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陋室銘的原文及翻譯。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翻譯:山不在於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會出名;水不在於深,只要有蛟龍棲留住就顯神靈。這是一間簡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遠揚。苔蘚爬上台階染出一片碧綠,草色映入竹簾映得漫屋青色。這里談笑的都是博學多識的人,來往的沒有不學無術之徒。平時可以彈奏清雅的古琴,閱讀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繁雜的音樂攪擾聽覺,沒有文牘公務勞累身心。似南陽諸葛亮的草廬,如西蜀揚子雲的草屋。孔子說:「這有什麼簡陋呢?」
(1)多滋仕加盟總部擴展閱讀:
《陋室銘》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創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駢體銘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贊美陋室抒寫自己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也反映了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賞的思想。文章層次明晰,先以山水起興,點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著從室外景、室內人、室中事方面著筆,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並引古代俊彥之居,古代聖人之言強化文意,以反問作結,余韻悠長。
⑵ 《男與女》txt全集下載
《男與女》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R4J52QdqrKW9xgrrQ5_QIQ
簡介:基洪(孔侑飾)是在芬蘭工作的建築師,在那裡他幾乎沒有什麼認識的人,而當他遇到韓國女子尚敏(全度妍飾),偶然開始了同行。在北方的雪原中,被尚敏強烈吸引,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愛情。原本只是為了家人而活著,忘記了自己的寂寞,但在基洪遇到尚敏之後,才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是多麼孤獨。從前深埋在心中的感情,都完完全全變成了對尚敏熱烈的愛意。而他對自己噴薄而出的感情也無能為力。
⑶ 大良多滋仕在哪裡
ajsajisjaisdjiawj
⑷ 陋室銘原文及翻譯
陋室銘
---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在於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會出名;水不在於深,只要有蛟龍棲留住就顯神靈。這是一間簡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遠揚。苔蘚爬上台階染出一片碧綠,草色映入竹簾映得漫屋青色。這里談笑的都是博學多識的人,來往的沒有不學無術之徒。
平時可以彈奏清雅的古琴,閱讀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繁雜的音樂攪擾聽覺,沒有文牘公務勞累身心。似南陽諸葛亮的草廬,如西蜀揚子雲的草屋。孔子說:「這有什麼簡陋呢?」
《陋室銘》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創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駢體銘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贊美陋室抒寫自己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層次明晰,先以山水起興,點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著從室外景、室內人、室中事方面著筆,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並引古代俊彥之居,古代聖人之言強化文意,以反問作結,余韻悠長。
(4)多滋仕加盟總部擴展閱讀:
劉禹錫是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被後人尊稱為"詩豪"。在政治上,劉禹錫的一生是在不斷的斗爭以及反抗中度過的,哪怕不停地被打擊,劉禹錫也會重新站起來去反抗。在詩歌創作上,他不斷進行創新創造,寫出了一大批雄渾蒼勁的詩歌作品。
詩人劉禹錫的後半生過的並不順暢,因參與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這一舉動觸犯了當時朝廷中達官顯貴的利益。這些大官僚沒有劉禹錫那樣的文學才華,在道理上辯不過他,於是背後就在皇帝面前不斷地劉禹錫的壞話。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句古話:"皇帝疼奸臣。"這句話說的一點兒也不假,當時皇帝真的聽信了那群達官貴人們的讒言,於是下旨將劉禹錫貶官,外放到安徽的和州當通判。 如果是按照當地明文規定的官員待遇來看,通判的待遇也還算是過得去的,通判在衙門里可以住三室一廳的大房子。
可誰知和州城的大官策知縣是個勢利小人。他知道劉禹錫是因為犯了錯,被朝廷貶官到和州的,於是根本不把劉禹錫放在眼裡,處處刁難他。
劉禹錫來和州不過只有半年之久,卻已經連續搬了三次家。這第三次搬家啊,搬到了一間又破又小的房子里,房子里邊只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劉禹錫見了十分氣憤,他在心裡想道:這狗官實在是欺人太甚啊!但是,不管是多麼小的房子,都不可能改變我想要改革的決心。
於是,他便在此地寫下了那篇膾炙人口的一篇文章——《陋室銘》,極力歌頌他這個小房子。 劉禹錫寫完文章以後,就來到城中請來一個石匠,讓石匠把自己寫的這篇文章刻在石板上,將刻好的石板聳立在屋前。
