式建立革命的藏劇團,以獲得中國共產黨的直接領導。1956年陳毅率中央代表團抵拉薩祝賀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時,覺木隆巴找到代表團匯報戲班情況,並組織演出了藏劇,受到稱贊。從此工委宣傳部和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文教處就經常組織覺木隆巴在各種重要場合演出藏劇。西藏工委還於1956年組織部分藝人隨西藏文藝代表團赴北京參加全國文藝會演。演出結束後,覺木隆藏戲特技演員次仁更巴還被留下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團的成員,於1957年3月赴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會,他主演的《西藏熱巴舞》獲聯歡節銀質獎章。
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後,藏戲迎來了一次新的發展機遇。該年四五月,扎西頓珠從家鄉趕回拉薩,向人民政府遞交報告,要求將覺木隆巴改編為人民政府領導下的藝術團體。獲准後,他將流散西藏各地的四十多位覺木隆巴藝人找了回來,於同年八月成立了拉薩市藏劇隊。同年十月一日,藏戲隊以劇目《文成公主》參加了慶祝建國十周年專業文藝團體獻禮演出活動。1960年西藏歌舞團成立,藏戲團成為其中三個演出團體之一。1962年,西藏藏劇團成立。到1966年,西藏藏劇團陸續上演了《文成公主》、《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諾桑與雲卓》四個大型傳統劇目和《蘇吉尼瑪》、《白瑪文巴》的片段;創作了《解放軍的恩情》、《幸福證》、《農牧交換》、《英雄占堆》、《血肉情誼》等一批中小型現代戲劇目。1980年年初,自治區藏劇團改編演出了大型傳統劇目《文成公主》。同年五月,西藏自治區舉辦了首屆業余藏戲會演,二百多位代表不同風格流派的藏劇演員演出了《卓娃桑姆》、《諾桑法王》、《蘇吉尼瑪》等傳統劇目和《雪山小英雄》等現代劇。同年,自治區藏劇團改編排演的藏劇《朗薩雯蚌》,並赴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調演,受到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文化部的獎勵。
『叄』 藏戲快!!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為「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戲」,此外還有《日瓊娃》《雲乘王子》《敬巴欽保》《德巴登巴》《綏白旺曲》等,各劇多含有佛教內容。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起源之一
民間歌舞。藏族早期民間歌舞百戲中就已開始出現帶有戲劇色彩的藝術形式。一些藏史資料對此也曾有記載。如《西藏王統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松贊干布在頒發《十善法典》時舉行的慶祝會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躍,或飾嫠牛,或獅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獻技。奏大天鼓,彈奏琵琶,還擊饒鈸,管弦諸樂……如意美妙,十六少女,裝飾巧麗,持諸鮮花,酣歌曼舞,盡情歡娛……馳馬競賽……至上法鼓,竭力密敲……」;在桑吉嘉措的藏醫著作《亞色》中對民間歌舞的形式也有記載;「在桑耶寺落成典禮上,臣民們進行『卓』、『魯』、『諧』等文藝活動。『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魯』是只唱不舞;『諧』是即唱又舞。」 當時的演員全是僧人,表演時有時配上誦經為伴唱,這就形成了啞劇性的跳神頌佛祈願的新形式。這種表演形式在乃東縣哈魯崗村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那裡還保留著「阿卓」這種古老的大型鼓舞隊組織,其領舞師的面具與早期藏戲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一樣,戴面具者的名稱也同樣叫作「阿若娃」。
