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臭豆腐乳屬於變質食物嗎
都豆腐是非常獨特的地方性食品,有營養而無害!!!
介紹如下:
臭豆腐有很多種類,而且它們之間又沒有必然的聯系所以追尋它的原場地是無意義的!
長沙火宮殿的臭乾子則是湖南小吃中名氣最響的。臭乾子其實就是油炸臭豆腐,因為它特有的味道,只能得到少數人的偏愛。
長沙坡子街的火宮殿,過去是一座祭祀火神祝融的廟宇(楚人有崇尚火的習俗),距今有四百年的歷史。後幾經戰亂,幾度修葺,最終成了販夫走卒匯聚之地,經營起湖南各色小吃,有點像老北京的東安市場。隨著歲月變遷,如今這里的一條街上,涵蓋了湖南的各種菜式、小吃,成為長沙之行不可不到的去處。
火宮殿的臭乾子選用上等黃豆做成豆腐,然後把豆腐浸入放有冬筍、香菇、曲酒、瀏陽豆豉的鹵水中浸透,表面會生出白毛,顏色變灰,初聞臭氣撲鼻,用油鍋慢慢炸,直到顏色變黑,表面膨脹以後,就可以撈上來,濃香誘人,澆上蒜汁、辣椒、香油,即成芳香鬆脆、外焦里嫩的臭豆腐。
京派風味的自然是響當當的王致和臭豆腐。不過,北京的臭豆腐與南方的臭豆腐幹完全是兩種食物。北京的臭豆腐是一種腐乳,配著饅頭、大餅吃的,佐餐妙不可言,但絕對下不得油鍋。相傳康熙八年,安徽仙源縣舉子王致和進京趕考。春闈落第,又無盤纏反鄉,困居在前門外延壽寺街羊肉胡同的「安徽會館」內。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家傳的做豆腐的手藝讓他勉強維持了生計。時值夏季,豆腐作得多了,賣不出去,就會發霉變質。他冥思苦想,忽然想起家鄉用豆腐作腐乳的方法。於是將剩下的豆腐切成小塊,一層層地碼在壇子里,用鹽腌起來。誰知,到了秋風送爽,王舉人這時才想起那壇腌制的豆腐,急忙打開壇蓋,一股臭氣迎面而來。豆腐已變成了青灰色,一嘗,卻味道獨特,「臭」中有奇香。送給鄰居品嘗,眾人稱贊不已。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王致和的臭豆腐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來。王舉人考場失意,屢試不中,臭豆腐的生意卻日漸興隆,乾脆棄學經商,開了「王致和南醬園」。至清朝末年,臭豆腐已列為御膳小菜之一,得到西太後的喜愛。因臭豆腐的名稱聽起來不雅,於是皇上賜名叫「青方」。這臭豆腐一經「上用」,頓時身價百倍,生意也跟著蒸蒸日上,於是王致和的臭豆腐就成了京城小吃一絕。
湖北的臭豆腐是黑色的,臭氣四溢,臭氣沖天,沾上獨特的泡椒調味料非常地夠味。
安徽臭豆腐——俗名「大獃臭」,為王致和於清康熙年間創制,康熙皇帝品嘗後贊不絕口,特地御筆親書「青方:二字賜王致和,從此名聲大振。與浙江紹興的臭千張、安徽淮南的臭香乾呈鼎足三分之勢,享譽海內外。徽州大獃臭,表面為灰、蘭、黑綜合色,內里潔白如玉,聞著臭、吃則異香,獨具一番風味,而由於大獃臭的製作工藝很復雜,所以這道風味小吃,恐怕只有來黃山的遊客才能吃到了。大獃臭在黃山市內很多小吃攤點上均可吃到。
浙江的臭豆腐是黃色的,這「三味臭豆腐」可不是說它有三種味道變化,而是因為它的原產地在浙江紹興,也就是魯迅三味書屋附近特產的原汁原葉的小吃臭豆腐。浙江的臭豆腐,聽著挺新鮮,看著也挺特別的。看起來又白又嫩又細又軟。聞起來,雖然也有一股淡淡的臭味,但一點也不刺鼻。炸好的豆腐表皮金黃,敷著一層密密的細孔,似乎是裹了一層雞蛋才炸出來的。配上外面刷的一層鮮艷奪目的甜辣剁椒醬。
江蘇臭豆腐——提到紹興的吃食,好像總是離不開臭的霉的腌的,和清冽明凈的鑒湖水,超凡脫俗的西施美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為紹興人,對於這一點,我總是以魯迅徐文長為榜樣,解釋為吃的是臭豆腐霉豆腐,出來的卻是錦心綉口的好文章。臭豆腐是紹興美食的必修課,但對大多數外地人來說也是最難過的關,它是用莧菜梗汁浸制的,有蒸的也有炸的,炸的比較多見,因為吃起來方便,蒸的就有更多的家常的味道,細品品其實鮮味無窮。愛吃的是聞臭而動,不愛吃的是避之惟恐不及。個中高手吃起來是不用加任何調料,要的就是原汁原味的「臭」。現在杭州也有臭豆腐,偶爾也可以解解相思,不過總覺得不如紹興小弄堂里的夠味,笑眯眯的老人守著暖烘烘的爐子,窄窄的巷子里是年長日久的安寧的味道。
江西臭豆腐——景德鎮三閭廟的臭豆腐是中國傳統的豆腐菜餚,也是典型的民間菜。各地都有風味特色。然而,然而在江西景德鎮,人們說起臭豆腐,一般都會想起三閭廟的臭豆腐。
臭豆腐有二種,一種是豆乾,聞起來象臭豆腐乳,吃起來卻鮮香,經得起長時間慢慢細嚼、品味。另外,還有一種,人稱鹽水臭豆腐,市面上也有賣。那是布包方豆腐塊。當天賣不完,上籠蒸過,然後放涼,浸在一種用冬天留下的雪水特製的鹽水裡。也有的浸在腌制雪裡蕻的鹹菜汁里。用不了多長時間,豆腐染上了一層灰綠色,上了味才撈上來,用涼開水洗過後食用。
市面上賣的三閭廟臭豆腐,要講究用鮮荷葉盛托蓋住,放在籃子里叫賣。買回來食用、下茶、下酒、下粥、下飯、零食、做菜,無所不可。這不同於江蘇徐州八義集的臭豆腐,要用煎餅、大蔥卷著食用;也不同於湖南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要用熱油炸過,中間捅一個洞放上辣醬油來食用;更不同於貴州畢節臭豆腐,要用木炭火將臭豆腐烤脆,佐以花椒末及細鹽來食用。
三閭廟臭豆腐的製作很考究,不僅豆腐乾是精製而成的,鹵水配料也特別講究。需要用青礬、雞湯、鮮荷葉、粗鹽、熟芝麻等原料。而湖南長沙臭豆腐的鹵水配料,系採用豆豉、純鹼、青礬、香菇、冬筍、鹽、茅台酒等製成。上海臭豆腐乾的鹵水配料,系採用老金花菜、老竹筍頭、野莧菜桿、生薑、胡椒、花椒等製成。湖南益陽的臭豆腐乾的鹵水配料最特別,要用腌菜水、鮮魚蝦發酵,再放入冬筍、香菇和白酒製成。
景德鎮三閭廟臭豆腐始於什麼年間,沒有記載。我國的臭豆腐始於漢代,普及於宋代,到明代各種精緻的豆製品已逐漸增多。從三閭廟小街清一色的明代建築和製作豆腐的多半是安徽九華山青陽縣人來推測,三閭廟臭豆腐有可能始於明末,至遲也是在清末,距今也有一百來年的歷史。在三閭廟不大長的「明街」上,開有好幾家豆腐店。景德鎮年齡在四十歲左右的人幾乎都知道三閭廟臭豆腐的盛名,上了歲數的長者還能數說抗金名將岳飛,於一一三三年住在三閭廟,以食臭豆腐為最大愛好,並題詞的千古佳話。據此推斷,當年三閭廟豆腐買賣何等紅火。
貴州臭豆腐——貴州人臭豆腐不是油炸而是水煮,真是千奇百怪。
雲南臭豆腐——呈貢臭豆腐是雲南民間頗為盛行的一種名特豆製品,以昆明市呈貢縣所產品質最佳,且歷史悠久。呈貢臭豆腐相傳始於清康熙年間,最早是由該縣七步場村的王忠發明的。康熙帝品嘗後,對其美味甚是贊賞,列為"御膳坊"小菜之一,並賜名為"青方臭豆腐"。
呈貢臭豆腐以優質黃豆為原料。製作工藝較為復雜,黃豆經過篩選、脫殼、浸泡、磨漿、過濾、煮漿、點漿、成型、劃塊、發酵等十道工序。呈貢臭豆腐質地軟滑,散發異香。先人贊譽雲:"味之有餘美,玉食勿與傳"。它不僅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而且有較好的葯用價值。古醫書記載,臭豆腐可以寒中益氣,和脾胃,消脹痛,清熱散血,下大腸濁氣。常食者,能增強體質,健美肌膚。
臭豆腐食法較多,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蒸吃,即將臭豆腐用水漂凈,置入碗內,配以食油(最好是雞、鴨油)、食鹽、辣椒面,放在鍋里蒸熟,食之美味可口,鮮嫩無比。一種是燒吃,即將臭豆腐切成小方塊,擺在塗油的鐵簾上,用栗炭火慢慢烤燒,來回翻動,直至兩面呈金黃色。另用一隻小碗,放入甜醬油或咸醬油,以及鹵腐汁、椒麻油、蒜泥、辣椒面兌面佐料,再放上芫荽末或薄荷末,蘸著吃;或蘸上食鹽,味精、花椒面、胡椒面、辣子面混成的乾粉後,亦可食之。一般都是邊燒邊吃。
Ⅱ 江蘇太倉的冬至習俗是什麼
1、吃冬至夜飯:太倉人習慣把冬至前一天的晚上稱為冬至夜,並且大部分的習俗是在冬至夜而不是在冬至當天進行的。餐桌上有拜冬、鹵菜、暖鍋、吃餛飩、冬釀酒等等,滿滿一大桌,才算「過冬至」。