策知縣聽說這件事以後,感到非常不好意思,便親自來到劉禹錫的住處。他看了這篇文章以後,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兩句很不滿意。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這雖然只是一間簡陋的屋子,但由於我劉禹錫的道德高尚,居住在此以後,使它散發出芳馨的味道。這是對策知縣赤裸裸的嘲諷,策知縣雖然怒發沖冠,但是也想不出合適的方法進行報復,只好離開了劉禹錫的陋室。
⑸ 陋室銘 劉禹錫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寫作背景和作者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0八。作者劉禹錫(772-842),字夢得,世稱「劉賓客」。劉禹錫生於嘉興(當時屬蘇州),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縣)。唐代大詩人、文學家、哲學家。
劉禹錫文名遐邇。唐貞元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詞科,授監察御史。後經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他和柳宗元交誼頗深,人稱「劉柳」;後與白居易唱和甚多,亦並稱「劉白」。據史載,劉禹錫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他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及安徽和州縣通判。按王朝規定,他應住衙門內三間三廳之房。但是,和州縣的策知縣是個勢利小人,認為劉禹錫是被貶之人,便給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門外臨江的三間小房居住。對此,他毫無怨言。劉禹錫是個文人,於是就根據住地景觀寫了一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的對聯貼在門上。
做賊心虛的策知縣見之,甚為惱火,馬上將劉禹錫移居別地,並把住房面積減去一半。此房位於德勝河邊,岸柳婆娑。劉禹錫見此景色,更是怡然自樂。於是,他又撰寫一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策知縣聞訊後,下令攆劉禹錫搬到城中一間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舊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劉禹錫的「家」被折騰了三次。他在憤激之中,有話如鯁在喉,傾吐為快,一氣呵成,寫成了《陋室銘》,並請人(這人就是柳公權)碑刻豎於門外。(節選自《應用寫作》學術月刊1995年第11期《劉禹錫和他的「陋室銘」》)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唐代漢族人,冒稱中山劉氏,洛陽人,字夢得 。劉禹錫出生在嘉興,祖墳原在洛陽北邙,後因地峽不可依,所以後來改葬於滎陽(今鄭州滎陽)。劉家世居洛陽,中原戰亂,他父親徙家江南,劉禹錫生於江南,其父死後,他扶棺返里,同時他母親也從江南返回洛陽,此後可能在滎陽住了一段時間。集異記中有劉禹錫「貞元中寓居滎澤」之說。劉禹錫一生坎坷,四處漂泊,直到晚年,才居於洛陽,後逝於洛陽。劉禹錫說自己是「客居江南」,稱自己是「雒客」,稱「洛陽舊有衡茅在」,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可見,他在嘉興、滎陽、洛陽都安過家。若聯繫到他祖籍洛陽,還是認為稱他為洛陽人比較合理。也有一說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因為劉邦是彭城人,彭城乃劉氏郡望所在而已,如韓愈之於昌黎。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具體是什麼身世,我們目前還沒有得到考證。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哲學家、文學家,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
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他沒有自甘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
一度奉詔還京後,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後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裡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首詩為後世的文學評論家所激賞,認為是含蘊無窮的唐詩傑作。
後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飢鴻遍野。他上任以後開倉賑飢,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傑」,建立了三賢堂。唐文宗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與朋友交遊賦詩,生活閑適。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其詩現存800餘首。其學習民歌,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詞作亦存四十餘首,具有民歌特色,劉禹錫在洛陽時,與白居易共創《憶江南》詞牌。
著有《劉賓客集》(一稱《劉夢得文集》)
[編輯本段]內容及注釋
陋室銘(18)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1)。水不在深,有龍則靈(2)。斯是(3)陋室,惟(4)吾德馨(5)。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19)談笑有鴻儒(6),往來無白丁(7)。可以調素琴(8),閱金經(9)。無絲竹(10)之亂耳(11)(16),無案牘(12)之勞形(13)。南陽(14)諸葛廬,西蜀子雲亭(15). 孔子雲:「何陋之有?」(17)
注釋:
(1)名:出名(詞類活用,名詞作動詞)
(2)靈:靈異