起源之二
民間說唱藝術。早在西藏的苯教時期,被稱作「仲」的口頭神話、歷史傳說故事已成為當時西藏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苯教已有專門從事說唱的故事師和歌唱家。在西藏歷史中,歷代都產生過大量民間故事,這些故事被用民歌、贊詞、韻句等形式把人物的話吟唱出來,使故事更加生動感人。這種演唱形式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這也是許多民間故事得以流傳至今的原因之一。例如產生於十一至十三世紀的藏族民間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其說唱性文體受佛教說唱文學的影響並有所發展,除獨白和對話是適宜歌唱的韻文之外,部分故事情節的敘述也改為可歌唱的韻文,而韻文的寫法採用的就是民歌體。此外,其他一些說唱形式,如「折嘎」( 意為吉祥的祝願)、「喇嘛嘛呢」等對藏劇的產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喇嘛嘛呢」這種說唱藝術,其對藏劇的影響非常之大,藏劇的劇本就是喇嘛嘛呢藝人的說唱故事腳本。說唱藝術的特點還清楚地反映在藏劇表演中。如藏劇演出時有劇情講解人,他講到哪裡,演員就唱到哪裡;講解人以一種固定的念誦調介紹之後演員才能上場表演。
起源之三
宗教儀式和宗教藝術。藏史《巴協》中記載;「八世紀時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修建桑耶寺時,蓮花生大師為調伏惡鬼所行軌儀中率先應用一種舞蹈」。這種舞蹈就是藏傳佛教寺院跳神「多吉嘎羌姆」(金剛舞,簡稱羌姆)的起源。羌姆是在原始苯教巫師祭祀自然神儀式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土風舞演變而來的新的宗教儀式舞蹈。開始羌姆完全是在寺院里為僧人表演,後來傳入民間,僧俗人眾均可觀看,逐漸成為僧人和俗人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具有一定娛樂性的宗教舞蹈。此外,在林芝還有一種與寺院完全無關的「米那羌姆」(俗人跳神),是為引回「村寶」進行驅邪迎祥而創立的民間祭祀舞蹈。其中象徵喜慶、幸運和吉祥的男性侍佣神跳的「波梗舞」,也被寺院跳神薩迦寺卓瑪頗章「孜瑪爾多加」羌姆和藏劇《白瑪文巴》所吸收。
到十四世紀,噶舉派(白教)高僧唐東傑布(1385-1464)在雲游途中於1430年主持營建了據說是西藏的第一座鐵索橋。在建橋過程中,他發現民工中有七個能歌善舞的姐妹(有說七兄妹),遂在白面具戲基礎上,吸收佛經中傳說和民間傳說故事中帶有戲劇因素的內容編排表演節目、設計唱腔動作和鼓鈸伴奏,指導七姐妹演出,藉以宣傳宗教,為行善修橋募集資金(行善積德)。七姐妹天生麗質、舞姿輕盈、歌聲優美動聽,觀者以為仙女下凡,贊其為「拉姆」(意仙女)。以後藏戲被稱作「拉姆」,亦由此而得名。據《湯東傑布傳》載,湯東傑布主持修建的鐵橋、木橋數量達上百座,碼頭渡口也有一百多個。而修建如此之多的橋梁渡口,所需資金除靠其游說化緣所得外,主要靠組織募捐演出來籌集。以後湯東傑布又將經其發展了的白面具戲帶回家鄉主廟迥·日吾齊寺,創建了迥·日吾齊戲班,將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裝飾改為藍面具,在白面具戲表演藝術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各種歌舞和古老瑜伽功術、雜技等,編演了佛經故事《智美更登》。從此,藍面具戲逐漸形成。