2、吃餛飩: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古人有天圓地方之說,方方的餛飩皮代表地,中間包的餡就是天,包在一起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冬至節人們吃「餛飩」,寓意吃掉「混沌世界」,還世間一分清明。
3、吃醬方:「方」,即方肉,大肉,無方不成肉。這醬方好不好,關鍵在於方不方,然後就是酥爛程度。主料是五花肉,採用腌、煮、燜、蒸等烹飪方法而成。這醬方肥肉爽滑不膩,瘦肉香而滋潤,肉皮入口即化,吞下去滿口余香。
Ⅲ 杭州有那些名菜
「西湖醋魚」,單看頭兩字就知出處,乃杭州城內一道傳統名菜。其年代可追溯到宋朝,可謂是歷史悠久。 「西湖醋魚」又叫「叔嫂傳珍」。 相傳古時有宋姓兄弟兩人,滿腹文章,很有學問,隱居在西湖以打魚為生。當地惡棍趙大官人有一次游湖,路遇一個在湖邊浣紗的婦女,見其美姿動人,就想霸佔。派人一打聽,原來這個婦女是宋兄之妻,就施用陰謀手段,害死了宋兄。惡勢力的侵害,使宋家叔嫂非常激憤,兩人一起上官府告狀,企求伸張正氣,使惡棍受到懲罰。他們哪知道,當時的官府是同惡勢力一個鼻孔出氣的,不但沒受理他們的控訴,反而一頓棒打,把他們趕出了官府。回家後,宋嫂要宋弟趕快收拾行裝外逃,以免惡棍跟蹤前來報復。臨行前,嫂嫂燒了一碗魚,加糖加醋,燒法奇特。宋弟問嫂嫂:今天魚怎麼燒得這個樣子?嫂嫂說:魚有甜有酸,我是想讓你這次外出,千萬不要忘記你哥哥是怎麼死的,你的生活若甜,不要忘記老百姓受欺凌的辛酸之外,不要忘記你嫂嫂飲恨的辛酸。弟弟聽了很是激動,吃了魚,牢記嫂嫂的心意而去,後來,宋弟取得了功名回到杭州,報了殺兄之仇,把那個惡棍懲辦了。可這時宋嫂已經逃遁而走,一直查找不到。有一次,宋弟出去赴宴,宴間吃到一道菜,味道就是他離家時嫂嫂燒的那樣,連忙追問是誰燒的,才知道正是他嫂嫂的傑作。原來,從他走後,嫂嫂為了避免惡棍來糾纏,隱名埋姓,躲入官家做廚工。宋弟找到了嫂嫂很是高興,就辭了官職,把嫂嫂接回了家,重新過起捕魚為生的漁家生活。 古代有人吃了這道菜,詩興大發,在菜館牆壁上寫了一首詩:"裙屐聯翩買醉來,綠陽影里上樓台,門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何必歸尋張翰鱸(譽西湖醋魚勝過味美適口的松江鱸魚),魚美風味說西湖,虧君有此調和手,識得當年宋嫂無。"詩的最後一句,指的就是"西湖醋魚"創制傳說。
叫化童雞的由來
版本一
古時戰亂年代,不少百姓家破人亡,淪為乞丐(杭州俗稱叫花子)。一天,有一叫花子弄到一隻雞,可又缺鍋少灶。飢餓難忍之際,他便仿效烤紅薯的方法,用爛泥將雞塗包起來,放在石塊壘成的「灶」上拾點乾柴煨烤,過了一會兒,泥干雞熟,他隨手拿起放在地上,雞毛脫落,頓時香氣四溢。叫花子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後來,這種泥烤技法傳入菜館、酒樓,廚師們又不斷改進,在煨烤的泥巴中加入紹酒,將雞包以西湖荷葉烤制,使荷葉的清香和母雞的鮮香融為一體。於是歷年延傳下來,「叫化童雞」的名聲遠揚。
版本二
相傳在明末清初時期,江蘇常熟的虞山一帶有個叫化子,平時到處行乞,討要一些殘菜剩飯聊以充飢,有時一天難以討到一碗剩飯,只得忍飢挨餓。 這一天,他運氣很不錯,除要到一些充飢的飯菜外,還遇到了一位好心腸的老太太,送給他一隻老母雞,他高興得手舞足蹈。但他是個叫化子,除了手中的破碗,別無所有,怎樣才能把這只雞做熟呢?他想了好久,也沒有想出個好辦法來。突然,他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他就近找了一戶人家,向主人借了一把刀,將雞宰殺,除去內臟,到山上挖了些黃泥塗於雞的表面,取來枯樹枝葉點起火,將包好的雞放在火堆中燒燜,待泥燒干,他估計雞也熟了,就用棍子敲去泥殼,雞毛也隨泥脫落,頓時香氣四溢,叫化子十分驚喜,遂抱起雞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正當叫化子吃得起勁時,明朝大學士錢牧齋散步路過此處,聞到雞的香味,並老遠看到叫化子吃雞的情景,便差人前往打聽叫化子是如何做出這樣美味雞的。差人打聽了一番,並取了一小塊雞肉給錢牧齋,錢牧齋品嘗後,覺得味道確實很不平常。 回到家中,他令家廚按叫化子所說的方法製作,並在雞肚子里加進肉丁、火腿、蝦仁及香料等各種調味品,用荷葉包著,塗上黃泥,在火中烘烤,並取名「叫化子雞」。有一天,江南名妓柳如是來到錢家,錢以叫化雞款待,並問柳如是:「虞山風味如何?」,柳說:「味道好極了」,並說,「寧食終身虞山雞,不吃一日松江魚」。
東坡肉
菜品起源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制。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湖北黃岡。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 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 東坡肉
作《食豬肉詩》雲:『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後來,1085年蘇東坡從黃州復出,經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開封,在朝廷里任職,沒過多久,受排擠,1089年要求調往杭州任太守,這才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餚。作為漢族佳餚,後流行於江浙。 東坡肉據考是為紀念東坡所做,並不是蘇東坡本人所創制。 東坡肉的原型是徐州回贈肉, 為徐州「東坡四珍」之一。 北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秋,黃河決口,七十餘日大水未退。徐州知州蘇軾親率全城吏民抗洪,終於戰勝洪水,並於次年修築「蘇堤」。百姓感謝蘇東坡為民造福,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送至州府感謝蘇公。蘇公推辭不掉,將這些肉加工成熟後再回贈百姓。 蘇東坡的烹肉之法在其《燉肉歌》中可見奧妙:「慢著火、少著水,柴火罨焰煙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回贈肉」的特點是鮮香醇厚,油而不膩。蘇東坡在徐州留下了四道名菜,除回贈肉外還有金蟾戲珠、五關雞、醉青蝦、後人將這四道菜稱之為「東坡四珍」。 如今在徐州街頭的各家飯庄,您仍然可領略到東坡肉帶給您的回味無窮的滿口醇香。 「東坡肉」最早在徐州創制,《徐州古今名饌》記載,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蘇軾貶謫黃州時,作有煮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人們開始競相仿製,並戲稱為「東坡肉」。蘇軾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軾便命將豬肉和酒燒好後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後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東坡肉」美名便慢慢傳遍全國。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學家。他不但對詩文、書法造詣很深,而且堪稱我國古代美食家,對烹調菜餚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長製作紅燒肉。 