(3)斯、是:均為指示代詞斯,這。陋室:陳設簡單而狹小的房屋。
(4)惟:只
(5)馨:散播得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今義:芳香;吾,我。
(6)鴻儒:這里泛指博學之士。鴻,大.儒,舊指讀書人,這里指知識淵博的人. 有學問的人。
(7)白丁:沒有官職的人,平民。這里借指沒有學問之人。
(8)素琴:不加雕繪裝飾的琴。素:不加裝飾的
(9)金經:這里泛指佛經。
(10)絲竹:絲,琴瑟,竹,管弦樂,這里指的是合奏樂器的聲音,解為噪音。
(11)亂耳:亂,使……煩亂。
(12)案牘,官府的公文。
(13)勞形,使身體勞累。形,形體、身體,今義 樣子;勞,使……勞累。
(14)南陽:地名,今湖北省襄陽縣西。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廬中隱居躬耕。
(15)子雲:漢代的揚子雲(也作「楊子雲」「揚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稱「揚子宅」,據傳他在揚子宅中寫成《太玄經》,故又稱「草玄堂」。文中子雲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紀念他的子雲山、子雲城。(和前一句引用典故表明:「陋室不陋」)
(16)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絲竹,琴瑟蕭笛等管弦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今義,絲綢和竹子;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不譯,取消句子獨立性,也有表舒緩語氣的作用。
(17)何陋之有:之,表賓語提前。全句意為「有何陋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裡,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18)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發展成一種文體。
(19)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蘚碧綠,長到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中。
(20)何陋之有:賓語前置。
古今異義:
在:古義(在乎,動詞)今義(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詞)
馨:古義(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今義(芳香)
調:古義(調弄)今義(調動)
形:古義(身體)今義(形狀)
詞類活用:
有仙則名,名詞作動詞,變得有名。 有龍則靈,形容詞作動詞,變成靈異的水。
苔痕上階綠,上,名詞作動詞,漫上。綠,名詞作動詞,變綠。
草色入簾青,青,名詞作狀語,使……變青。
無絲竹之亂耳,亂,形容詞作動詞,使……擾亂。
無案牘之勞形,勞,形容詞作動詞,使……勞累。
[編輯本段]譯文
山不在於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有了名氣;水不在於有多深,有龍(居住)就有了靈氣。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因為)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蘚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竹簾。平時和我交談的都是博學的人,來來往往的沒有無學問的平民。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佛經。沒有嘈雜的奏樂聲使我的耳朵紊亂,沒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雲的亭子。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編輯本段]作品主題、立意以及主題思想
從主題看,《陋室銘》通過對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銘》一文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從立意看,《陋室銘》以襯托手法托物言志。並以反向立意的方式,隻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為"德馨",從而自然地達到了抒懷的目的。
全文81字,可說是字字寫陋,又字字透著不陋。開篇16字,為全文寫不陋奠定了基調。「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從表面看來,「仙」與「龍」是為山、水增色彩,實則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卻那般富有充實:「鴻儒」、「金經」、「素琴」,不單從交往、學習、愉悅幾方面描寫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鴻、金、素」三字內涵之豐富,也是與陋無緣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氣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祿(無案牘之勞形),也不是榮華富貴(無絲竹之亂耳),而是心之潔,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將其陋室比作「諸葛廬」、「子雲亭」,我們說這不但不過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貧樂道」之心,所以說「何陋之有」。
這篇銘文運用托物言志的表現方法,通過贊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寫陋室的詞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也讓人體會不到一點「陋」意,給人更多的則是鬱郁蔥蔥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滿了勃勃生機。真是陋室不陋。
