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快遞迎來大洗牌,菜鳥將顛覆快遞行業
從來沒有一家企業像菜鳥這樣特殊。
它更像是一個協會,但又確實是一個獨立的商業企業;菜鳥能夠拿到各家快遞企業的數據,提高整個行業效率的同時芹困,為阿里電商保駕護航。快遞企業願意提供數據,並沒有明確的回報,只是為了保住可能失去的電商訂單,獲取對通達系其他企業的優勢。
而與此同時,商流決定物流,物流又扼著商流的咽喉,再加上雙方之間地位和利益「分配」極不平等,導致了二者之間必然存在沖突。
由於不對等的關系,通達系又實際上存在著內心的無奈,暗暗地互相以及對菜鳥進行著抗爭。
制定規則,「裁判」菜鳥
現在已經很難界定,菜鳥是不是已經逾越了「不碰快遞,只做數據」的承諾,因為如今快遞的邊界被擴大了。
9月17日,阿里物流機器人小蠻驢發布,成為阿里機器人平台首款場景應用機器人,對快遞物流的重視度性不言而喻。這是菜鳥要對快遞物流行業「機器換人」。
另外9月20日,菜鳥裹裹CEO李江華宣布「1234戰略」,即未來一年,100城寄快遞可按需送達上門,20萬寄件點將覆蓋全國,30城上線環保袋,服務4億用戶。
6月份的數據是,菜鳥裹裹的使用人數已經超過了2億,而在一年前這個數字僅為1億。一年時間翻倍,迅速增長的用戶數背後,這是菜鳥對寄件這一場景的入口統一。
對快遞企業來說,情況不容樂觀。
舉個例子,此前終端用戶寄件時還會想一下,是用申通好,還是中通好?當時當菜鳥裹裹統一了寄件入口後,快遞企業將徹底失去收件端的主動權,失去入口的代價就是,每個快遞企業都變成了菜鳥裹裹的服務商,最終哪家快遞企業被用戶選擇,都像是被翻牌子。
這種被扼住命運喉嚨的感覺,快遞企業想必非常清楚。
一直以來,快遞企業的營收嚴重依賴電商件,在和電商平台的博弈中,這種依賴讓快遞企業非常的被動。
現在是同樣的邏輯,在菜鳥裹裹構建的商務件寄件體系中,菜鳥依然沒有碰快遞,但自己成為了快遞的入口。
可以看到的是,快遞的這個概念,邊界被擴大了,也意味著原先的規則存在了被修改的空間。
實際上,菜鳥對聯盟中規則修改不止一次。放到明面上的,就是電子面單永久免費這事兒。
電子面單作為菜鳥和通達系連接的重要橋梁和工具,2015年的時候菜鳥承諾電子面單永久免費,但是到了2019年,菜鳥升級的一聯單服務,向商家收取1分錢的技術服務費。
這中間有一個小小的博弈,通達系可以自願選擇使用一聯單還是二聯單,但是二聯單成本更貴,向菜鳥以技術服務費的名義支付這一分仿態錢,可以節省大筆的費用。
雖然只是1分錢,卻是從0到1。這也意味著,作為裁判員的菜鳥,聯盟的規則是可以改變的。這種雙備首源方不平等的地位,讓快遞企業在菜鳥聯盟中的話語權越來越低。
末端暗戰
正如當下很難判斷快遞業務的邊界,菜鳥自身的屬性也開始很難去判斷。
盡管菜鳥一直以來都宣稱只做數據,但是以數據為圓心,菜鳥的輻射半徑在不斷地擴大。
從用戶端的菜鳥裹裹、智能快遞櫃、菜鳥驛站、寄件櫃,到倉儲中轉側的產業園、菜鳥倉;技術層面的分揀機器人、配送機器人;配送端的丹鳥(後更名為菜鳥直送)、蜂鳥、溪鳥。
菜鳥依然沒有一個快遞員,依然沒有一輛車,但是就像是快遞公司的加盟網點一樣,菜鳥把所有的快遞元素都加盟進來,自己成了最大的快遞公司。
按照菜鳥的發展節奏,當快遞的各個環節都被菜鳥佔領後,快遞公司遲早要變成物流企業,只負責支幹線的運輸。
實際上,這種趨勢正在變得越來越明顯,快遞企業的各個環節被替代的程度也越來越深。
2018年的菜鳥物流大會上,菜鳥總裁萬霖宣布:未來3年菜鳥裹裹將和合作夥伴每年為超過10億人次提供全新寄件服務,菜鳥驛站共建10萬個社區級站點,菜鳥IoT技術和快遞行業共同連接智能物流終端1億個。
其中,10萬個菜鳥驛站,這個數據是非常恐怖的。普通人可能對於曾經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快遞網點沒有概念。
據四通一達的財報數據顯示,通達系5家快遞公司,加盟網點總數,也就是16萬家,其中申通2.9萬家,圓通3.2萬家,中通3萬家,百世匯通4.2萬家,韻達2.7萬家。
菜鳥的野心,未來僅在驛站這一個數據上,就接近四通一達總和。
再加上當下加盟網點的城市中心荒漠化嚴重,具有綜合商業化能力的驛站要比單獨的網點效率更高,未來快遞的配送流程中,驛站很可能取代網點。
驛站替代網點,依託加盟制快速發展的快遞企業,還有什麼優勢?此外,物流機器人小蠻驢將率先在菜鳥驛站大規模投用。
也就是說,雖然菜鳥曾經承諾不做快遞,但是通過龐大的體系建造,已經對快遞企業進行了釜底抽薪,終端替代。
當然,快遞企業也沒有坐以待斃,在終端的驛站和快遞櫃,盡管菜鳥在和快遞企業合作開發,但通達系也沒有放棄自建陣地。
5月份,順豐收購速遞易後快遞櫃漲價的事兒鬧得沸沸揚揚。當大家都以為菜鳥是得利者的時候。就在今年5月份,韻達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快遞櫃業務——蜜罐智能櫃。
從2017年立項,韻達到2020年初才開始小規模投放,從時間節點上可以看出,這跟2017年底的順豐菜鳥數據之爭,以及通達系在此後退出豐巢的時間節點大致吻合。