回贈肉便是蘇軾在徐州期間創制的紅燒肉,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製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此後,「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並成徐州傳統名菜。這在《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物志》、《徐州古今名饌》中都有記述。 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他自己開荒種地,便把此地號稱「東坡居士」。這就是「蘇東坡」的由來。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制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宋哲宗元(礻右)四年七月三日,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礻右)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龍井蝦仁
典故
杭州典故 相傳,杭州廚師受蘇東坡詞《望江南》「且將新火試新茶,詩灑趁年華」的啟發,選用「色綠、香郁、味甘、形美」的明前龍井新茶和鮮河蝦仁烹制而成。成菜蝦仁白玉鮮嫩,茶葉碧綠清香,色澤雅緻,滋味獨特。杭州天外天菜館是該菜的發源地。 乾隆典故 另傳,一天,乾隆微服私訪,在杭州茶農家喝到一杯龍井新茶,深感清香可口,趁人不備,暗抓了些茶葉離去。後來在市內餐館用膳,叫店伙計用此泡茶。店伙計看到乾隆內著的龍袍外露一角,急忙告訴店主。店主正值烹調蝦仁,驚慌中竟把店伙計手中的茶葉當作蔥末撒到鍋內。想不到這道茶葉蝦仁色澤雅麗,滋味獨特,吃得乾隆點頭稱好。此後,這道菜餚便成了杭州名菜而流傳至令。 據說,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正好是清明節。他游覽了西湖龍井,茶農將新茶進獻給他,他帶回行宮,御廚在炒「玉白蝦仁」時放進茶葉,燒出了這道名菜。不久,「樓外樓」菜單上,就出現了「龍井蝦仁」這道名菜。聰明的廚師把龍井茶葉入饌,大概是受了別的西湖名菜的啟發,而在烹調技藝上進行的一次大膽創造。這個菜,不僅用料別出心裁,火候也必須掌握得恰到好處。製作時,廚師用油滑鍋再下熟豬油後,立即放入上過漿的蝦仁,約滑15秒鍾,就倒入漏勺瀝去油,再同用沸水泡過的新茶一起下鍋,用料酒一噴,在火上一顛,就起鍋裝盤。功夫就是在這一轉眼中把這道名菜燒出來。
Ⅳ 四大菜系的代表菜有哪些
四大菜系以及代表菜如下:
1、四川菜系,簡稱川菜。
特色:它以麻辣、魚香、家常、怪味、酸辣、椒麻、醋椒為主要特點。
代表菜品:魚香肉絲,麻婆豆腐,宮保雞丁,樟茶鴨子等。
Ⅳ 中國的四大名菜各有什麼特點
魯、川、粵、閩、蘇、浙、湘、徽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中國菜餚素有四大風味和八大菜系之說。四大風味是:魯、川、粵、淮揚。八大菜系是指:山東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蘇菜、浙江菜、安徽菜、廣東菜和福建菜。
八大菜系之首當推魯菜。魯菜系包括青島在內,以福山幫為代表的膠東派,以及包括德州、泰安在內的濟南派兩個流派。並有堪稱「陽春白雪」的典雅華貴的孔府菜,還有星羅棋布的各種地方菜和風味小吃。膠東菜擅長爆、炸、扒、熘、蒸;口味以鮮奪人,偏於清淡;選料則多為明蝦、海螺、鮑魚、蠣黃、海帶等海鮮。其中名菜有「扒原殼鮑魚」,主料為長山列島海珍鮑魚,以魯菜傳統技法烹調,鮮美滑嫩,催人食慾。其他名菜還有蟹黃魚翅、芙蓉干貝、燒海參、烤大蝦、炸蠣黃和清蒸加吉魚等。
濟南派則以湯著稱,輔以爆、炒、燒、炸,菜餚以清、鮮、脆、嫩見長。其中名餚有清湯什錦、奶湯蒲菜,清鮮淡雅,別具一格。而里嫩外焦的糖醋黃河鯉魚、脆嫩爽口的油爆雙脆、素菜之珍的鍋豆腐,則顯示了濟南派的火候功力。清代光緒年間,濟南九華林酒樓店主將豬大腸洗涮後,加香料開水煮至軟酥取出,切成段後,加醬油、糖、香料等製成又香又肥的紅燒大腸,聞名於市。後來在製作上又有所改進,將洗凈的大腸入開水煮熟後,入油鍋炸,再加入調味和香料烹制,此菜味道更鮮美。文人雅士根據其製作精細如道家「九煉金丹」一般,將其取名為「九轉大腸」。
「八仙過海鬧羅漢」是孔府喜壽宴第一道菜,選用魚翅、海參、鮑魚、魚骨、魚肚、蝦、蘆筍、火腿為「八仙」。將雞脯肉剁成泥,在碗底做成羅漢錢狀,稱為「羅漢」。製成後放在圓瓷罐里,擺成八方,中間放羅漢雞,上撒火腿片、薑片及氽好的青菜葉,再將燒開的雞湯澆上即成。舊時此菜上席即開鑼唱戲,在品嘗美味的同時聽戲,熱鬧非凡,也奢侈至極。
粵菜系也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粵菜系由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廣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慶、韶關、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內。地域最廣,用料龐雜,選料精細,技藝精良,善於變化,風味講究,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郁,擅長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潮汕菜故屬閩地,其語言和習俗與閩南相近。隸屬廣東之後,又受珠江三角洲的影響。故潮州菜接近閩、粵,匯兩家之長,自成一派。以烹制海鮮見長,湯類、素菜、甜菜最具特色。刀工精細,口味清純。東江菜又名客家菜,因客家原是中原人,在漢末和北宋後期因避戰亂南遷,聚居在廣東東江一帶。其語言、風俗尚保留中原固有的風貌,菜品多用肉類,極少水產,主料突出,講究香濃,下油重,味偏咸,以砂鍋菜見長,有獨特的鄉土風味。
粵菜系還有一派海南菜,菜的品種較少,但具有熱帶食物特有的風味。粵菜系在烹調上以炒、爆為主,兼有燴、煎、烤,講究鮮、嫩、爽、滑,曾有「五滋六味」之說。「五滋」即香、松、臭、肥、濃,「六味」是酸、甜、苦、辣、咸、鮮。同時注意色、香、味、形。許多廣東點心是用烘箱烤出來的,帶有西菜的特點。粵菜的主要名菜有脆皮烤乳豬、龍虎鬥、太爺雞、護國菜、潮州燒鷹鵝、猴腦湯等百餘種。其中「烤乳豬」是廣州最著名的特色菜。隨著時代的變遷,在烹調製作方面不斷有所改進,真正達到「色如琥珀,又類真金」,並皮脆肉軟,表裡濃香,適合南方人的口味。「太爺雞」是馳名港澳的廣州傳統名菜始於清末,七十年代曾中斷。較為著名的有貴聯升的滿漢全席、香糟鱸魚球,聚豐園的醉蝦、醉蟹,南陽堂的什錦冷盤、一品鍋,品容升的芝麻球,玉波樓的半齋炸鍋巴,福來居的酥鯽魚,萬棧堂的掛爐鴨,文園的江南百花雞,南園的紅燒鮑片,西園的鼎湖上素,大三元的紅燒大裙翅,蛇王滿的龍虎燴,六國的太爺雞,愉園的玻璃蝦仁,華園的桂花翅,北國的玉樹雞,旺記的燒乳豬,新遠來的魚雲羹,金陵的片皮鴨,冠珍的清湯魚肚,陶陶居的炒蟹,菜根香的素食,陸羽居的化皮乳豬、白雲豬手,太平館的西汁乳鴿等。
川菜系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菜系,其發源地是古代的巴國和蜀國。詩仙李白在四川近20年生活中,他很愛吃當地名菜燜蒸鴨子。廚師宰鴨後,將鴨放入盛器內,加酒等各種調料,注入湯汁,用一大張浸濕的綿紙,封嚴盛器口,蒸爛後保持原汁原味,既香且嫩。天寶元年,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寵愛,入京供奉翰林。他以年輕時食過的燜蒸鴨子為藍本,用百年陳釀花雕、枸杞子、三七等蒸肥鴨獻給玄宗。皇帝非常高興,將此菜命名為「太白鴨」。清乾隆年間,四川羅江著名文人李調元在其《函海·醒園錄》中就系統地搜集了川菜的38種烹調方法,如炒、滑、爆、煸、溜、熗、炸、煮、燙、糝、煎、蒙、貼、釀、卷、蒸、燒、燜、燉、攤、煨、燴、淖、烤、烘、粘、氽、糟、醉、沖等,以及冷盤類的拌、鹵、熏、腌、臘、凍、醬等。不論官府菜,還是市肆菜,都有許多名菜。清同治年間,成都北門外萬福橋邊有家小飯店,面帶麻粒的陳姓女店主用嫩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醬等烹制的佳餚麻辣、鮮香,十分受人歡迎,這就是著名的「麻婆豆腐」,後來飯店也改名為「陳麻婆豆腐店」。