[編輯本段]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於「陋室不陋」
「德馨」統領全篇
從表達方式看,《陋室銘》聚描寫、抒情、議論於一體。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緻的環境和主人高雅的風度來表述自己高潔隱逸的情懷。
《陋室銘》的寫作技法運用繁雜,在區區八十一字內運用了對比,白描,隱寓,用典,借代類比等手法,而且壓韻,韻律感極強,讀來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一曲既終,猶餘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
從句式看,《陋室銘》以駢句為主,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和諧,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齊整之美。但《陋室銘》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銘》是駢散結合,使文章節奏明快、語言錯落有致,讀來抑揚頓挫,和諧悅耳,在聽覺上給人音樂的美感。同時,文章又重在五言,間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參差,文章一韻到底。
從線索看,《陋室銘》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貫穿全文的始終:開頭引出"惟吾德馨",而後又以居室環境、往來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後又以"諸葛廬","子雲亭"的"何陋之有"映襯"惟吾德馨"。這都是作者的主觀感受。
文章藉助陋室說理,以抒情的筆調表明作者高潔的品格,事中見理,景中顯情,誠可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這樣就把作者的閑情逸事,居室美景寫得含蓄生動而意韻悠遠。
文章巧於用典。如借「諸葛廬」、「子雲亭」以自況,且引孔子之語——「何陋之有?」 說明陋室「不陋」,從而增強了文章說理的可信性和說服力。
總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標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業律已,表現為一種對人生失意與仕途坎坷的超然豁達和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惟其如此,我們與其視其為一篇闡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說這是一首贊頌陋室以顯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詩。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
根據文章的內容,我們可以將這篇短文分為三部分:
一、(1—3句):
《陋室銘》即開篇以山水起興,引入正題,既顯得出手不凡,也為以後的陋室歌頌功德埋下了伏筆。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淺,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那麼居處雖然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說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聲名遠播,刻金石以記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龍而生靈秀,那麼陋室當然也可借道德品質高尚之士播灑芬芳。此種借力打力之技,實為絕妙,也可謂作者匠心獨具。特別是以仙龍點睛山水,構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作者筆鋒一轉,直接切入了主題,看似有些突兀,但回頭一看,卻又渾然一體,因為上面的對比句恰好為這句的引論鋪下了基礎。
在此點看出,作者寫此隨筆是經過反復思考的,絕不是一時的靈感沖動。絕句可以是靈光乍現,而連接無暇卻是平時的功底積累與反復推敲了。
二、(4—7句):
這幾句寫陋室環境與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完全是作者對於道德品質高尚之士的生活總結。在前面幾句的生花妙筆明了作者的志趣後,讀者的思緒也進入了佳境,此時明理,讀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階綠的淡雅之色,隱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馬上以青色入簾青的生機盎然點明恬淡中充滿生機的仙活生活狀態,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交朋識友,皆是同道高潔之士,撫琴研經,生活從容多滋味。遠離嘈雜的音樂,遠離傷神的公務,這種閑暇的生活實在讓人羨慕。這種既像隱士,又存在塵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羨慕的,也是凡夫俗子們嚮往的。通過這幾句的描寫,我們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畫卷,表達了陋室主人雅緻澹泊的生活情趣。
註:第六句為正面描寫,看出作者從容淡定;第七句為反面描寫,寫出作者對世俗生活的厭棄。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作者借這南陽的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作類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諸葛亮與楊雄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這二人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同時暗示了陋室不陋。實際上劉禹錫這樣寫還有另一層深意,即諸葛亮是閑居隆中草廬以待明主出山。而揚雄呢?卻是淡薄於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雖官至上品,然他對於官職的起起落落與金錢的淡泊,卻是後世的典範。劉禹錫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操、榮辱從容的意思。既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於平淡的那種志向吧。這結合劉禹錫官場的起起落落,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