自十七世紀起,隨著嘎丹頗章地方政權的建立,藏戲,特別是藍面具戲進入了一個迅猛發展的繁榮時期。以唱為主,唱、誦、舞、表渾然一體的戲曲表演藝術形式已經形成。出現了具有較高文學水準的戲曲文學劇本和一批優秀的傳統劇目。在民間,一些職業或半職業的藏戲戲班開始出現,在藝術風格上開始形成不同的藝術流派。到七世達賴時,出現了藏戲演出的盛會--雪頓節。在這個時期,五世達賴羅桑嘉錯(1617-1682)對藏劇的發展頗具貢獻。清順治九年(1652),五世達賴率眾三千赴京晉見順治皇帝,歷史上第一次被中央政府以金冊金印封為「達賴喇嘛」。五世達賴晉見期間在京住了兩個月,後又在內蒙古的代嘎(今涼城)逗留了三個月。在這五個月中,五世達賴看到了許多漢、蒙、滿等各民族的宮廷和民間音樂、舞蹈、戲劇、雜技、百藝等藝術表演,深受啟發。返藏後,即將從拉達克傳入的具有西域風格的歌舞加以改造,組織成立了西藏地方政府唯一的官營性專業歌舞隊--噶爾巴。五世達賴對藏戲也十分喜歡,在其尚未親政時,就在其授意和倡導下,寺院進行上期夏令安居修習結束的酸奶宴會上,邀集一些在民間享有盛名的藏戲班子進哲蚌寺作助興演出,從而開創了「哲蚌雪頓」調演觀摩藏戲的慣例。之後,逐漸形成了開始在哲蚌寺,繼而在「吉彩洛頂」(幸福園林),最後於雪頓節期間在羅布林卡舉行一年一度規模盛大的藏戲獻演活動。五世達賴還曾指令其家鄉瓊結縣白面具戲班賓頓巴分為兩班,一為瓊結扎西賓頓,一為盤納若捏賓頓,並在拉薩舉行雪頓節時,把瓊結扎西賓頓安排在第一個演出。這期間,各地民間出現了專門改編加工並記錄成文字的手抄或刻印的藏戲劇本,不少地方和部分色欽寺廟還組建了相對固定並帶有職業性質的藏戲劇班。每年參加「哲蚌雪頓」的至少有幾個白面具戲班和江嘎爾、希榮仲孜、工布卓巴等眾多表演團體。從這個時候起,藏戲開始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戲劇藝術形式;演員也逐漸脫離寺院,職業演出劇團開始出現。藏劇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影響面也逐漸擴大,繁衍出德格戲、昌都戲、門巴戲等多種戲曲劇種,並對一些兄弟民族劇種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肆』 朗薩的傢具質量怎麼樣
這個問題因人而異,根據個人的喜好來決定吧。撇開品牌而言,更加註重品質。消費者如何去選擇呢?以下幾點僅供參考:
我覺得選擇傢具應該從細節開始,一步一步的選擇。
一看:傢具的材質要環保
從材質上來分,傢具就可以分為:實木傢具、板式傢具、鋼材傢具、塑料傢具、布藝傢具、藤藝,已經現代流行的紙傢具等。無論是哪一種材質的傢具,首要保證的必須是健康。
在購買傢具的時候,可以查看相關的質量檢測報告書,確保自己購買的傢具是健康環保的。
二聞:氣味不能刺激
環保的傢具應該是沒有刺激性氣味的,不刺激眼睛、鼻子、喉嚨。如果一聞傢具,就發現氣味刺激,就需要注意。刺激性的氣味越重,就可能是甲醛的含量較高。但是,有一些傢具即使味道不重,材質卻依然不合格。所以,在購買之前,一定要要求商家出示相關的環保證書。
三摸:油漆要光滑
聞了氣味之後,你還需要仔細觀察一下子油漆。油漆對人體的健康狀況也是密切相關的。你需要用手摸上一摸,你需要注意的是油漆是否光滑,油漆是否起皺,有沒有掉漆的情況。一般正規廠家的傢具,在油漆方面都是做得非常考究的。
四察:四腳是平整
無論你是買床、買沙發、還是買衣櫃、買餐桌,傢具的四腳平整是必須的,也是前提要求。在查看傢具的時候,你可以搖一搖,或者坐上去試一試。如果發出聲音,就要注意了,這樣的傢具可能不牢固。
五檢:含水量和當地持平
因為傢具木材的含水率是受其產地影響的,而含水率高於使用地區平均含水率的1%以上的傢具會出現開裂、變形、散架、翹曲等現象,所以最好選購乾燥工藝好的企業生產的傢具,本地或外地生產的並不重要,關鍵是其含水率要與使用地區的平均含水率保持一致。
六觀:封邊是否平整
封邊不平,說明內材濕,幾天封邊就會掉。封邊還應是圓角,不能直棱直角。用木條封的邊容易發潮或崩裂。三合板包鑲的傢具,包條處是用釘子釘的,要注意釘眼是否平整,釘眼處與其他處的顏色是否一致。通常釘眼是用膩子封住的,要注意膩子有否鼓起來,如鼓起來說明不行,慢慢膩子會從裡面掉出來。
封邊是否平整也是考察一個廠家重要因素,質量差的小廠家用人工封邊,如果板材,還在精密鋸質量太差,板材封邊有豁口,選購的時候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