貴州籍的咸豐進士丁寶楨,曾任山東巡撫,後任四川總督,因鎮守邊關有功,被封為「太子少保」,人稱「丁宮保」。他很喜歡吃用花生和嫩雞丁肉做成的炒雞丁,流傳入市後成為「宮保雞丁」。晚清以來,川菜逐步形成地方風味極其濃郁的菜系,具有取材廣泛、調味多樣、菜式適應性強的特徵。由筵席菜、大眾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風味小吃等五類菜餚組成完整的風味體系。其風味則是清、鮮、醇、濃並重,並以麻辣著稱。對長江上游和滇、黔等地均有相當的影響。現在,川菜的蹤跡已遍及全國,以至海外,有「味在四川」之譽。
川菜以成都和重慶兩地的菜餚為代表。所用的調味品既復雜多樣,又富有特色;尤其是號稱「三椒」的花椒、胡椒、辣椒,「三香」的蔥、姜、蒜,醋、郫縣豆瓣醬的使用頻繁及數量之多,遠非其他菜系能相比。特別是「魚香」、「怪味」更是離不開這些調味品,如用代用品則味道要打折扣。川菜有「七滋八味」之說,「七滋」指甜、酸、麻、辣、苦、香、咸;「八味」即是魚香、酸辣、椒麻、怪味、麻辣、紅油、薑汁、家常。烹調方法共有38種之多。在口味上川菜特別講究「一菜一格」,且色、香、味、形俱佳,故國際烹飪界有「食在中國,味在四川」之說。川菜名菜還有燈影牛肉、樟茶鴨子、毛肚火鍋、夫妻肺片、東坡墨魚、清蒸江團等300多種。
其中「燈影牛肉」製作方法與眾不同,風味獨特;是將牛後腿上的犍子肉切成薄片,撒上炒干水分的鹽,裹成圓筒形晾乾,平鋪在鋼絲架上,進烘爐烘乾,再上蒸籠蒸後取出,切成小片復蒸透。最後下炒鍋炒透,加入調料,起鍋晾涼,淋上麻油才成。此菜呈半透明狀,薄如紙,紅艷艷,油光滑,放在燈下可將牛肉片的紅影子映在紙上或牆上,好似演燈影戲。「夫妻肺片」是成都地區人人皆知的一道風味菜。相傳本世紀30年代,有個叫郭朝華的小販,和妻子製作涼拌牛肺片,串街走巷,提籃叫賣。人們謔稱其為「夫妻肺片」,沿用至今。
「東坡墨魚」是四川樂山一道與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有關的風味佳餚。墨魚並非海中的烏賊魚,而是樂山市凌雲山、烏龍山腳下的岷江中一種嘴小、身長、肉多的墨皮魚,又叫「墨頭魚」。相傳蘇東坡去凌雲寺讀書時,常去凌雲岩下洗硯,江中之魚食其墨汁,皮色濃黑如墨,人們稱之為「東坡墨魚」;並將其和江團、肥浣稱為川江三大名魚,成為川菜的特色名菜。「清蒸江團」人稱嘉陵美味,上等佳餚。抗戰期間,四川澄江鎮上的韻流餐廳名廚張世界、鄭祖華烹制的「叉燒江團」、「清蒸江團」等菜餚名聞遐邇。馮玉祥將軍赴美考察水利之前也曾到韻流餐廳品嘗江團,食後贊揚說「四川江團,果然名不虛傳」。
湘菜系即湖南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區和湘西山區等地方菜發展而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其製作精細,用料廣泛,品種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濃,講究實惠。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軟嫩。
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湘菜系發展很快,形成了一套以燉、燜、煨、燒、炒、熘、煎、熏、臘等烹飪技術,湘菜的主要名菜有「東安子雞」、「紅煨魚翅」、「臘味合蒸」、「麵包全鴨」、「油辣冬筍尖」、「板栗燒菜心」、「五元神仙雞」、「吉首酸肉」等。其中「紅煨魚翅」又名「組庵魚翅」,是湖南地方名菜。烹調方法是用魚翅加雞湯、醬油等,用小火煨制而成,汁濃味鮮,以清鮮糯柔著名。清代光緒年間進士譚組庵十分喜歡吃此菜,其家廚便將黃煨魚翅的製法作了改進,加上雞肉、五花豬肉和魚翅同煨,使魚翅更加軟糯爽滑,湯汁更加醇香鮮美。譚進士食之稱贊不已,從此聞名天下。因此,菜為譚家家廚所創,故稱為「組庵魚翅」。
清初明末此菜傳到長沙,成為湖南名餚。「五元神仙雞」又名「五元全雞」,古已有之。清代《調鼎集》曾有「神仙燉雞」的記載。其製法是「治凈,入缽,和醬油,隔湯干燉,嫩雞肚填黃芪數錢,干蒸更益人」。這是以黃芪燉雞,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故名「神仙雞」。在同治年間已有「五元神仙雞」,據傳為曲園酒樓所制。開始也是用全雞加黃芪蒸制,後來改加荔枝、桂圓、紅棗、蓮子、構杞子,入體加調味蒸制,名為「五元神仙雞」。1938年日寇轟炸長沙,酒樓遷至南寧,李宗仁曾在該店大宴賓客。
閩菜系亦是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稱。在色、香、味、形兼顧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新、和醇、葷香、不膩的風味特色,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獨樹一幟。閩菜系歷來以選料精細,刀工嚴謹,講究火候、調湯、佐料,和以味取勝而著稱。其烹飪技藝,有四個鮮明的特徵,一是採用細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質地的原料,達到入味透徹的效果。故閩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譽。如涼拌菜餚「蘿卜蜇」,將薄薄的海蜇皮,每張分別切成2~3片,復切成極細的絲,再與同樣粗細的蘿卜絲合並烹制,涼後拌上調料上桌。此菜刀工精湛,海蟄與蘿卜絲交融在一起,食之脆嫩爽口,興味盎然。
「雞茸金絲筍」是將冬筍切成三根頭發絲粗細的「金絲筍」,每100g冬筍要切500g~600g條細絲,切得長短一致,粗細均勻。這樣冬筍才能和雞茸、蛋液等料拌成的糊融為一體。經巧妙烹炒後,雞茸與筍絲之味特佳。此菜經歷百年,盛名不衰。二是湯菜居多,變化無窮。閩菜多湯由來已久,這與福建有豐富的海產資源密切相關。閩菜始終將質鮮、味純、滋補聯系在一起,而在各種烹調方法中,湯菜最能體現原汁原味,本色本味。故閩菜多湯,目的在於此。
閩菜的「多湯」,是指湯菜多,而且通過精選各種輔料加以調制,使不同原料固有的膻、苦、澀、腥等味得以摒除,從而又使不同質量的菜餚,經調湯後味道各具特色,因而有「一湯變十」之說。如干魷魚味腥,須經水發之法去除,否則也不適應烹制脆嫩菜餚所需。但一經水發,又失去魷魚的本味,必須另行調制魷魚湯,使之達到質量和味道俱存的效果。
「雞湯氽海蚌」時,鮮海蚌汁咸,要經過加工處理。但如洗凈,又過於清淡。所以,將蚌肉經細膩的刀工片成大薄片,在沸水鍋里氽成至八成熟,盛入湯碗,再沖入鹹淡適宜的熱雞湯。這樣的蚌肉清鮮脆嫩,且有雞湯醇香美味,二者相得益彰。細嚼緩呷,香鮮融為一體。三是調味奇異,別具一格。閩菜偏甜、偏酸、偏淡,這與福建有豐富多彩的佐料以及其烹飪原料多用山珍海味有關。偏甜可去腥膻,偏酸爽口,味清淡則可保其質地鮮純。閩菜名餚「荔枝肉」、「甜酸竹節肉」、「蔥燒酥鯽」、「白燒鮮竹蟶」等均能恰到好處地體現偏甜、偏酸、偏清淡的特徵。四是烹調細膩,雅緻大方。閩菜的烹調技藝,不但蒸、炒、燉、燜、氽、煨等法各具特色,而且以炒、蒸、煨技術稱殊。在餐具上,閩菜慣用大、中、小蓋碗,十分細膩雅緻。「炒西施舌」、「清蒸加力魚」、「佛跳牆」等名餚都鮮明地體現了閩菜的特徵。其中尤以「佛跳牆」為甚,其選料精細,加工嚴謹,講究火工與時效,以及注重煨制器皿等特色,使之成為名揚中外的美饌佳餚。