三、(8—9句):
結句引用「孔子雲: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說明陋室「不陋」。表達了他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最高道德品質的追求。用聖人肯定的操守來規范要求自己,也許就是劉禹錫對自己的道德品質的最高要求。這樣的結句,不說其中的內容是何種意思,但結合題意,卻是妙手天成。因為封建禮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標准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孔聖人的肯定,也就為他道德品質的論注下了最好的定論,論文當有論據,而引孔聖人言作為論據,無疑在當時是最好的論據,充分而不可辯駁。
可以說,這篇短文表現的主題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甘於淡泊、不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與權貴同流合污的高潔清峻的品格。
[編輯本段]寫作特色
(1)托物言志的寫法
(2)反向立意的構思
(3)對仗工整,押韻
(4)採用類比的手法,讓文章更生動
[編輯本段]文體介紹
銘本是古代刻於金屬器具和碑文上用以敘述生平事跡的一些贊頌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於歌功頌德與昭申鑒戒。後來逐漸發展演變為一種獨立的文體。由於這種文體獨特的歷史淵源,使這種文體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簡約、寓意深刻等特點。 根據古文體的分類, "銘"是應用文。明白了銘的意思,也就明白題意,即對陋室進行歌頌,內接內容,即對陋室內的人的高尚品德進行歌頌。實際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頌道德品質之實,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闡明作者的生活態度和人生觀。這一點與《愛蓮說》頗為相似。
[編輯本段]陋室銘練習
一.填空。
1.《陋室銘》的作者是___,字__,是__朝人。
2.銘是一種文體,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後來發展為一種_____的文體。這種文體有____的特點。
3.(1)水不在深,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草色入簾青。
(3)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 。
4.《陋室銘》大量使用「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樣的句子,句式整齊,音韻和諧,使用的是_______的修辭方法。
二.解釋句子中加括弧字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5,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三.翻譯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4.何陋之有?
四.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別是
之的用法:A、助詞「的」 B、代詞 C、動詞,「往,到」D、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E、賓語提前的標志
A.何陋之有?( )
B.忘路之遠近( )
C.漁人甚異之( )
D.具答之( )
E.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
F.君之病在肌膚( )
G.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
五.閱讀文章,回答問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1.文中描寫陋室環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在陋室的活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來陋室的有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通過描寫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__的願望和___________ 的生活情趣。這這篇短文採用了_________的寫法。
參考答案
一、
1.劉禹錫,夢得,唐朝人
2.用來記述事實、功德的文字,述公記行、有時也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體,用韻
3.有龍則靈;苔痕上階綠;惟吾德馨
4.對偶
二.
1.斯:這;惟:只;馨: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
2.鴻:大;白丁:封建社會里沒有功名的人。
3.素:素樸;金經:佛經
4.絲竹:奏樂的聲音;案牘:官府的公文;勞:使勞累
5.名:著名
三.
1.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
2.談笑往來有淵博的學者,沒有粗俗的人。
3.沒有嘈雜的管樂之聲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
4.有什麼簡陋的呢?