當豐巢歸了順豐,韻達也沒有把所有的希望再次壓在「第三方」的菜鳥智能櫃上。
實際上,不止韻達,申通、圓通、中通等都在智能快遞櫃上暗暗布局。
申通的智能快遞櫃品牌喵櫃從2019年中開始布局,在今年5月豐巢風波期間,喵櫃開始悄悄投放;
中通的智能快遞櫃品牌兔喜2018年底成立,如今也在開始招商、投放,今年6月初兔喜開始在北京投放。
同時,中通兔喜同一品牌的快遞超市,模式類似於快遞驛站,也正在加盟招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圓通很早之前就布局的媽媽驛站,現在已經有1.6萬家加盟店,圓通的快遞櫃品牌袋鼠快遞櫃,也在布局。
有從業者認為,豐巢收購速遞易後市場份額佔比接近70%,但這不是行業合並走向終局,反而是新一輪爭奪的開始。
通達系的自救
通達系如今的糾結就是,一致對外的競爭對手依然是順豐,但是在和順豐對抗的過程中,很有可能就把自己打沒了。
擺在通達系快遞企業面前最現實的問題就是,不能完全依賴菜鳥聯盟打順豐,還要想著怎麼自救。
阿里的不斷入股投資,使得其與通達系的關系愈發微妙。
每年8-9月,阿里在物流領域的布局就開始為即將到來的雙11「未雨綢繆」。9月初,阿里以66億元的價格受讓圓通12%股權,交易完成後阿里及一致行動人將持有圓通股份達到22.5%。
這種深度的綁定就真的能夠利益最大化嗎?恐怕不見得。就在一年前,2019年8月阿里入股申通,可能導致申通實控人變動時,股價就遭到資本市場不看好,股價閃崩。
2020年4月30日,阿里巴巴2020年一季度財報披露的信息顯示,阿里持有韻達2%股份成為後者第七大股東。至此,阿里終於集齊四通一達,菜鳥就像是統領著四通一達,更像統治快遞江湖。
阿里終於把韻達象徵性地收入麾下,但是韻達並沒那麼「忠心」。
有媒體報道,今年6月初,韻達的關聯公司斥資5800萬元成立了5家電商公司。分別是:溫州韻泰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昆明韻達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永安韻松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永安韻吉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永安韻安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電商一直以來都是快遞公司的夢想。因為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電商件是快遞崛起的根本,也是卡快遞企業脖子最重要的因素。
順豐是最典型的例子。
這么多年以來,順豐試圖依靠自己的快遞配送優勢,嘗試了嘿客、優選等多個電商項目,但是都無法突破。
即使是現在,快遞企業依然沒有放棄在電商上的嘗試,電商方面的嘗試則是各家都在做的,比如韻達的優遞愛,圓通的e城e品,申通的申鮮生活。
電商做不成,在電商和快遞夾縫之間的業務,快遞企業也在嘗試——電商倉。
如今,倉儲一體化的雲倉業務成為各個快遞公司的標配,從近兩年的營收情況來看,針對電商企業的雲倉業務,已經成為快遞企業增長最快的板塊。
電商企業將商品存在快遞企業的倉庫中,當有訂單時通過各個電商倉直接發貨,相比於自己做電商平台,這種模式對於快遞企業來說,更有物流供應鏈優勢。
對電商訂單的依賴,以及四通一達實在是沒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話語權,導致了在快遞的爭奪上,只有價格戰這一條出路。
2019年各家快遞公司的財報數據顯示,營收增長遠高於利潤增長,以韻達為例,營收增速為148%,而凈利潤增長為-1.88%,價格戰慘烈可見一斑,這也是為什麼義烏在2019年會出現8毛錢發全國的神奇事件。
在發貨端建立起自己的優勢,快遞企業可以更加平衡在電商件上對於某個電商平台的依賴。往大了說,更像是京東的大倉模式,只不過缺少C端流量。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當菜鳥都在各個地方自建+加盟商建立電商倉的時候,也是快遞企業必須跟進的理由。
菜鳥地網的建設,通過自建+合作的方式,已經在全國21個省份、72個城市接入353個倉庫,建築總面積619萬平方米。
當下電商雲倉的配送方式,讓快遞行業商品流轉的路徑大大改變。很多的快遞包裹不再點對點地配送,而是從各地倉庫直接發貨。另外,快遞網點的城市中心荒漠化現象,也催生了很多的快遞公司從各地倉庫僱用同城配送企業直接發往各個站點,再交由快遞電動車直接配送。
也就是說,網點、中轉站這些曾經快遞企業的核心資產,在未來的快遞鏈條中,都有可能被取代。
菜鳥承擔了收、派全流程,而且,依然可以達成不碰快遞的承諾,只是原先的快遞已經被新的生產因素替代。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