閩菜系起源於福建閩侯縣,有福州、閩南的廈門、閩西的泉州等地的地方菜發展而成,以福州菜為主要代表。福州菜清鮮、淡爽,偏於甜酸,尤其講究調湯。另一特色是善用紅糟作配料,具有防腐、去腥、增香、生味、調色的作用。在實踐中,有熗糟、拉糟、煎糟、醉糟、爆糟等十多種,尤以「淡糟炒香螺片」、「醉糟雞」、「糟汁氽海蚌」等名餚最負盛名。閩南菜除新鮮、淡爽的特色外,還以講究作料,善用甜辣著稱。最常用的作料有辣椒醬、沙茶醬、芥末醬、桔汁等。其名菜有「沙茶燜鴨塊」、「芥辣雞絲」、「東壁龍珠」等均具風味。閩系菜偏咸、辣,多以山區特有的奇珍異味為原料,如「油燜石鱗」、「爆炒地猴」等,有濃郁的山鄉色彩。
「佛跳牆」是閩菜中最著名的古典名菜,相傳始於清道光年間,福建泉州地區採用東壁龍眼為原料,配以豬瘦肉、鮮蝦仁、水發香菇、荸薺、雞蛋等製成菜餚,取名「東壁龍珠」,成為當地著名的特色風味菜。「炒西施舌」採用福建長樂漳巷的特產海蚌烹制。西施舌無論氽、炒、拌、燉,都具清甜鮮美的味道,令人難忘。
浙菜系的歷史也相當悠久。京師人南下開飯店,用北方的烹調方法將南方豐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南料北烹」成為浙菜系一大特色。如過去南方人口味並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後,影響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汴京名菜「糖醋黃河鯉魚」到臨安後,以魚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魚」。當時京師的名廚在杭州經營的名菜有「百菜羹」、「五味焙雞」、「米脯風鰻」、「酒蒸鰣魚」等幾百種,後來又出現了「南肉」。
浙菜系與眾不同的是因時因地而異。其製作精細,變化多樣,並喜歡以風景名勝來命名菜餚,烹調方法以爆、炒、燴、炸為主,清鮮爽脆。寧波地處沿海,特點是「咸鮮合一」,口味「咸、鮮、臭」,以蒸、紅燒、燉制海鮮見長,講求鮮嫩軟滑,注重大湯大水,保持原汁原味。紹興菜擅長烹飪河鮮、家禽,入口香酥綿糯,富有鄉村風味。主要名菜有「西湖醋魚」、「東坡肉」、「賽蟹羹」、「家鄉南肉」、「干炸響鈴」、「荷葉粉蒸肉」、「西湖蒓菜湯」、「龍井蝦仁」、「杭州煨雞」、「虎跑素火煺」、「乾菜燜肉」、「蛤蜊黃魚羹」等數百種。
其中的「西湖醋魚」是杭州傳統名菜,相傳宋朝時西湖附近有位姓宋的青年,平日里以打魚為生。有次生病時,他嫂嫂親自到湖裡打魚,用醋加糖燒成菜給他吃,吃後病就好了。後來此菜名即成「西湖醋魚。「龍井蝦仁」因取杭州最佳的龍井茶葉烹制而著名。龍井茶產於浙江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中,以龍井村獅子峰所產為最佳,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之稱。清代龍井茶列為貢品。當時安徽地區用「雀舌」、「鷹爪」之茶葉嫩尖製作珍貴菜餚,杭州用清明節前後的龍井新茶配以鮮活河蝦仁製作炒蝦仁,故名「龍井蝦仁」,不久就成為杭州最著名的特色名菜,遐爾聞名。
「新風鰻鯗」是浙江寧波地區的風味名菜,魚鯗是東南沿海漁民最喜歡食用的佳品,用黃魚製作的叫「黃魚鯗」,用鰻魚製作的「鰻鯗」。寧波當地每當冬令及過春節時製作的「新風鰻鯗」,略微風干,即可食用。「乾菜燜肉」是紹興名餚,是用紹興特有的霉乾菜和五花肉同煮,燜至酥爛時為佳。同時,肉油滲入霉乾菜,霉乾菜香味透人肉中,相得益彰,酥香糯軟,鮮美可口。
蘇菜系即江蘇地方風味菜。春秋時齊國的易牙曾在徐州傳藝,由他創制的「魚腹藏羊肉」千古流傳,是為「鮮」字之本。專諸為刺吳王,在太湖向大和公學「全魚灸」,其中之一就是現在蘇州松鶴樓的「松鼠鱖魚」。漢代淮南王劉安在八公山上發明了豆腐,首先在蘇、皖地區流傳。漢武帝逐夷民至海邊,發現漁民所嗜「魚腸」滋味甚美,南宋時期的明帝也酷嗜此食。其實「魚腸」就是烏賊魚的卵巢精白。名醫華佗在江蘇行醫時,與其江蘇弟子吳晉均提倡「火化」熟食,即食物療法。梁武帝蕭衍信佛,提倡素食,以麵筋為餚。晉人葛洪有「五芝」之說,對江蘇食用菌影響頗大。南宋時吳僧贊寧作《筍譜》,總結食筍的經驗。豆腐、麵筋、筍、蕈號稱素菜的「四大金剛」。這些美食的發源都與江蘇有關。南北朝時南京「天廚」能用一個瓜做出幾十種菜,一種菜又能做出幾十種風味來。
天下名城號稱「揚一益二」,益州即今日的四川,繁榮的市場促進了蘇菜系烹飪技藝的發展。隋唐松江的「金齏玉膾」,糖姜蜜蟹;蘇州的玲瓏牡丹齏,揚州的縷子膾,都是造型精美的花式菜餚。蘇菜系的主食、點心在五代時即有「健康七妙」之稱。其米飯粒粒分明,柔而不爛,可以擦檯子;面條筋韌,可以穿結成帶而不斷;餅薄透明,可以映字;餛飩湯清,可注硯磨墨;饊子既香又脆,「嚼得驚動十里人」,足見技藝之高妙。宋代以來,蘇菜的口味有較大的變化。原來南人菜咸而北方菜甜,江南進貢到長安、洛陽的魚蟹要加糖加蜜。宋室南渡杭城,中原大批士大夫南下,帶來了中原風味的影響。蘇、錫今日的嗜甜,由此而濫觴。此外唐宋時期,特別是金元以來,伊斯蘭教徒到江蘇者日多,蘇菜系又受清真菜的影響,烹飪更為豐富多彩。明清以來,蘇菜系又受到許多地方風味的影響。昔日吳王夫差、隋煬帝行船宴飲,龍舟作樂的帝王享受船點船菜,此時作為商家謀利的手段,也可供尋常百姓品嘗。
野蔬大量入饌,江蘇人有「吃草」之名,高郵王盤有專著,吳承恩在《西遊記》里也有所反映。江南食饌中增加了滿蒙菜點,有了「滿漢全席」。飲料中則是香露嶄露頭角。《紅樓夢》中寶玉所食木樨香露,董小宛手制玫瑰香露;虎丘山塘肆所售香露均為當時滋神養體,又能使人齒頰留芳的美食。在酒樓之外,又出現大量的茶館,乾隆以來茶風更盛。1840年後,通商口岸出現了西餐,且有中西合璧的餐廳。據杭州徐珂所輯《清稗類鈔》中記載「餚饌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師、山東、四川、廣東、福建、江寧,蘇州、鎮江、揚州、淮安。」十個名城,半數在江蘇。蘇菜系由淮揚、蘇錫、徐海三大地方風味菜餚組成,以淮揚菜為主體。淮揚地處蘇中,東至海啟通泰鹽阜,西至金陵六合,南及京口金壇,北達兩淮。淮揚菜的特點是選料嚴謹,注意刀工和火工,強調本味,突出主料,色調淡雅,造型新穎,咸甜適中,口味平和,故適應面較廣。在烹調技藝上,多用燉、燜、煨、焐之法。其中南京菜以烹制鴨菜著稱,鎮、揚菜以烹雞餚及江鮮見長;其細點以發酵面點、燙面點和油酥面點取勝。蘇錫菜包括蘇州、無錫一帶,西到常熟,東到上海、松江、嘉定、崑山都在這個范圍內。上海菜專指上海人自稱的本幫,不算其他海派菜。蘇錫菜與淮揚菜有同有異,其蝦蟹蒓鱸,糕團船點味冠全省,茶食小吃,尤優於蘇菜系中其他地方風味。其菜餚注重造型,講究美觀,色調絢麗,白汁清燉獨具一格,兼有糟鮮紅曲之味,食有奇香;口味上偏甜,無錫尤甚。濃而不膩,淡而不薄,酥爛脫骨不失其形,滑嫩爽脆不失其味。徐海菜原近齊魯風味,肉食五畜俱用,水產以海味取勝。菜餚色調濃重,口味偏咸,習尚五辛,烹調技藝多用煮、煎、炸等。近年來,三種地方風味菜均有發展和變化。淮揚菜由平和而變為略甜,似受蘇錫菜的影響。而蘇錫菜尤其是蘇州菜口味由偏甜而轉變為平和,又受到淮揚菜的影響。徐海菜則鹹味大減,色調亦趨淡雅,向淮揚菜看齊。在整個蘇菜系中,淮揚萊仍佔主導地位。
蘇菜系的名菜眾多,如淮安的長魚席,即黃鱔席,品種達百種之多。揚州的三套鴨、溜子雞、鹵雞、清燉甲魚、火煮干絲、糖醋鱖魚、雙皮刀魚、文思豆腐、清燉獅子頭,鎮江的水晶餚蹄、清蒸鰣魚,靖江的肉脯,宜興的汽鍋雞,南京的金陵鹽水鴨、燉菜核、板鴨、松子肉、鳳尾蝦、蛋燒賣,蘇州的松鼠鱖魚、三蝦豆腐、白汁元魚、蒓菜塘魚片、胭脂鵝、八寶船鴨、雪花蟹汁、油爆大蝦,常熟的叫花子雞,無錫的鏡箱豆腐、櫻桃肉、梁溪脆鱔,徐州的狗肉,板浦的荷花鐵雀等等。
其中三套鴨系傳統名菜,清代《調鼎集》曾記載套鴨製作方法,為「肥家鴨去骨,板鴨亦去骨,填人家鴨肚內,蒸極爛,整供」。後來揚州的廚師又將湖鴨、野鴨、菜鴿三禽相套,用宜興產的紫砂燒鍋,小火寬湯燉燜而成。家鴨肥嫩,野鴨香酥,菜鴿細鮮,風味獨特。