四.E A B B A A A
五: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2.調素琴,閱金經
3.鴻儒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保持高尚節操;安貧樂道;借物抒情
⑹ 陶淵明的古詩十首
一、魏晉·陶淵明《歸園田居 其三》
原文: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譯文: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子地,地里雜草叢生,豆苗卻長得很稀。早晨天亮就起來到田裡鋤草,晚上披著月光扛著鋤頭回家歇息。高高的草木覆蓋了狹窄的田間小路,露水打濕了我的衣裳。衣裳濕了倒不重要,只要不違背我的初衷就行了。
二、魏晉·陶淵明《飲酒 其五》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住宅蓋在人世間,清靜卻無車馬喧。問我為何能如此?心超世外地顯偏。自顧採菊東籬下,悠然無意見南山。山間霧氣夕陽好,飛鳥結伴把巢還。此中當自有真意,我欲辨之已忘言。
三、魏晉·陶淵明《歸園田居 其二》
原文: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譯文:
鄉居少與世俗交遊,僻巷少有車馬來往。白天依舊柴門緊閉,心地純凈斷絕俗想。
經常涉足偏僻村落,撥開草叢相互來往。相見不談世俗之事,只說田園桑麻生長。
我田桑麻日漸長高,我墾土地日漸增廣。經常擔心霜雪突降,莊稼凋零如同草莽。
四、魏晉·陶淵明《飲酒·其一》
原文: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
譯文:
衰榮沒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邵先生瓜田中,難道像東陵時!寒暑有代謝,人的思想總是這樣。樂觀的人明白他會,我將不再懷疑。忽然給一杯酒,日夕暢飲著。
五、魏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其十》
原文: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譯文:
精衛含著微小的木塊,要用它填平滄海。刑天揮舞著盾斧,剛毅的鬥志始終存在。同樣是生靈不存余哀,化成了異物並無悔改。如果沒有這樣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時光又怎麼會到來呢?
六、魏晉·陶淵明《飲酒·七》
原文: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譯文:
秋天的菊花顏色美好,採摘下沾著露水的菊花。把菊花泡在酒中,使我遺棄世俗的心情更為遙遠了。
一揮而盡杯中酒,再執酒壺注杯中。日落之後各類生物都已歇息,歸鳥向林歡快鳴。縱情歡歌東窗下,姑且逍遙度此生。
七、魏晉·陶淵明《四時》
原文:
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
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孤松。
譯文:
春水溢滿了田野和水澤,夏天的雲變幻莫測,如奇峰驟起,千姿萬態。
秋月朗照,月光下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層迷離的色彩,冬日高嶺上一棵嚴寒中青松展現出勃勃生機。
八、魏晉·陶淵明《酬劉柴桑》
原文:
窮居寡人用,時忘四運周。
門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養南疇。
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
命室攜童弱,良日登遠游。
譯文:
偏僻的居處少有人事應酬之類的瑣事,有時竟忘記了一年四季的輪回變化。巷子里、庭院里到處都是樹木的落葉,看到落葉不禁發出感嘆,才知道原來已是金秋了。
北牆下新生的冬葵生長得鬱郁蔥蔥,田地里將要收割的稻子也金黃飽滿。如今我要及時享受快樂,因為不知道明年此時我是否還活在世上。吩咐妻子快帶上孩子們,乘著美好的時光我們一道去登高遠游。
九、魏晉·陶淵明《飲酒·幽蘭生前庭》
原文:
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譯文:
幽蘭生長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風。清風輕快習習至,雜草香蘭自分明。
前行迷失我舊途,順應自然或可通。既然醒悟應歸去,當心鳥盡棄良弓。
十、魏晉·陶淵明《飲酒·其八》
原文: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提壺撫寒柯,遠望時復為。
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
譯文:
青翠的松樹生長在東園里,荒草埋沒了它的身姿。等到寒霜凝結的時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這才顯現出它卓爾不群的高枝。
在一片樹林中人可能還不覺得,單獨一棵樹的時候人們才稱奇。我提著酒壺撫弄寒冬中的樹干,有時候又極目遠眺。我生活的世界就是夢幻一樣,又何必被俗世的塵囂羈絆住腳步呢。
⑺ 簡述中國茶文化發展史
茶文化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
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已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中國飲茶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
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
(7)多滋仕加盟總部擴展閱讀: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與中國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
茶文化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而且,在中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至今仍有著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