揚州煮干絲同乾隆皇帝下江南有關。乾隆六下江南,揚州地方官員聘請名廚為皇帝烹制佳餚,其中有一道「九絲湯」,是用豆腐乾絲加火腿絲,在雞湯中燴制,味極鮮美。特別是干絲切得細,味的滲透較好,吸入各種鮮味,名傳天下,遂更名「煮干絲」。與雞絲、火腿絲同煮叫雞火干絲,加開洋為開洋干絲,加蝦仁則為蝦仁干絲。文思豆腐也始於乾隆年間,獅子頭相傳始於隋朝。隋煬帝到揚州觀瓊花後,對揚州的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十分留戀。回到行宮命御廚以上述四景為題,製作四道佳餚,即松鼠鱖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葵花獻肉。皇帝贊賞不已,賜宴群臣。從此,這些菜傳遍大江南北。
到了唐朝,郇國公府中名廚受「葵花獻肉」的啟示,將巨大的肉圓製成葵花狀,造型別致,猶如雄獅之頭,可紅燒,也可清燉;清燉較嫩,加入蟹粉後成為「清燉蟹粉獅子頭」,盛行於鎮揚地區。水晶餚蹄又名鎮江餚肉,相傳300多年前,鎮江酒海街有家小酒店的店主在大熱天買回四隻豬蹄,欲用鹽腌制,結果卻誤用其岳父用以制鞭炮的硝。誰知肉質未變,反腌得更硬結味香,肉紅蹄白。用清水泡後,焯水過清,再入鍋後加蔥姜、花椒、茴香、桂皮,加水燜煮。本想高溫去毒,不料香氣撲鼻。香氣吸引了神仙張果老,變成白發老翁來購,四隻餚蹄吃了三隻半,店主食了剩下的半隻,只覺得味極鮮美,此後便用這種方法來製作餚肉。金陵鹽水鴨是南京的名菜,當地盛行以鴨制餚,曾有「金陵鴨饌甲天下」之說。明朝建都金陵後,先是出現金陵烤鴨,接著就是金陵鹽水鴨。此菜用當年八月中秋時的「桂花鴨」為原料,用熱鹽、清鹵水復腌後,取出掛蔭涼處吹乾,食用時在水中煮熟,皮白肉紅,香味足,鮮嫩味美,風味獨特,同明末出現的「板鴨」齊名,暢銷大江南北。另有「燉菜核」相傳是清代有位欽差大臣,住南京萬竹園,天天吃青菜而不厭;燉菜核是由矮腳黃菜心燉制而成。梁溪脆鱔是無錫名餚。梁溪是蘇南名城無錫境內的一條河流,因南朝蕭梁曾加以修復而得名,梁溪也是無錫的別名。明末清初,無錫名廚將活鱔劃絲後,入油鍋炸脆,在用酒、醬油、糖、味精、五香粉製成的濃鹵燴制,使鱔絲緊包鹵汁,吃時甜而鬆脆,是上等佐酒佳餚。後來馳名江蘇,成為無錫的傳統風味特色菜。
徽菜系由安徽省的沿江菜、沿淮菜和徽州地方菜構成。沿江菜以蕪湖、安慶的地方菜為代表,以後傳到合肥地區,以烹調河鮮、家禽見長。沿淮菜以蚌埠、宿縣、阜陽等地方風味菜餚構成。
皖南的徽州菜是徽菜系的主要代表,起源於黃山麓下的歙縣,即古代的徽州。後因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鎮成為「祁紅」、「屯綠」等名茶和徽墨、歙硯等土特產品的集散中心,商業興旺,飲食業發達,徽菜的重點逐漸轉移到屯溪,在這里得到進一步發展。宋高宗曾問歙味於學士汪藻,汪藻舉梅聖俞詩對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馬蹄鱉」。牛尾狸即果子狸,又名白額。徽菜系在烹調技藝上擅長燒、燉、蒸,而爆、炒菜較少,重油、重色、重火工。
其名菜有火腿甲魚、紅燒果子狸、腌鮮鱖魚、無為熏雞、符離集燒雞、問政筍、黃山燉鴿等。其中「火腿燉甲魚」又名「清燉馬蹄鱉」,是徽菜中最古老的傳統名菜。採用當地最著名的特產「沙地馬蹄鱉」燉成。相傳南宋時,上至高宗,下至地方百官都品嘗過此菜。明、清時一些著名詩人、居士都曾慕名前往徽州品嘗「馬蹄鱉」之美味,因而享譽全國成為安徽特有的傳統名菜。相傳乾隆三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無為縣的廚師將雞先熏後鹵的獨特製法,使雞色澤金黃油亮,皮脂豐潤,美味可口,獨具一格,稱為「無為熏雞」。
後來漸傳至安徽其他地區,到清末已傳遍全省。「符離集燒雞」源於山東的德州扒雞,最早叫紅雞,是將雞加調味煮燒後,搽上一層紅米曲,當時並無很大名氣。本世紀三十年代,德州管姓燒雞師傅遷居符離集鎮,帶來德州五香脫骨扒雞的製作技術。他改進紅雞選料,並增加許多調味品,使雞色澤金黃,雞肉酥爛脫骨,滋味鮮美,符離集燒雞逐漸成名。其中以管、魏、韓三家燒雞店最為出名。於是,符離集燒雞遂與德州扒雞齊名,享譽中外。
Ⅵ 川,湘,魯,粵,浙,閩,蘇。都有什麼特色菜請一個菜系說兩個或者兩個以上
中國地大物博,各個地區物產和風土文化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飲食文化。按大的劃分,就有八大菜系。
川菜以麻辣出名。
特色菜有回鍋肉,辣子雞,麻婆豆腐。。。
Ⅶ 中國的八大菜系是什麼
中國八大菜系中國八大菜系
我國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於氣候、地理、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歷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並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餚。
魯、川、粵、淮揚四大菜系形成歷史較早,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就形成了我國的八大菜系。
(1)魯菜
魯菜即山東風味菜,由濟南、膠東、孔府菜點三部分組成。濟南菜尤重製湯,清湯、奶湯的使用及熬制都有嚴格規定,菜品以清鮮脆嫩著稱。膠東菜起源於福山、煙台、青島,以烹飪海鮮見長,口味以鮮嫩為主,偏重清淡,講究花色。孔府菜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具體體現,其用料之精廣、筵席之豐盛堪與過去皇朝宮遷御膳相比。山東菜調味極重、純正醇濃,少有復雜的合成滋味,一菜一味,盡力體現原料的本味。另一特徵是麵食品種極多,小麥、玉米、甘薯、黃豆、高梁、小米均可製成風味各異的麵食,成為筵席名點。山東著名風味菜點有:炸山蠍、德州脫骨扒雞、原殼扒鮑魚、九轉大腸、糖醋黃河鯉魚等。(2)川菜
川菜風味包括成都、重慶和樂山、自貢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點在於味型多樣,變化精妙。辣椒、胡椒、花椒、豆板醬等是主要調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醬、蒜泥、芥末、紅油、糖醋、魚香、怪味等各種味型,無不厚實醇濃,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風味,各式菜點無不膾炙人口。其中最負盛名的菜餚有:干燒岩鯉、干燒桂魚、魚香肉絲、怪味雞、宮保雞丁、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鍋、干煸牛肉絲、夫妻肺片、燈影牛肉、把擔面、賴湯圓、龍抄手等。
(3)粵菜
粵菜即廣東菜,由廣州、潮州、東江三地特色菜點發展而成,是起步較晚的菜系,但它影響極大,不僅香港、澳門,而且世界各國的中菜館,多數是以粵菜為主。粵菜注意吸取各菜系之長,形成多種烹飪形式,是具有自己獨特風味的菜系。廣州菜清而不淡,鮮而不俗,選料精當,品種多樣,還兼容了許多西菜做法,講究菜的氣勢、檔次。潮州古屬閩地,故潮州菜匯閩粵風味,以烹制海洋菜和甜食見長,口味清醇,其中湯菜最具特色。東江菜又稱客家菜,客家為南徙的中原漢人,聚居於東江山區,其菜鄉土氣息濃郁,以炒、炸、焗、燜見長。粵菜總體上特點是選料廣泛、新奇且尚新鮮,菜餚口味尚清淡,味別豐富,講究清而不淡,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有「五滋」(香、松、軟、肥、濃)、「六味」(酸、甜、苦、辣、咸、鮮)之別。時令性強,夏秋講清淡,冬春講濃郁,有不少菜點具有獨特風味。
著名的菜點有:雞燴蛇、龍虎鬥、烤乳豬、東江鹽焗雞、白灼基圍蝦、燒鵝、蚝油牛肉、廣式月餅、沙河粉、艇仔粥等。
(4)淮揚菜
淮揚菜是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著名菜系,其覆蓋地域甚廣,包括現今江蘇、浙江、安徽、上海,以及江西、河南部分地區,它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譽,聲譽遠播海內外。
由於後來浙菜、徽菜以其鮮明特色各為八大菜系之一,淮揚菜匯於江蘇,同時烹飪界習慣將淮揚菜系所屬的江蘇地區菜餚稱為江蘇菜,這樣,淮揚菜成為單以揚州、淮安為中心,以大運河為主,南至鎮江,北至洪澤湖、淮河一帶,東至沿海地區的地方風味菜。淮揚菜選料嚴謹,講究鮮活,主料突出,刀工精細,擅長燉、燜、燒、烤,重視調湯,講究原汁原味,並精於造型,瓜果雕刻栩栩如生。口味鹹淡適中,南北皆宜,並可烹制「全鱔席」。淮揚細點,造型美觀,口味繁多,製作精巧,清新味美,四季有別。
代表菜有:清燉獅子頭,拆燴鰱魚頭、扒燒整豬頭、清蒸鯽魚、水晶餚蹄、三套鴨、軟兜鱔魚、熗虎尾、炒蝴蝶片、冬瓜盅、三丁包子、翡翠燒賣、蟹黃湯包、千層油糕等。
江蘇菜除上述淮揚菜外還包括南京菜、蘇錫菜和徐州菜等地方菜系。南京菜烹調擅長燉、燜、叉、烤。特別講究七滋七味:即酸、甜、苦、辣、咸、香、臭;鮮、爛、酥、嫩、脆、濃、肥。南京菜以善制鴨饌而出名,素有「金陵鴨饌甲天下」的美譽。蘇錫菜擅長燉、燜、煨、焐,注重保持原汁原味,花色精細,時令時鮮,甜咸適中,酥爛可口,清新腴美。近年來又烹制「無錫乾隆江南宴」、「無錫西施宴」、「蘇州菜餚宴」和太湖船菜。徐州菜風味在歷史上屬魯菜系,隨時代變遷,其菜已介乎蘇、魯兩大菜系之間,口味鮮咸適度,習尚五辛、五味兼崇,清而不淡、濃而不濁。其菜無論取料於何物,均注意「食療、食補」作用。另外,徐州菜多用大蟹和狗肉,尤其是全狗席甚為著名。
江蘇名菜名點有:鹽水鴨肫、燉蘇核、燉生敲、生炒甲魚、丁香排骨、清燉雞子、金陵扇貝、芙蓉鯽魚、菊花青魚、菊葉玉版、金陵鹽水鴨、叉烤鴨、叉烤鱖魚(以上為南京名菜);松鼠鱖魚、碧螺蝦仁、翡翠蝦斗、雪花蟹斗、蟹粉魚唇、蝴蝶海參、清湯魚翅、香炸銀魚、染溪脆鱔、鏡箱豆腐、無錫肉骨頭、常熟叫花雞、常州糟扣肉(以上為蘇錫菜);霸王別姬、沛公狗肉、彭城魚丸、荷花鐵雀、奶湯魚皮、蟹黃魚肚、鳳尾對蝦、爆炒烏花、紅燜加吉魚、紅燒沙光魚(以上為徐州菜);天目湖砂鍋魚頭、淮安軟兜、金蹼仙裙。江蘇點心富有特色,如秦淮小吃、蘇州糕團、湯包,都很有名。
(5)閩菜
閩菜是以福州、閩南、閩西三地區地方風味菜為主形成的菜系。福州菜清鮮、爽淡,偏於甜酸,尤其講究調湯,另一特色是善於用紅糖作配料,具有防變質、去腥、增香、生味、調色作用。閩南菜以廈門為代表,同樣具有清鮮爽淡的特色,講究佐料長於使用辣椒醬、沙菜醬、芥末醬等調料。閩西位於粵、閩、贛三省交界處,以客家菜為主體,多以山區特有的奇味異品作原料,有濃厚山鄉色彩。 閩菜以炸、熘、燜、炒、燉、蒸為特色,尤以烹制海鮮見長,刀工精妙,人趣於味,湯菜居多,具有鮮、香、爛、淡並稍帶甜酸辣的獨特風味。福建小吃點心另有一功,它取材於沿海淺灘的各式海產品,配以特色調味而成,堪稱美味。
最著名的風味菜點有:佛跳牆、雞湯氽海蚌、淡糟香螺片、沙奈燜鴨塊、七星魚丸、糟醉雞、煎糟鰻魚、半月沉江、燕皮餛飩、福州線面、蚝仔煎等等。
(6)浙菜
浙菜有悠久的歷史,它的風味包括杭州、寧波和紹興三個地方的菜點特色。杭州菜重視原料的鮮、活、嫩,以魚、蝦、時令蔬菜為主,講究刀工,口味清鮮,突出本味。寧波菜咸鮮合一,以烹制海鮮見長,講究鮮嫩軟滑,重原味,強調入味。紹興菜擅長烹制河鮮家禽,菜品強調入口香綿酥糯,湯濃味重,富有鄉村風味。
浙菜具有色彩鮮明,味美滑嫩,脆軟清爽,菜式小巧玲瓏、清俊秀麗的特點。它以燉、炸、燜、蒸見長,重原汁原味。浙江點心中的團子、糕、羹、面點品種多,口味佳。
名菜名點有:龍井蝦仁、西湖蒓菜湯、蝦爆鱔背、西湖醋魚、炸響鈴、搶蟹、新風鰻鯗、鹹菜大湯黃魚、冰糖甲魚、牡蠣跑蛋、蜜汁灌藕、嘉興粽子、寧波湯團、湖州千張包子等。(7)湘菜
湘菜包括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個地區的菜點特色。湘江流域以長江、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湘菜的主要代表。其特色是油重色濃,講求實惠,注重鮮香、酸辣、軟嫩,尤以煨菜和臘菜著稱。洞庭湖區的菜以烹制河鮮和家禽家畜見長,特點是量大油厚,咸辣香軟,以燉菜、燒菜出名。湘西菜擅長製作山珍野味、煙熏臘肉和各種腌肉、風雞,口味側重於咸香酸辣,有濃厚的山鄉風味。湖南菜最大特色一是辣,二是臘。
著名菜點有:東安子雞、臘味合蒸、組庵魚翅、冰糖湘蓮、紅椒臘牛肉、發絲牛百頁、火宮殿臭豆腐、吉首酸肉、換心蛋等。
(8)徽菜
徽菜風味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之地的菜點特色。皖南菜包括黃山、歙縣(古徽州)、屯溪等地,講究火功,善烹野味,量大油重,樸素實惠,保持原汁原味;不少菜餚都是取用木炭小火燉、煨而成,湯清味醇,原鍋上席,香氣四溢;皖南雖水產不多,但烹制經腌制的「臭桂魚」知名度很高。沿江菜以蕪湖、安慶地區為代表,以後也傳到合肥地區,它以烹制河鮮、家畜見長,講究刀工,注意色、形,善用糖調味,尤以煙熏菜餚別具一格。沿淮菜以蚌埠、宿縣、阜陽等地為代表,菜餚講究咸中帶辣,湯汁色濃口重,亦慣用香菜配色和調味。著名風味菜有:無為熏鴨、毛峰熏鰣魚、符離集燒雞、方臘魚、石耳燉雞、雲霧肉、綠豆煎餅、蝴蝶面等。
(2)川菜
川菜風味包括成都、重慶和樂山、自貢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點在於味型多樣,變化精妙。辣椒、胡椒、花椒、豆板醬等是主要調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醬、蒜泥、芥末、紅油、糖醋、魚香、怪味等各種味型,無不厚實醇濃,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風味,各式菜點無不膾炙人口。其中最負盛名的菜餚有:干燒岩鯉、干燒桂魚、魚香肉絲、怪味雞、宮保雞丁、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鍋、干煸牛肉絲、夫妻肺片、燈影牛肉、把擔面、賴湯圓、龍抄手等。
(3)粵菜
粵菜即廣東菜,由廣州、潮州、東江三地特色菜點發展而成,是起步較晚的菜系,但它影響極大,不僅香港、澳門,而且世界各國的中菜館,多數是以粵菜為主。粵菜注意吸取各菜系之長,形成多種烹飪形式,是具有自己獨特風味的菜系。廣州菜清而不淡,鮮而不俗,選料精當,品種多樣,還兼容了許多西菜做法,講究菜的氣勢、檔次。潮州古屬閩地,故潮州菜匯閩粵風味,以烹制海洋菜和甜食見長,口味清醇,其中湯菜最具特色。東江菜又稱客家菜,客家為南徙的中原漢人,聚居於東江山區,其菜鄉土氣息濃郁,以炒、炸、焗、燜見長。粵菜總體上特點是選料廣泛、新奇且尚新鮮,菜餚口味尚清淡,味別豐富,講究清而不淡,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有「五滋」(香、松、軟、肥、濃)、「六味」(酸、甜、苦、辣、咸、鮮)之別。時令性強,夏秋講清淡,冬春講濃郁,有不少菜點具有獨特風味。
著名的菜點有:雞燴蛇、龍虎鬥、烤乳豬、東江鹽焗雞、白灼基圍蝦、燒鵝、蚝油牛肉、廣式月餅、沙河粉、艇仔粥等。
(4)淮揚菜
淮揚菜是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著名菜系,其覆蓋地域甚廣,包括現今江蘇、浙江、安徽、上海,以及江西、河南部分地區,它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譽,聲譽遠播海內外。
由於後來浙菜、徽菜以其鮮明特色各為八大菜系之一,淮揚菜匯於江蘇,同時烹飪界習慣將淮揚菜系所屬的江蘇地區菜餚稱為江蘇菜,這樣,淮揚菜成為單以揚州、淮安為中心,以大運河為主,南至鎮江,北至洪澤湖、淮河一帶,東至沿海地區的地方風味菜。淮揚菜選料嚴謹,講究鮮活,主料突出,刀工精細,擅長燉、燜、燒、烤,重視調湯,講究原汁原味,並精於造型,瓜果雕刻栩栩如生。口味鹹淡適中,南北皆宜,並可烹制「全鱔席」。淮揚細點,造型美觀,口味繁多,製作精巧,清新味美,四季有別。
代表菜有:清燉獅子頭,拆燴鰱魚頭、扒燒整豬頭、清蒸鯽魚、水晶餚蹄、三套鴨、軟兜鱔魚、熗虎尾、炒蝴蝶片、冬瓜盅、三丁包子、翡翠燒賣、蟹黃湯包、千層油糕等。
江蘇菜除上述淮揚菜外還包括南京菜、蘇錫菜和徐州菜等地方菜系。南京菜烹調擅長燉、燜、叉、烤。特別講究七滋七味:即酸、甜、苦、辣、咸、香、臭;鮮、爛、酥、嫩、脆、濃、肥。南京菜以善制鴨饌而出名,素有「金陵鴨饌甲天下」的美譽。蘇錫菜擅長燉、燜、煨、焐,注重保持原汁原味,花色精細,時令時鮮,甜咸適中,酥爛可口,清新腴美。近年來又烹制「無錫乾隆江南宴」、「無錫西施宴」、「蘇州菜餚宴」和太湖船菜。徐州菜風味在歷史上屬魯菜系,隨時代變遷,其菜已介乎蘇、魯兩大菜系之間,口味鮮咸適度,習尚五辛、五味兼崇,清而不淡、濃而不濁。其菜無論取料於何物,均注意「食療、食補」作用。另外,徐州菜多用大蟹和狗肉,尤其是全狗席甚為著名。
江蘇名菜名點有:鹽水鴨肫、燉蘇核、燉生敲、生炒甲魚、丁香排骨、清燉雞子、金陵扇貝、芙蓉鯽魚、菊花青魚、菊葉玉版、金陵鹽水鴨、叉烤鴨、叉烤鱖魚(以上為南京名菜);松鼠鱖魚、碧螺蝦仁、翡翠蝦斗、雪花蟹斗、蟹粉魚唇、蝴蝶海參、清湯魚翅、香炸銀魚、染溪脆鱔、鏡箱豆腐、無錫肉骨頭、常熟叫花雞、常州糟扣肉(以上為蘇錫菜);霸王別姬、沛公狗肉、彭城魚丸、荷花鐵雀、奶湯魚皮、蟹黃魚肚、鳳尾對蝦、爆炒烏花、紅燜加吉魚、紅燒沙光魚(以上為徐州菜);天目湖砂鍋魚頭、淮安軟兜、金蹼仙裙。江蘇點心富有特色,如秦淮小吃、蘇州糕團、湯包,都很有名。
(5)閩菜
閩菜是以福州、閩南、閩西三地區地方風味菜為主形成的菜系。福州菜清鮮、爽淡,偏於甜酸,尤其講究調湯,另一特色是善於用紅糖作配料,具有防變質、去腥、增香、生味、調色作用。閩南菜以廈門為代表,同樣具有清鮮爽淡的特色,講究佐料長於使用辣椒醬、沙菜醬、芥末醬等調料。閩西位於粵、閩、贛三省交界處,以客家菜為主體,多以山區特有的奇味異品作原料,有濃厚山鄉色彩。 閩菜以炸、熘、燜、炒、燉、蒸為特色,尤以烹制海鮮見長,刀工精妙,人趣於味,湯菜居多,具有鮮、香、爛、淡並稍帶甜酸辣的獨特風味。福建小吃點心另有一功,它取材於沿海淺灘的各式海產品,配以特色調味而成,堪稱美味。
最著名的風味菜點有:佛跳牆、雞湯氽海蚌、淡糟香螺片、沙奈燜鴨塊、七星魚丸、糟醉雞、煎糟鰻魚、半月沉江、燕皮餛飩、福州線面、蚝仔煎等等。
(6)浙菜
浙菜有悠久的歷史,它的風味包括杭州、寧波和紹興三個地方的菜點特色。杭州菜重視原料的鮮、活、嫩,以魚、蝦、時令蔬菜為主,講究刀工,口味清鮮,突出本味。寧波菜咸鮮合一,以烹制海鮮見長,講究鮮嫩軟滑,重原味,強調入味。紹興菜擅長烹制河鮮家禽,菜品強調入口香綿酥糯,湯濃味重,富有鄉村風味。
浙菜具有色彩鮮明,味美滑嫩,脆軟清爽,菜式小巧玲瓏、清俊秀麗的特點。它以燉、炸、燜、蒸見長,重原汁原味。浙江點心中的團子、糕、羹、面點品種多,口味佳。
名菜名點有:龍井蝦仁、西湖蒓菜湯、蝦爆鱔背、西湖醋魚、炸響鈴、搶蟹、新風鰻鯗、鹹菜大湯黃魚、冰糖甲魚、牡蠣跑蛋、蜜汁灌藕、嘉興粽子、寧波湯團、湖州千張包子等。(7)湘菜
湘菜包括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個地區的菜點特色。湘江流域以長江、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湘菜的主要代表。其特色是油重色濃,講求實惠,注重鮮香、酸辣、軟嫩,尤以煨菜和臘菜著稱。洞庭湖區的菜以烹制河鮮和家禽家畜見長,特點是量大油厚,咸辣香軟,以燉菜、燒菜出名。湘西菜擅長製作山珍野味、煙熏臘肉和各種腌肉、風雞,口味側重於咸香酸辣,有濃厚的山鄉風味。湖南菜最大特色一是辣,二是臘。
著名菜點有:東安子雞、臘味合蒸、組庵魚翅、冰糖湘蓮、紅椒臘牛肉、發絲牛百頁、火宮殿臭豆腐、吉首酸肉、換心蛋等。
(8)徽菜
徽菜風味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之地的菜點特色。皖南菜包括黃山、歙縣(古徽州)、屯溪等地,講究火功,善烹野味,量大油重,樸素實惠,保持原汁原味;不少菜餚都是取用木炭小火燉、煨而成,湯清味醇,原鍋上席,香氣四溢;皖南雖水產不多,但烹制經腌制的「臭桂魚」知名度很高。沿江菜以蕪湖、安慶地區為代表,以後也傳到合肥地區,它以烹制河鮮、家畜見長,講究刀工,注意色、形,善用糖調味,尤以煙熏菜餚別具一格。沿淮菜以蚌埠、宿縣、阜陽等地為代表,菜餚講究咸中帶辣,湯汁色濃口重,亦慣用香菜配色和調味。著名風味菜有:無為熏鴨、毛峰熏鰣魚、符離集燒雞、方臘魚、石耳燉雞、雲霧肉、綠豆煎餅、蝴蝶面等。
Ⅷ 八大菜系的各個代表菜是什麼
1、魯菜,代表菜品:太公望紅燜雞。
商朝末年是魯菜的雛形時期,也是葯與膳相結合的起源,是著名的歷史人物太公望別名:姜太公所創制,在《姜太公傳略》有相關記載,代表作品:太公望紅燜雞,源由營丘之戰,起源並傳承於今日照市。
2、川菜,代表菜品:水煮肉片、魚香肉絲、回鍋肉、鹽煎肉、宮保雞丁、干煸鱔片、辣子雞丁、辣子肥腸、麻婆豆腐、水煮魚、泡椒肉絲。
川菜是中國最有特色的菜系,也是民間最大菜系。川菜素來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聲譽。川菜在烹調方法上,有炒、煎、干燒、炸、熏、泡、燉、燜、燴、貼、爆等38種之多。
3、粵菜,粵菜著名的菜點有:白切雞、燒鵝、烤乳豬、紅燒乳鴿、蜜汁叉燒、上湯焗龍蝦、清蒸石斑魚、阿一鮑魚、鮑汁扣遼參、白灼蝦、椰汁冰糖燕窩、菜膽燉魚翅。
粵菜特點是豐富精細的選材和清淡的口味。粵菜可選原料多,自然也就精細。粵菜講究原料的季節性,「不時不吃」。吃魚,有「春鯿秋鯉夏三犁(鰣魚)隆冬鱸」;吃蛇,則是「秋風起三蛇肥,此時食蛇好福氣」;吃蝦,「清明蝦,最肥美」。
4、蘇菜,代表菜品:小籠包、桂魚。
江蘇菜系選料講究,刀工精細,口味偏甜,造型講究,特色鮮明。由於江浙地區氣候潮濕,又靠近沿海,所以往往會在菜中增加糖分,來去除濕氣。江蘇菜很少放辣椒,因為吃辣椒雖然能夠去除濕氣,但是容易上火。因此,江浙菜系是以偏甜為主。蘇菜風格源於宋代開封,宋室南遷帶入並逐漸占據主要地位。
5、閩菜,代表作品:熗糟、醉糟。
閩菜清鮮,淡爽,偏於甜酸。尤其講究調湯,湯鮮、味美,湯菜品種多,具有傳統特色。閩東菜有「福州菜飄香四海,食文化千古流傳」之稱,有以下鮮明特徵:一為刀工巧妙,寓趣於味;二為湯菜眾多,變化無窮;三為調味奇特,別是一方。
6、浙菜,名菜名點有:龍井蝦仁、西湖蒓菜、蝦爆鱔背、西湖醋魚。
浙菜採用原料十分廣泛,注重原料的新鮮、合理搭配,以求味道的互補,充分發掘出普通原料的美味與營養。特別是杭菜中的湖上幫和山裡幫兩大風味技術體系,都強調原料鮮嫩,現取現做。
7、徽菜,主要名菜有"火腿燉甲魚","紅燒果子狸"、"腌鮮鱖魚"、"黃山燉鴿"等上百種。
其主要特點是喜用火腿佐味,以冰糖提鮮,善於保持原料的本味、真味,口感以咸、鮮、香為主,放糖不覺其甜。
8、湘菜,著名菜點有:東安子雞、剁椒魚頭、臘味合蒸。
湘菜調味,特色是「酸辣」,以辣為主,酸寓其中。「酸」是酸泡菜之酸,比醋更為醇厚柔和。湖南大部分地區地勢較低,氣候溫暖潮濕,古稱「卑濕之地」。而辣椒有提熱、開胃、祛濕、祛風之效,故深為湖南人民所喜愛。剁椒經過乳酸發酵,具有開胃、養胃的作用。
(8)徐州西施豆腐加盟連鎖店擴展閱讀:
中國飲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於氣候、地理、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歷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並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餚。
除八大菜系外還有一些在中國較有影響的細分菜系,潮州菜,東北菜,本幫菜,贛菜,楚菜,京菜,津菜,冀菜,豫菜,客家菜等菜系。